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段普职融通视域下“双定位”职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基于课程层面进行普职融通的实现路径研究,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应用实践层面均达成共识。按照普职整体设计、分工合作的建设思路,構建了“双主体双定位”的模块化职业课程体系,同时制定了“多样化”的学习方案,以满足学生多元兴趣、多种发展的个性需要,同时满足普职自然分流的适性需要,达到真正实现普职融通的目的,为普职融通课程的开发与渗透寻找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关    键   词]  高中;普职融通;职业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174-02
   一、问题提出
   普职融通是高中段教育高度普及化后的必然趋势,将呈现“课程结构泛化,普职融合”“义务为主,强调个性发展与需求”“学校类型多样化,与社会界限消失”“多元评价”等趋势[1],而现实状况却存在一定差距。当前,苏州市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层面,还存在以下问题:(1)未形成清晰的高中普职融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以谁为主体、以什么形式融通、融通什么、学分如何互认等问题,均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2)课程融通深度不足且缺乏统一标准,不能很好地满足“全面发展兼顾适性发展”的培养定位。(3)职业类课程的引导性不足,没有依据“统整试探—试探分化—分化专精”的自然分流规律设计,生涯规划、职业认知、职业体验等课程未形成统一标准,对学生专业选择的指导性仍不够理想。(4)“重普轻职”“高招制度制约”“高中生职业认知的现状不够理想”等外部阻力依旧较大。
   二、高中阶段普职课程融通的必要性
   苏州的普职融通必须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定位“全面发展兼顾适性发展”,设计“普职双主体、一体化培养”的课程体系,柔性推进“自然分流”。
   (一)推进高中段普职融通的实践需要
   从培养“全人”的目标出发,从终身学习的要求出发,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期待出发,全面审视、科学规划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课程体系,以避免高中普职融通为融通而融通。
   (二)柔性推进高中段普职融通的必然途径
   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职教育资源的配置已经能满足实施普职融通的需要,但长期以来“双轨制”的状态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下,实现普职融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可以课程为切入点,在普高实现职业教育的渗透,逐步推进学分互认,形成课程群或证书体系,为普职自然分流打下基础。进而开展以普通教育为主的普职融通,再开设普职融通力度更大的“普职融通班”,再试点综合高中等实践。
   三、普职融通“双定位”职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方案
   (一)确定“双主体”融通模式
   坚持“既要满足高中段普通教育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和适性发展需求,又要满足高中段普职分流实施”的原则,以“普职双主体”校际融通为主要形式,明确各自的职责与权益,共同制定融通培养方案,整体设计课程群、分工合作实施培养。
   (二)构建“双定位”课程群
   基于课程层面进行普职融通的实现路径研究,无论在学术研究和应用实践层面均达成共识。因此,实现高中阶段“普职融通”要以实现“普职融通课程群”为先。课程群建设要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和“适性发展”的双重需要,可以按照“统整试探—试探分化—分化专精”三个梯度的培养过程进行设计。
   综合职业课程群包括职业认识课程、通技/通识课程、专业兴趣课程,定位素质提升、全面发展。适性职业课程群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过渡课程(专精课程),定位分流倾向、适性发展。
   综合职业课程群以职业试探为主,在高中第1、2学期实施,开设职业认识课程、通技/通识课程、专业兴趣课程,利用周末、假期等课余时间开展学习活动。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职业分类、职场技巧形成一定认识,掌握4项以上常用通用生活技能,对两个以上专业的发展历史、社会背景、文化价值形成基本了解,达到“统整试探”的目的。
   适性职业课程群更倾向分流,在高中第3、4学期实施,通过前期试探性职业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专业有了一定的兴趣和认识,开设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以面向专业门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如电子类、机械类、计算机类等专业类,如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汽车结构与机械原理等课程。通过利用假期开展在线学习,对某专业门类形成深入认识,掌握一定的技巧,为学生后续发展做好铺垫,同时达到“试探分化”的目的。
   在经过“统整试探”后,以第2学期末为第一次分流节点;在“试探分化”后,以第4学期初“小高考”后为第二次分流节点。学生对相关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建立了一定的兴趣,部分有意向转入职校的学生,可以有方向性地选择相关专业进行分流。分流转籍后,认可前期所有基础文化课学分,同时认可第一、二阶段职业类课程的学分,未修课程作为过渡课程进行学习,进入“分化专精”阶段。
   通过统整试探、试探分化、分化专精三个有梯度的培养,逐步确立学生对职业和专业的认识;同时知识面得到拓展、技能水平得以提升,符合全面发展的素质培养要求;对有意向转入职教的学生来说,有助于增进其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同时专业选择的方向性、目的性也大大提升,还减轻了分流学生后期的课业压力。    (三)开发“模块化”课程
   普职“双主体”融通培养,将全面发展的目标和适性培养相结合,设置综合职业课程群、适性职业课程群两大课程群,由职业认知课程、通用知识/技能课程、专业兴趣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过渡课程五大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包含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设若干个教学项目。
   (四)组织“多样化”学习
   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结合课程特点,组织“多样化”学习。(1)送课上门开展专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采用送课上门的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或专题讲座。(2)通用技能现场实训。整合各职业学校实训资源,在近些年,在面向普通高中开展通用技术选修课的实践基础上,利用周末时间到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进行通用技能学习。(3)通识课程网络选修。借助国际教育园共享课联盟平台资源,在假期开展人文知识课、专业兴趣课在线学习。(4)专业基础课程混合式学习。整合各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将专业基础课程重构为短学时专业体验课,开展在线学习与现场实训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5)科学设置过渡课程,修订课标。未修专业基础课程可在分流后通过课余或假期时间进行在线学习,同时定期开展见面课教学及考核,实施混合式教学。部分如钳工基础、整车维护等以实训为主的课程,以实训周的形式开展集中学习。汽车电工电子、液压气动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课程,以实验、实训为基础,调整学时,单独安排教学。
   结合学情,整合资源,以假期为主要学习时间,以在线学习为主要形式,开设职业类课程,又同步完成部分专业先导课程的学习。针对分流后的学生,通过课程重组、课标重置、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实现过渡课程的学习。
   注:“A类”为综合职业课程群,包括:A1职业认识课程模块、A2通技课选修模块、A3通识课选修模块、A4专业兴趣选修模块。
   “B类”为适性职业课程群,包括:B1专业基础课程模块、B2专业过渡课程模块(前期未修课程)。
   普职融通“双定位”职业类课程的一体化设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教育,有利于为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打下宽泛的基础。因此,它是优化人才培养,推进普职融通,促进柔性分流的适宜做法。在建立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通过区域资源整合、探索证书制度等方式,促使“普职融通”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京樹.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现路径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3.
   [2]杨建良.分段培养高端人才的一体化设计:以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2).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