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小日记”流程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道德的种子必须种在泥土里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的确,只有经过生活实践的道德,才能由外在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认知,再由内在的道德体悟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为,最终开出美丽的道德之花。基于这样的背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成了新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提升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也成了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
纵观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道德认知的扎实输入,有道德情感的激情推动,也能引发深刻的道德体悟。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道德实践却经常在课堂结束后止步,这种留存于“真空”,没跟生活接触的“道德实践活动”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呈现弱效、低效乃至无效的局面,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被不断地弱化。“如何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找到一个有效的载体,让孩子们将课堂中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带出课堂,最终实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课程目标”成了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
迷茫中,笔者受特级教师魏书生教学思想的启发,魏书生将学生写日记叫做“道德长跑”,他认为:
那些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坚持长跑的人因为长跑变得身体健康、强壮有力。一个长期坚持写日记的人,也会因为坚持日记、坚持观察和思考而变得心灵健康、心胸开阔,不断求真、向善和爱美。
于是,笔者尝试利用“道德实践+日记”的方式将道德实践落于实处,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站在高处喊”为“进入内心看”,改“开车载学生兜风”为“坐车让学生驾驶”……尝试两年后,笔者发现,“道德实践小日记”是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作业的一个有效载体之一,并逐渐形成了“感悟记录→教师寄语→心灵互动→善德回归”等实践流程,让学生在道德观察、道德体验和道德反思中逐渐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一、感悟记录
“道德实践小日记”感悟记录即是通过记录自己的感悟,引发学生对现实道德生活的关注和自我道德世界的反思,在道德实践小日记的记录、体悟、反思、甄别中,使“道德实践小日记”成为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善恶、是非、对错与美丑,逐渐建立正确的“道德自评”标准。
如学习了《父母,我的朋友》这一课后,老师要求孩子们回家跟父母就自己的一个“心结”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但在交流时,茜茜和父母因为彼此不理解对方的想法而吵了一架。本想就“父母只顾工作却很少陪自己”这个问题跟父母好好沟通一下,没想到父母还怪自己不懂事,情绪激动的茜茜重重地摔上门,将自己关在房间内放声大哭。哭累了就拿起日记记起来:
爸爸妈妈,你们就知道说,为了我能上好的学校,住大的房子拼命工作,累死累活都是为了我!可你们问过我的感受吗?每天回家没有家的温暖,只有热着的饭菜和桌上的纸条。我一个人在家做作业你们知道有多害怕吗?即使听到邻居关门“哐当”一声,我都会吓得从座位上跳起来。每天都是面对冰冷的家,早上起来你们已经出门了,晚上睡觉了你们还没回家。你们说我学习不用心,可我有问题不知道问谁,晚上睡着也不安稳,就怕你们没有回家,小偷却进家了。白天上课浑浑噩噩,晚上作业糊里糊涂,这不是我不想学好,而是没有你们的关心和陪伴每天都心神不宁,我哪还有心思学习啊!你们就知道粗暴地指责我,就不能听听我的心声,陪陪我,教教我吗?
孩子的情绪借助日记进行了宣泄,也种感悟记录成了孩子们宣泄的载体,也给老师开展情緒疏导创设了途径。
二、教师寄语
教师寄语即是教师以“日记点评”的方式,给孩子进行互动,并做及时地疏导,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情感。看到这篇“道德小日记”,老师给茜茜进行日记点评:
茜茜,爸爸妈妈这么拼命地工作都是为了给你创造最好的条件,你一定要体谅父母的苦心。父母何曾不想回家陪伴孩子?他们每天在外面奔波,最牵挂的还是你——他们最心爱的宝贝!大人的艰辛你现在还不懂,他们想在你成年、他们老去之前奋斗好一切,他们最心酸的是,你想要,而他们给不起;他们最无助的是,身已老,而还得为生计奔波。所以,孩子,请一定记得体谅父母的辛劳,感恩父母的付出。
看了老师的“点评”,茜茜慢慢平静下来,也慢慢开始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开始体谅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次“缺席”。
三、心灵互动
同时,老师也将茜茜的心声转达给了茜茜的父母,茜茜的父母看后也为自己只顾拼命工作而不关心孩子而后悔,以为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爱,没想到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和陪伴。父母和茜茜互相交流之后,他们总会留一人在家陪伴茜茜,一人去应付家里的事业。慢慢的,茜茜的心情开朗了,成绩也慢慢上去了。
四、善德回归
善德回归既是孩子在经历的“感悟记录”、“教师寄语”、“心灵互动”之后,所行成的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如感受到父母关心的茜茜在学了《父母,我们的朋友》一课后,又一次记下了这段日记:
每天看着爸爸和妈妈为了陪我而舍弃他们的事业,我真的非常内疚。以前一直责怪爸爸妈妈对我关心不够,可他们也是为了给我创造最好的条件!为了能给我创造最好的条件,爸爸妈妈都早出晚归的,累得腰酸背疼;以前,为了我能吃上热热的饭菜,妈妈总会放下手上的活儿,急匆匆赶回家为我做饭,做好饭菜又急匆匆地回去干活;害怕我一个人在家出意外,还总在小纸条里反复叮咛需要注意的事情……爸爸妈妈这么劳累,我还不懂事地责怪他们,还跟他们顶嘴,真是太不应该了!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多做家务,让爸爸妈妈能放心我,也能多点时间去打理自己的事业。我一定要多多体谅父母的辛苦,跟父母及时沟通,与父母做最好的朋友。
两段日记,因为适时的引领和帮扶,使茜茜得到了父母温暖的陪伴,也在自我的反思中明白了父母的辛苦,学会了感恩,并逐渐学会了如何与父母沟通,与父母做真正的朋友。反思,使孩子成长;反思,让感恩升华!
《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活动中,笔者开展了“道德实践小日记”这一活动载体,以“感悟记录→教师寄语→心灵互动→善德回归”等实践流程,引导学生观察、倾诉、体验、反思学校、家庭、社会等品德实践活动中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将《道德与法治》教学由灌输转向对话,由外铄转为内化,以记录日记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内在思考,并通过教师的寄语点评给学生的道德标准一个新的标尺,扬弃恶行,留存善行,使学生在“道德长跑”中,积累小习惯成为大习惯,积淀大习惯成为大品德,让学生们积善成习,在道德的田野上留下追寻真善美的足迹,真正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心灵的轨迹[M].沈阳出版社,20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6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