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操作、数形结合,有效建立空间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而发展空间观念离不了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操作不是目的,而是学生探讨学习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语言的充分表达进而明白数学知识的内涵,这样的动手操作才有数学味。
  【关键词】操作 数形结合 空间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3-0131-02
  一、引言
  下面以苏教版数学三上《周长是多少》这节活动课为例,谈谈如何操作建立有效的空间感。
  二、学习者分析
  《周长是多少》是一节活动课,它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相互交流,进一步加深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使学生熟练灵活地掌握计算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方法。
  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掌握了周长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有能力解决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实际问题,并且有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然而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从形象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注意力保持时间一般是20-30分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助动手操作巧妙使抽象知识为具体形象化,引导学生“做中学”,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和分享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和量一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平面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及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掌握,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相同和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数学问题,发展数学思维,初步渗透辩证思想并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和交往合作意识;感受学习图形与几何的价值,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加深对图形的周长的含义理解,巩固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间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五、教学难点
  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理解定义
  1.复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
  (课件出示:树叶、课桌面、数学书)
  课件呈现,直观感知,为后面的动手操作铺垫。
  2.初步认识圆的周长。
  师:谁能画出1元硬币表面的周长呢?
  指名上台操作,画出一元硬币的周长。
  师:这枚一元硬币的周长是个圆形。
  3.计算图形周长(三角形,正方形,梯形)。
  学生口答,并允许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二)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活动1:拼一拼
  (1)出示题目,默读。
  用6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可拼成哪些不同图形?
  教师组织学生用6个小正方形动手拼一拼,教师巡视指导。
  师追问:根据题意,只能拼成长方形吗?
  学生交流讨论。
  师说明:用这6个小正方形拼成了两个不同的长方形,不规则图形也可以呀。并强调:我们在拼图时,只有顶点重合,没有公共边重合不能算拼在一起。
  学生利用多媒体软件画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追问:都是由6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为什么周长不相等呢?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用数量相同的正方形拼一拼,拼的形状不同,周长可能不同。
  (2)操作验证结论
  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哪些长方形?
  学生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展示学生作品。
  (教师组织学生计算后,再说一说它们的周长是否相等。)
  师小结:它们都是由12个小正方形拼成的,形状不同,周长可能不相等,验证了我们的结论。
  【思考: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识的活动,使学生在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空间想象力,发展数学思维,渗透初步的辩证思想。】
  活动2:比一比
  课件出示题目,默读。
  师:猜一猜,这两个形状不同的图形,周长会相等吗?
  学生猜想表达看法,有的学生借助平移實现图形的转化,得出这两个形状不同的图形,周长是相等的。有的学生通过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发现它们的周长相等。
  指名利用多媒体软件操作,发现平移之后形状相同,验证猜想,肯定学生的想象力。
  得出结论:虽然形状不同,但周长一样。
  猜猜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和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再计算。三个图形的周长都相等,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小结:利用平移,我们把不同的图形转化成了相同的图形。形状不同的图形周长可能相等。
  【思考:这个阶段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把猜想变为直观,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堂总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初步利用想象建立空间感,实现学生的长效发展。】
  (三)动手实践,数形结合
  活动3:画一画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师:要使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应该如何画呢?长和宽的和应是多少厘米?   小组讨论交流。
  生:长和宽的和是10厘米。
  师:长和宽各是多少?长最长是几厘米?谁能有序的说一说。
  出示表格,动手算一算,有序的填写完整。
  学生动手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追问:这些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共同点?
  小组交流讨论,师引导总结,周长都是20厘米,但形状不同。
  (板书:周长相同,形状可能不同)
  【思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借助操作素材,有效的组织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观察、总结并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从而理解题意,明确图形之间的联系,有效的形成空间思维。】
  活动4:量一量
  课件出示题目(一个五角星和一个圆形笑脸周长是多少)
  师:先说说如何估算这枚五角星的周长?
  生:先估计一条边的长度,再乘10,就是这个五角星的周长了。这枚五角星的周长大约是20厘米。
  学生拿出直尺动手测量,并计算出五角星的周长,验证你们的估算。
  师:笑脸图案是个圆形,没有直线边,怎么估算呢?
  师:我们可以先画出这个图案的外切正方形,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得出笑脸图案的大致周长。
  指导学生动手画出这个圆形图案的外切正方形,并动手测量出正方形的边长。
  师:笑脸的周长大约是4乘4等于16厘米,实际的周长比16厘米多还是少?
  生:少一点。
  师:那实际如何测量呢?
  课件出示滚动法,学生观看模仿。
  师:做一个和笑脸图案同样大小的圆,利用滚动法测量圆形的周长。
  师:还可以用绳测法。下面这段视频是陆舜予同学利用绳测法测量硬币周长的过程。
  (课件播放視频)
  师: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测量圆的周长方法很科学。
  课件出示割圆术的圆内接正多边形。
  明确要求:这几种方法回家都可以试一试,实际测量出笑脸图案的周长。
  【思考:首尾呼应,这个环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解决了复习中画出的圆形周长,利用绳测法和滚动法,很好的体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通过适当的探究活动,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引领学生逐步归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瑞生.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技术.2006(4).
  [2]李永.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探索[N].学知报,2010.
  作者简介;
  葛玲(1976.2-),女,汉族,安徽省灵璧县人,本科,小教一级,研究小学数学教育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