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设计产品的价值判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陶瓷就其本质而言,是泛指用特定的黏土和石质的硅酸盐类材料,根据具体的要求和计划,经过选择制备,利用掺水配合之后的可塑性,加工成型为所需要的形式,然后在特定的温度下烧成的各类器具,这些器具就是陶瓷具。中国现代陶艺应该从属于现代陶艺文明,但其价值更多的是在精神领域的开拓和描绘。现代陶艺设计的价值在于:第一,观念的提升,这也是一切新的艺术和风格的前提,但它与民族起源的传承并没有根本的矛盾。第二,多种学科的艺术形式,科技需要艺术的表现,艺术需要科技的支持,科技为现代陶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现代陶艺创作中,应适当采用科技成果,如果全面依靠和滥用科技成果,将会造成现代陶艺的悲剧。第三,设计不能仅仅考虑实用性与审美,更需要关注的是独特的文化个性以及内涵,设计需要在延续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还能传递出时代的特色,因为陶瓷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多维价值要素和文化意蕴。
  关键词:现代陶艺;精神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
  一、精神价值
  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陶瓷和人类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直至今天,它依旧被运用于人们生活的诸多领域,例如杯、盘、碟、碗、茶具等,并且实用陶艺创作仍然于陶艺家的创作中占据较高的比重。
  (一)陌生感
  可能正是因为我国陶艺设计的悠久历史和成熟的技艺传承,以及完整的造型理念,使得我们的现代陶艺设计中缺乏一定的陌生感,缺乏陌生的面孔、陌生的形式和方法,即使仅仅改变旧作品的表现方式,也会有陌生感。这恰恰是艺术的宽容性、可能性和关键性。而这种包容性是与设计师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作品并不意味着只能有一种表达形式,当代视觉艺术恰恰是有多种表达层次的。
  (二)感染力
  现代陶艺的设计除了要考虑陌生感,一件作品的感染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价值因素。作品的独立性和吸引力可以将设计师的需求告诉受众,并将其整合到整体中。每位设计师都有其独立的性格,这就使得每件作品都有了独一无二的性格,它们不一样的性格和地域,又影响了一个民族的性格。
  通过分析我国古代的诗文书画作品,可发现诗言志、画怡情、书心声,从古至今,我国人民不仅仅只关注对外在事物的“传模移写”,更为关注的是尽最大努力创作“气韵生动”的作品。王昌龄曾感慨道:“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在掌中。以此见象,心中了见,当此即用。”我们从中能够明显感受到作者表现出的艺术创作者仔细观察、细心体会、情景交融的创作历程。同时,此观点和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世间种种都掌握在心中,探寻“画从于心”的艺术理念不谋而合。我国传统的绘画创作中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有效地将东方艺术的基本理论、创作模式以及美学境界有机融合于一体。
  (三)启发性
  文学可以分为描述性和启发性,绘画也能够被划分为两种。一般情况下启发性的作品与描述性作品比较而言更加感人,从大家对于《蒙娜丽莎》這幅作品感受各有不同能够窥见一斑。对于建筑项目的设计而言,该原则代表着建筑可以许可依据设计者的意愿来应用。比如,优秀的建筑项目等同于一个优秀的平台,大家能够在这此平台上自在地生活,而并非是根据设计人员的意愿来安排生活;一件好的陶艺设计作品应当是一个启蒙点,观众在欣赏或使用时可以随心所欲地摆放或运用,而不是按照设计师的预定方案去按部就班,毫无自己的审美意趣。
  个人认为耿雪的电影短片《海公子》(图1)就是一件对别人有启发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陶瓷本身具备的柔和特点融合了陶瓷质地的坚硬及脆弱性,此外还融合了陶瓷作品完成环节的“鬼魅”感。这些特点和光感进行巧妙的结合,促使其形成了特殊的视觉表达方式。《海公子》融入了不同种类的媒介,创作者运用了新的媒介来展现瓷——借助视频短片的方式促使瓷的雕塑便生动,此为注重新生命力的创作模式。
  二、科技价值
