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标志职业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工作。深入剖析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策略,对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40-02
近年来,国家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为主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手段。随着“特高计划”及1+X证书改革的启动,在云物大智时代,在高职院校为“十三五”目标奋斗和争创一流之际,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并充分落实是时代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现状
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梳理、完善各类质量标准,构建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多元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以外部评估、认证、调查促內部诊改的质量提升工作循环。
(一)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通常是指全国性或地方性的专门机构,其成员包括教育界以及教育界以外的行业企业专家,对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和指导,如福建省教育评估中心从2014年开始对福建省高职院校开展二轮评估和二轮评估回访工作,引入IEET专业国际认证,提升学校和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同时,各高职院校积极引入第三方客观、公允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绩效,如委托Mycos、新锦成等第三方公司开展各类满意度调研、质量调研,以调研数据为基础形成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和评价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结果和评价报告、毕业生中长期培养质量评价结果和评价报告等,学校接受监督并及时反馈问题,指导教学改进,不断深化内涵质量建设。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顶层设计出现重大调整,实施“管办评分离”,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许多高职院校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质量保证工作新常态,理顺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架构,单独设立学校内部质量保证部门;主动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诊断—反馈—改进”工作机制,在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初步建立起全面覆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纵向系统打造目标链、标准链、操作链、保障链、信息链,横向层面构建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开展质量诊断与改进,形成以质量改进螺旋为基本特征的质量保证机制,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三)质量评价标准
质量评价标准是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高职院校通过梳理国家政策和学校原有的制度后,按照职教新思想和学校办学理念重新修订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在修订制定质量标准时要充分考虑:(1)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2)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3)持续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4)通过指标的凝练,为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数据,探索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的路径与措施,为督导评教、学生评教、第三方开展质量评价提供依据,为多元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提供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标准。
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中心地位有待进一步确保
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启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改革,其核心观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又称为“新三中心”。[1]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面对不同生源类型、不同文化基础的学生,如何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有效地融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充分地考查、评价学生,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激发教学改革,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各个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二)质量信息实时化能力亟须提升
现代质量体系的建设和持续改进离不开动态数据的支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不论是数据平台、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各类满意度调研数据基本为阶段性、静态的,对质量保障工作的支持比较有限。如何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实时采集、实时分析、实时反馈与改进,是高职院校内部质保体系所面临的重要挑战,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评价标准的制定。
(三)质量分析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高职院校通过专业考核、学生评教、课程评价、期初、期中、期末三段式教学检查等多元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来发现并反馈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质量分析手段较为单一,多为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质量分析的科学性有待加强,分析的结论仍有待深入探讨。
(四)师资队伍水平还需提高
只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校提升育人质量的根本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具备能教学、能实践和能开展社会服务的能力。受到一些外部条件的制约,高职院校教师多是从高校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相对薄弱。 三、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对策
(一)改革创新,构建全链覆盖的质量保障体系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PDCA循环,由戴明采纳、宣传,获得普及,所以又称戴明环或质量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中。在借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上,基于戴明环创新地提出的校企合作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以实现质量持续改进。[2]
按照PDCA循环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生源质量、培养过程、毕业标准、就业质量、中长期职业发展“五位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学生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质量监督与保证循环提升的闭环,促进各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及培养质量持续改进。首先,明确毕业标准和就业质量(P);其次,基于办学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合理诉求,对生源质量、培养过程进行监控(D);再次,建立了一套毕业生当年就业和中长期职业发展的评价制度(C),对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查漏补缺,检查结果也会直接影响反馈信息和循环方向,它是教学管理监控体系中的最重要一环;最后,实施成效的反馈(A),共同反思和修订,以便相关质量责任人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升。PDCA循环的有效实施,需要教与学的支持,如教师团队动力机制构建、大数据网络资源支撑等。
(二)更新標准,建设质量保证信息化平台
高职院校要保证质量,需要校企协同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和程序,重点在专业考核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修订。根据教育部打造一流金课的要求,推进课程标准建设;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近年来打造百余门“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课程,学校打破“重建轻评”的情况,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改革,课程建设评价标准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开发团队、实训条件、建设成效等方面。对接《悉尼协议》专业建设国际标准,把专业链建在产业链上,持续更新专业考核标准,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的三大职能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两大维度考虑专业考核标准的构建,因此专业考核标准应包括职业面向与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经费与质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专业认证与国际化办学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质量保证信息化平台”建设,使质量保障运行更流畅;保证量监控的实时性、多样性、科学性,加强其预警和反馈功能,为教学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也为质量保证打下技术层面基础。同时,完善项目化管理和过程性评价机制,每年进行一次专业考核和课程评估、动态考核、滚动管理,把评价结果同专业招生、教师绩效、职称评聘相挂钩,深化评价结果的应用。
(三)注重分析,确保教学质量提升
以学生学习成效持续改善为目标,运用大数据平台和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质量监控,将质量信息和数据与学校质量目标和标准对比,做深层次原因的查摆,提出相应的对策,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及教育质量的螺旋式提升。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在这个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探索,例如对在校生满意度抽样调查后,采用因子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法得出结论:学生原生家庭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等个体差别对学生满意度有显著影响,非专业环境因素比专业因素对满意度影响程度大。这样的统计分析比原有的定性分析更加细化和具体,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以供给侧改革为导向,继续注重提升学生的满意度;以大数据为依托,完善满意度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培育满意度增长点等提升在校生满意度的建议和措施。
(四)外引内培,夯实质保体系师资基础
高职院校通过外引内培,打造双师结构优秀师资队伍。具体来说,可以从外部引进专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同时加大对现有教师“双师”和“名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下企业和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提升实践能力。对新入职的教师,如果条件允许,先到大中型企业顶岗工作1~2年,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应对接悉尼协议和教学诊改工作精神,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学生的学习成效;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实力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指数得分全面提升:2018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8-12-22(4).
[2]赵宏,陈丽娅.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教学管理流程再造[J].现代教育管理,2015(2):76-80.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