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方法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为提升人才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水平,开展教育改革,从而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方式以及对应的教学思维。高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以及运用历史思维开展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与此同时,通过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学生能够以历史为镜子,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借鉴,促进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我国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期,其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高中阶段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关键时间点。高中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现阶段的教学趋势,在教学過程中积极地运用多种方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并对自身的历史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进行多层次、全方面的改革,提升教学能力。与此同时,高中历史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为切入点,并创设具有情境性和新颖性的教学模式,注重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将历史作为优化自身思维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学习途径,进而促进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将历史教学内容与历史核心素养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和科学的历史思维和观念,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借鉴,提升整体的历史教学质量。
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很丰富,其主要包括学生的历史思维,还包括在历史学习中获得的观念,比如,历史时空观念、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历史史料证实、历史解释素养,此外还包括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家国情怀以及历史价值观等。本文在此对历史核心素养作简要解释: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观念。通过学习历史新课标我们了解到,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这种观点分析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以及分析相应发展规律。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历史发展规律为标尺,解决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效益发挥到最大。
第二,历史时空观。历史事件具有相对的时间性和空间性。高中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引导他们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动态变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方式,让学生将与历史事件或是人物相关的因素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汇总,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提升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的把握能力。
第三,历史史料证实。高中历史教师运用史料证实的方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史料证实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对史料知识的动态感知、分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史料证实,从而充分且科学地运用史料,通过长时间的分析和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独到观点。
第四,历史解释素养是学生基于历史真相,科学地解释历史事件,或是与历史事件相关的现象和人物,从而进一步推测出历史事件的发展动因,并以此对事件的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预见性。这种历史素养可以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提供指导。
第五,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遥相呼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道德素养。
第六,历史价值观是指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自信、阳光、乐观以及健康的心态,并在此过程中,让他们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同一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对比,养成较强的国际意识以及世界性的眼光。
二、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1.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
历史事件基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充分发挥“以史为鉴”的积极作用。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强烈的启发性。目前,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以及电影对原有的历史情境和思想进行扭曲,从而让学生对历史产生错误的认知,造成错误的判断,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便成为空谈。针对以上情况,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树立历史唯物史观,并通过翻阅典籍等多种渠道,全面而真实地还原历史,并以史料证实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相关的历史史料,抓住历史的本质,从而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历史辨别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比如,在讲授“南京大屠杀”这节内容时,高中历史教师应从具体的故事情节入手,多方面搜集各种资料,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从而让学生从历史唯物史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高中历史教师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基准开展历史教学,不仅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还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受到了历史核心素养的熏陶,从而让历史教学的效益发挥到最大。
2.创设具有时空性的历史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历史教学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期。这种现状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基准,调整和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历史时空观开展历史问题情境教学。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设计环环相扣的历史问题,进而让学生将相关的历史史实和事件,集中到某一时空中,构建出完善的知识体系,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立体地分析相应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整合性,促进他们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比如,在讲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秦国统一全国之前的时代背景是什么?第二个问题,秦国在制度、经济、文化方面与其他诸侯国相比有何优势之处?第三个问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与其他朝代的集权制度有何不同?第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巩固皇权有何益处?通过创设这种具有时空性的历史问题,高中生可以以以上问题为时空主线,开展对应的历史问题的探析,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和辨别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建立历史时空观。 3.巧设历史课堂,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的重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创设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积极地运用历史思维探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导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从而让学生建立相应历史事件的时空联系。教师在设疑中,可以调动学生在分析历史内容的前提下,回答相应的历史问题,从而增强学生通过事物表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时空观念。
比如,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时空观对学过的历史内容进行整理,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我国提出“一国两制”的历史背景和相应的意义。第二方面,回归之路。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我国“一国两制”实现的具体过程以及对我国国际地位和本国的积极影响。第三方面,祖国统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并运用史料开展分析,从而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以时间为轴线的历史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之上,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提出如下的历史问题:“一国两制”的定义是什么?实行“一国两制”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什么方面?如何看待“一国两制”的执行?通过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可以深入把握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树立整体的历史学习观念。
此外,教师可以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开展历史教学,创设触动学生情绪的情境,让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历史内容,感知历史真谛。
比如,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这节内容时,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播放《海峡两岸》,让学生通过观看骨肉相见时的温馨画面,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他们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
三、总结
以史为鉴,可以纠正人们的错误言行和思想。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以历史为镜,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促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龙.历史教学中引领学生建构历史解释的思考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7(1).
[2]林崇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7(6).
[3]马英.浅谈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2018(22).
[4]姜少荣.如何在歷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16(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0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