  陶瓷设计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每天都用它,看它。近年来,在我们这个陶瓷文明古国、当代世界陶瓷生产大国,来样加工却在日用陶瓷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很少有产品是独立设计的。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缺乏好的设计,也是由于我们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每个陶瓷设计工作者,可以利用的工艺材料和技术条件有所不同,所创造的作品也必然有着一定的差别。陶瓷造型设计必须依赖于材料和技术的客观条件,材料包括基础的黏土成分、黏土性质、釉料配制等,技术包括制作技术和烧制技术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达不到一定的标准,设计师的构思再精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使中国当代陶瓷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原则,提倡创新发展,注重品牌效应的策略,将科技价值融入现代陶瓷的发展战略中,促使我国由陶瓷制造大国发展为陶瓷创造强国,推动中国的陶瓷再次站在世界舞台上。
  图2为《极限试验作品之瓷之韧·韧系列》,作者纪广远(山东),这组作品入选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陶艺展”。论形态,它不是最美的;论精神表现,它不是最具感染力的;论文化,它不是最具内涵的。但是,这组作品向观众很好地展示了黏土韧性研究与开发的新成果,这就使这组作品有了它存在的价值。
  三、文化价值
  中国一直被誉为“陶瓷之国”,我国的陶瓷艺术对国际美学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可是曾经繁荣昌盛的陶瓷文化成了历史,当前我国的陶瓷设计师怎样带给陶瓷文化全新的生命,怎样促使陶艺创作展现出更多的延续性与运用价值,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很多被冠以“当代陶瓷”的作品展览上,展览的作品经常会给人一种熟悉的感觉,人们难以感受到作品的“变体”,因为本质上绝大多数作品都属于相同的“圈子”,由此折射出当代陶艺领域没有生机,缺少创新。
  (一)文化的根源性
  中国陶瓷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思考什么是我们的现代陶瓷,这里有一种民族文化的根源性。   众所周知“庄周梦蝶”这一典故。庄子感慨道“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呈现出的是被模糊化的现实和想象领域的界限,并且生成了一些神秘的感觉。意象领域由于具有片段性、内视性以及抽象性,因此很难被清晰地描绘出,且很难分辨。也就是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意象形成的进程,便是感受渐渐被具体化的经过:就诗人来说为对某个词汇的细心揣摩,音乐家对于某段旋律的捕捉,陶艺家对于陶泥作品的制作,而针对一个民族而言是民族文化的沉积。
  (二)文化的传承
  现代陶艺设计中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与怎么设计比较而言,设计什么更为关键。通过走访全国各地的陶瓷产地,参加国内外的交流,亲身体验,笔者切身体会到了各个地区、各种文化、各种原料、各种工艺的现代陶瓷的设计与创作的魅力。即使现代陶艺模式为舶来品,最注重呈现个性化的创作,然而伴随经验的不断积累,笔者逐渐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经常思考传统。笔者的观点是,“文化”塑造了不同时空的审美差异。这就需要重新认识人类文明史上“文化”的属性和功能。因此,“现代陶艺”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具有突破任何“源文化”的历史形态和价值定义的特征和功能,甚至突破任何二次元论的文化格局。
  例如林一蕙(浙江)的作品《黑·白》(图3),作品造型为匣钵的变形。匣钵属于窑具类别。对于陶瓷器制作环节来说,为预防气体和有害成分對坯体、釉面造成影响,一般将陶瓷器与坯体置于具有良好耐火性的容器中来焙烧,此类容器便叫做匣钵,也可叫匣子。这组作品充满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风格的争论,它们展现出了传统的滋养和文化的讲究,展现了直接而简单的“传承”。
  四、结语
  我们对设计产品的价值判断往往是基于观众的审美的,但是,我认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发现“丑”。
  现阶段,我们必须给予关注的并非奥威尔笔下的“老大哥”,而是人们自己内心对于丑陋的不重视。假如想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便不可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丑。
  发现丑陋与创作美好的事物比较而言更为容易。历史上很多著名的人十分注重修正他们心目中丑陋的物品:意大利画家乔托在看到《圣母像》后,不甚满意,便着手进行修改,也由此变为了文艺复兴的先行者;哥白尼不满意地心说的阐述,由此去探寻真正的答案;中国的莫言正是发现了中国丑陋的地方,于是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绝大多数优异作品的关键在于:十分苛刻的品味,结合创造此种品味的实力。
  参考文献:
  [1]胡宇,李惊.广东当代陶瓷艺术的实验空间——广东美术学院学生陶艺作品分析[J].中国陶艺家,2013(4).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3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