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课前预习与课后回顾策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育应落实积累,落实实践应用,落实学生个性情感流露、抒发。要想做到这一点,重点应该放在课前预习环节和课后回顾环节上。这两个环节是教师最难把握的环节,它不像课堂学习,教师能够看得着摸得到,可以做到时时督促,适时引導。那应该怎样引导学生主动的,有规律的学习语文呢?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总结出如下几步:一、识记词语。二、走近作者。三、了解文体知识。四、概括作品内容。五、我的疑问。六、课后小积累。七、课课小练笔。语文课前预习,课后回顾是一个长此以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方法,一本随记随用的预习本,一种我读书必须圈点勾画的好习惯。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后回顾;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26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这一理念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确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仅靠初中阶段的六本语文书的分析背诵,也不能靠一日一节,一周五节课的讲解和告诉。现在的语文课堂更多的是在课外,是在日常实践中,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出真知。”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育应落实积累,落实实践应用,落实学生个性情感流露、抒发。那怎样才能够做到这一点,怎样才能将语文课堂的外延无限扩大,同时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呢?笔者认为重点应该放在课前预习环节和课后回顾环节上。这两个环节是教师最难把握的环节,它不像课堂学习,教师能够看得着摸得到,可以做到时时督促,适时引导。那应该怎样引导才能收到无师胜有师的效果,真正的帮肋学生主动的,有规律的学习语文呢?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总结出如下几步:
  一、识记词语
  字、词语是语文教学的根基,学生的字、词语掌握的越多越准,语文的根才会扎得越深,才会造就出出口成章,侃侃而谈的才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字、词语虽如零落宇宙的星辰,但只要我们点亮每一颗就可以收获满天的繁星。对于每一篇文章,课内亦或是课外的都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首先要圈点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语,读完全文后要利用工具书查找相关内容,并标记在书上,记录到预习笔记本上。做到工具书时时伴我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聚沙成山,学生的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二、走近作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就是与作者对话,对于一些名篇预习就特别有必要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影响一生的特殊经历。如鲁迅,学生了解其生平资料时,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民族气节是必须要了解的,这样有利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而另一个经历“弃医从文”也必须了解,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学习《藤野先生》。文为作者生活,文为作者经历,文为作者心声。只有先与作者对话再与文本对话才能悲作者之伤,乐作者之悦。当然这些经过精减学生也要记录在预习本上,为以后学习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做积累。
  三、了解文体知识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四学段的学习目标。基本文体知识是学生分析阅读课文的基础。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说明文时学生就要有基本的说明文知识才能了解文中语言的准确、平实、生动,以及各种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又如学习《陋室铭》《爱莲说》《马说》《与朱元思书》等一系列文言文,学生首先要了解“铭”“说”“书”这些文体,而后才能更好的体会文中的思想。
  四、概括作品内容
  概括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能力,它是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提取信息能力的总的体现。一篇文章学生能够准确概括出它的主要内容,表述流畅,那么这篇课文他们也就读懂了百分之八十。仔细翻看初中语文课本的每册书的每一个单元你会发现,几乎每个单元的学习要求都要求学生明确课文主要内容。这也就成为学生课前预习二次读文必须完成的内容。这一环节在预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要求学生长期养成习惯,课课归纳整理到预习本上,时间一长,能力自然也就会产生了。
  五、我的疑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贵在思,思贵有疑。读每一篇文章无论字词、写法、内容……中的某一方面,学生定会有疑问,这个疑问是学生课前学习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有了疑问课上他们才会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因此第三遍读文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在书中圈点标画出自己的疑问和自己对文中句段的点评。
  六、课后小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到用时方恨少”都从侧面反映出积累的重要性。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个“厚积”就是多积累,对于《匆匆》《春》《济南的冬天》《小石潭记》这样精典的文章一定要能够背诵;对于《夏感》《秋天》《土地的誓言》这样用词鲜活,有感染力的文章,好的语句一定要记忆。另外结合不同的课文也要进行收集积累。学习《三峡》就要收集其他写三峡的诗进行同题材记忆,学习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就要收集同题诗,杜甫的《登岳阳楼》和萧德藻的《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记忆。这样课内收集加课外搜集双管齐下,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能力定会得到提高,积累也会大增。同时还要定期积累一定的国学篇章,如《增广贤文》《韵律启蒙》,增强学生的语感。
  七、课课小练笔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写,如果把语文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这个写作就是其眼睛,字词的积累、分析能力的培养、积累量的拓宽最终都是要回归实践训练的写。写是对以上各种能力的一种检测,因此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后都要设计一个相应的小练笔或是写一个片断。如学习《理想》之后仿照“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写几行诗展示出你对理想的理解;学完《背影》一课后仿写一篇同题作文;学习《陋室铭》之后仿写《班级铭》《读书铭》。这样坚持篇篇课文进行练笔,写我眼中世界,抒我内心情感,即使写不出作家来,最终初中毕业也会提笔写出一篇佳作。
  总之,语文课前预习,课后回顾是一个长此以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方法,一本随记随用的预习本,一种我读书必须圈点勾画的习惯。更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1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