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治疗胃癌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治疗胃癌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我医院从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胃癌患者60例,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治疗,对于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这次实验得出观察组奥沙利铂联合化疗疗法治疗效果佳于对照组用常规化疗疗法治疗效果,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癌患者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化疗疗法治疗后,观察组病患的满意度较高,观察组病患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且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奥沙利铂联合化疗;胃癌不良反应法;观察及护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饮食方面更是有了巨大的变化。不良生活习惯形成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一定程度的使人们患消化系统疾病的几率不断上升,威胁人们的生活健康。胃癌是一种对人体伤害性非常大的疾病,对于这种疾病患者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是会危机生命安全的。胃癌带给病患无限的伤害,于此同时也带给病患家属较大的伤害,家属不仅心理上要承受巨大的压抑,经济上也要承受非常大的负担。现我院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病患并取得较佳的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胃癌患者60例。本次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护理方法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基本资料如下: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分布45~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8±2.4)岁。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分布47~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2.3)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 >0.05) ,具有可比性,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一、对照组使用常规化疗疗法治疗及常规护理。
二、观察组使用奥沙利铂联合化疗疗法治疗,具体内容:第一日,在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每平方米130毫克的奥沙利铂进行静脉滴注;第一天至第五天内,在生理盐水中加入每平方米200毫克的亚叶酸钙进行滴注,同时也滴注5%的葡萄糖混合每平方米5-氟尿嘧啶50毫克 [1]。优质护理治疗:1、对病患进行心理调节,帮助病患重塑信心对抗疾病;2、对病患进行健康宣传,让病患了解疾病的护理方法;3、饮食护理,用健康平衡的饮食护理,使病患的身体能量得到补充。
实验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治疗效果
1.3管理评价指标
观察并记录2组数据如下:1、对2组病患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对比。2、对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3、对2组病患护理满意度对比。
2.结果
2.1 2组患者有效率度对比
通過2组患者的有效率度进行调查发现,观察组非常有效为60%(18/30),有效为36.67%(11/30),无效为3.33%(1/30),总有效率为96.67%(29/30);相对于对照组非常有效为43.33%(13/30),有效为36.67%(11/30),无效为20%(6/30),总有效率为80%(24/30),2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2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通过2组病患者数据记录: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例数较低,相比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2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2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通过2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观察组非常满意为63.33%(19/30),满意为33.33%(10/30),不满意为3.33%(1/30),总满意度为96.67%(29/30);相对于对照组非常满意为46.67%(14/30),满意为33.33%(10/30),不满意为20%(6/30),总满意度为80%(24/30),2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从以上探讨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2组病人进行治疗结果,进行奥沙利铂联合化疗的病人胃癌能有了较大的改善,效果较好,并而且后期并发生也较少,提高了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单使用化疗方法对病患进行治疗,其效果不适最佳,没有达到患者的理想状态,功效不足,存在瑕疵。
先对比之下,加入奥沙利铂使化疗效果较佳,奥沙利铂使第三代的铂类抗癌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DNA的合成及复制,对癌症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实验中可以看出观察组运用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治疗患者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得出奥沙利铂联合化疗不仅效果好,而且安全性较高,病患的不良反应较小,护理满意度较高,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2]。
参考文献:
[1]郭德嵩,陈世铭.第三代铂类抗癌药物奥沙利铂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17。26(1):4.
[2]高明月,徐晓丽,杨冬冬,贾娜,孙冠,尹威威.延续性护理健康教育对胃癌术后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03):417-4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7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