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空间课程教学的结构性整合与重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教育信息化已进入应用导向的深度融合阶段,但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改革作用似乎没有想象中突出。主要问题在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只停留在关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以及环境上,没有实现以信息技术支持的课程教学结构的变革。要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化,就要进一步完成空间课程的解构与重构,整合知识结构、资源结构、教学结构、评价结构和时空结构,在日常教学与学习活动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
  [关    键   词]  网络学习空间;课程教学结构;整合;重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112-02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人格不断发展和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需要一系列学习活动和一定的学习环境来完成。《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要在“十三五”期间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化”。以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为平台,实现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在日常教学与学习活动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这里的“融合”如何理解?它是指信息技术不能只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或者只关注如何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的环境,而要实现以信息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网络学习空间提供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平台,用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关键还在于平台的背后,即教学结构的变革。唯有如此,教育信息化才能进入以应用为主导的深化阶段。
   二、网络空间课程教学结构重建概述
   (一)教学结构的含义
   在教学活动中,各教学元素有机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教学系统。教学系统构成的元素很多,除了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等基本元素外,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教学媒体和环境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教学系统各组成元素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把教学结构理解为教学系统各个组成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正如自然界中石墨与钻石因结构性变化带来物理特性上的差别,各教学元素在课程安排、教学过程、活动开展和测评考核等基本环节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教学结构呈现的特点也不同,教学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当师生都以网络空间这一技术平台为支撑,从知识体系、资源组成、教学活动、评价考核和时空交流等方面进行结构性重建时,教与学就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信息技术才会实现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笔者将从五个方面对课程教学结构进行解析。
   (二)网络学习空间课程教学结构重建概述
   课程与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系统。我们可以把课程教学结构进行解剖,将其解构为知识结构、资源结构、教学结构、评价结构和时空结构五部分。
   知识结构的重建意味着在梳理课程相关内容时,既不是对课程体系内容的机械重复,也不是对课程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是在教师对知识的领悟中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精炼概括。
   资源结构的重建要求将学习资源进行碎片化和系统化的整合,在对知识解构梳理的基础上,按照粒度小、内容精、相对独立、互相照应的原则重新组织资源。
   教学结构的重建旨在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单一的教师中心或单一的学生中心,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向结构,找到知识引导与自主学习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评价结构的重建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考核策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将平时表现和职业素养评测相结合,建立全时序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
   时空结构的重建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将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只能在有限时间和特定地点完成教学活动无限延展。
   三、网络空间课程教学的结构性重建探索
   (一)知识结构的变革与重建
   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一般以教材的形式呈现出来,知识的传递过程则是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是教师以全局和系统的思想为指导,找到庞杂而分散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形成清晰的知识认知体系的过程,由此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以网络空间为平台的混合式教学中,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解析,根据教材逻辑结构、课程教学进度、学习者的需求和能力等将课程内容进行适度分解。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建构,将不同教学环节框架进行不同路径的知识解构,如按学习任务导向解构、按项目引领解构、学习行为解构、工作过程解构、问题情景解构等再次联结,从而形成新的教学设计思路。
   (二)资源结构的变革与重建
   网络学习资源是指学习者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学习活动的各种信息资源。网络空间课堂教学所需要的资源并非是各类知识的简单聚合,无序堆砌的资源只能增加学习者的负担,所以需要对各类资源进行有序组织。空间课程资源组织方式有多种:基于资源类型,可将空间资源分为学习课件、学习视频、概念库、案例库、原理库、自测试题库等;基于学习过程,可以分为课前学习资源、课中多元互动资源、课后拓展思考资源等;基于用户类型,可以分为教师教学所需资源、学生学习所需要资源等。
   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可能,但并非所有资源都必须是教师的个人原创,“借力”也是一种较好的资源建设和积累方式。首先,可以借网络之力,教师通过空间教学积累教学资源并进行整合开发、开放互联、资源集结,长久在云服务器上保存。其次,可以借同行之力,同一教研室的教师共同建设一至两门空间课程,师师共建,打造精品。最后,空间课程教学更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借学生之力,遵循“平等开放,协作共享”的理念,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形成不同形式的学习资源,实现集体智慧的共享和资源再生。    (三)教学结构的变革与重建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指导建立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结构,“教师中心”教学结构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是不可或缺的,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能把学习者置于被动接受地位,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学生中心”的教学结构提供了更有力的理论支持,“学生中心”的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自我建构,但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容易偏离教学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传统“教师中心”教学结构和“学生中心”教学结构的优势,将其发展为既注重教师传授知识,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大元素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最有效组合。在“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中,网络空间不仅是资源展示的平台,还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利用网络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究、实践、思考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只是一种手段,通过对知识的自主探索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同样,教师的重心从关注教学内容向关注整个教学过程转移,以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来促进学生进行各种研究型学习或者合作型学习。这种“主导—主体”教学结构,运用传统教学和空间教学优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达到知识结构和学习路径的统一。
   (四)评价结构的变革与重建
   随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向教学结构的推广,教育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学评价的相应变化。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结果,虽然有信息化手段做支撑,但一些做法只是将纸笔考核变成在线测试,忽视被评价者在学习不同阶段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在网络空间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有效运用,实时记录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采用多样化的评价策略,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将平时表现和职业素养评测相结合。课堂考核不只是抽查个别学生,而是利用网络、移动平台等对学生提交的问题答案、设计方案、活动报告等进行收集、评价和保存,形成全时序、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
   (五)时空结构的变革与重建
   网络空间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将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完成特定的教学过程进行无限延展,为学生打造全天候网络教学平台。
   四、网络空间课程教学结构重建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解构知识体系、重构学习过程、资源泛在集成、评价多元全时序是网络空间课程的基本构建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种可以普遍实施的教学方式。课前教师以任务引领知识点,多元化资源辅助学生完成相关任务;课中教师以立体化表格教案引导学习,学生在网络空间展示学习成果;课后空间视频展播,师生情感交流。以网络学习空间为交流和学习的技术平台,把翻转课堂浓缩于教室之内,把师生交流与互动学习拓展到课堂之外。从课前的任务布置,到课后的学习延伸,从空间課堂师生面对面交流到课外学生协作互动学习,再到网络空间实践活动展示,最终实现素质养成的目标。这样,以空间为桥梁,教师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有效引导、监控、评价学生的学习。
   五、结语
   今天的课堂传授的知识是前人的总结,但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则属于未来社会。昨天的知识只有被注入新的内涵,才可能用来教育今天的孩子去过明天的生活。要真正实现以应用为主导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重建与整合,让学习成为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必要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2007(7):6.
   [2]黎精明,吴依玲.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图教学法探微[J].财会月刊,2015(18):118.
   [3]李菡,段怡.C&T-MOO之MOOT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3):37.
   [4]陈时见,王冲.论网络学习资源的意义功能与类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52.
   [5]李贻芬,纪青.基于“学教并重”的网络课程辅助教学模式的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6):108.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