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戏曲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与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韩莎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赵元任先生的《和平进行曲》和《花八板与湘江浪》。1915年赵元任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在《科学》杂志第一卷第一期发表了《和平进行曲》。这首作品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出版的钢琴作品,对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有着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纵观钢琴由西方传入这一个多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经历了由模仿、思考、逐渐成熟的发展历程。从开始对西方作品的模仿,到后期对已有的民族民间音乐以及其他门类艺术的改编,再到现当代创作中对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借鉴,扎根民族民间音乐,从其中选择素材汲取养分的行为始终存在。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戏曲中京剧作为国粹是中国民间民族艺术的典型代表,其唱腔、身段、伴奏无不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艺术风格,近年来戏剧、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创作都在其中吸纳借鉴,通过创作和改编使京剧艺术与其本身的创作相结合,力求碰撞升华出新的具有独特韵味的艺术,京剧风格的钢琴曲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京剧风格钢琴作品的教学现状
  钢琴从流入中国一百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教学内容从教材使用的角度大致可分为基本练习、练习曲、复调曲、奏鸣曲、乐曲等几大类,从当前国内各阶段钢琴教学情况中看,中国作品的使用较之以往有一定提升,但主要体现在乐曲的选用上,以民歌民乐改编作品居多,近几年新创作的钢琴作品也经常被选用,如谭盾的《看戏》、张朝的《滇南山谣》、张帅《前奏曲》等,但中国作品被选用的种类与外国作品相比仍然处于绝对的劣势,基本练习、复调作品、奏鸣曲中少有“中国面孔”,京剧风格的钢琴作品更是凤毛麟角,除张朝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皮黄》外,京剧风格作品鲜少有人涉猎。这些问题一方面与长久以来国内习琴者不喜欢、不擅长演奏中国作品的尴尬现象有关,另一方面,以京剧风格作品为代表的中国钢琴作品的社会推广力度不够,再者是钢琴教育者的对民族特色鲜明的钢琴作品的研究不够,自身内涵提升不足,无法为学生开拓更为宽阔的学习道路。钢琴学习从启蒙阶段一直到中级阶段,目前国内教材的选用较之以往在可选程度上有大幅提升,在实际使用中,《菲伯尔》、《巴斯蒂安》、《小宇宙》、《汤普森》、《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等初中级教材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青睐,但这些教程里中国作品的身影却难以寻觅,这个问题在但昭义老师的《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中有较大的突破,这本教材较多的使用了中国曲目或片段。从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更加熟悉西方创作技法和旋律,对于本土民族風味浓郁的中国作品反而觉得陌生,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进入高级阶段,学习作品的范围变得更为宽泛,但是很多具有较好技术能力已进入到专业阶段学生也明确表示中国作品不好弹,理解不了,这些现象与其早期的钢琴学习方式及教材的使用是极大关系的。
  二、京剧风格钢琴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首家喻户晓的京剧改编钢琴作品——钢琴伴唱《红灯记》,年轻的钢琴家殷承宗运用钢琴代替京剧中“文场”的伴奏乐器,改编而成的伴唱曲,后又进行修改,有了钢琴组曲《红灯记》。魏廷格曾说:“钢琴伴唱《红灯记》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钢琴与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些领域曾有过几十年的结合历史,但与戏曲却从来互不相关。”[1]钢琴伴唱《红灯记》可以说开创了京剧与钢琴结合的先河。1968年,钢琴家殷承宗凭着对钢琴的热爱在特殊的形势下创造出了一条特殊的钢琴道路,即将样板戏与钢琴巧妙结合,他充分利用自身具备精湛演奏技术的优势,在钢琴创作中将西方作品中技法运用到样板戏的改编中,在“不改动一个音”的要求下,写出既有京剧风味,又充分发挥钢琴交响性特点的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组曲《红灯记》将之前的12首唱段中的8段进行改编,是一部完整的独奏作品,作品通过丰富的板式、唱腔变化,运用各种装饰音表现润腔,运用各类节奏型表现板式变化,体现出了钢琴创作的多种可能。
  《皮黄》是张朝先生2007年参加第一届“帕拉天奴杯”中国音乐创作钢琴作品大赛的首奖作品,作为京剧风格钢琴作品的优秀代表,《皮黄》不仅体现了钢琴独奏作品的技术性,还巧妙地融合了京剧元素的民族特色,带有叙述式的表达使人沉醉。《皮黄》在创作中大量借鉴了戏曲的声腔,并以“板腔体”结构写成,其中“导板、原板、二六、流水、快三眼、摇板、跺板”都直接来源于京剧板式。导板在该曲中的作用是引子,演奏时要体会京剧演唱时“散拉散唱”的特点,更多的体会延伸的感觉;原板则是全曲的主题,这段的旋律带有浓郁的京剧风味儿,多声部的创作手法使京剧与钢琴这两个中西方的音乐艺术交织融合,显得怡然自得韵味儿十足;二六是两个六板即十二板的意思,通常指的过门的十二板,这一段用左手12个连续的“?B”由弱渐强,是模仿京剧中的板鼓,右手模仿的是弹拨乐器三弦拉弦乐器胡琴等;流水,也称西皮流水,全曲围绕着原板出现的三个骨干音用十六分音符不断加花重复;快三眼,较流水段更激动,作曲家要求精神饱满,练习时要联想京剧伴奏乐器的音色及演奏特点,并进行模仿;摇板是本曲最长的段落,演奏时要体会作曲家关于该段的提示,体会紧拉慢唱的感觉。内声部模仿伴奏“紧拉”,上声部模仿人声 “慢唱”,营造出雪夜奔逃的焦灼心情;第九段跺板是全曲最快的段落,使人联想到京剧净角演唱时的铿锵有力,中间一段的反复震奏非常形象地模仿出了京剧里的黑头形象以及悲愤的感情。
  三、京剧风格钢琴作品的学习意义
  京剧风格钢琴作品,受东西方的文化混合灌溉,是绽放于中国钢琴创作之林中的一株奇花。它的美在与于二者的相互交融、彼此成就,为中国京剧的发扬传承和钢琴的发展进步创造了新的契机。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京剧风格钢琴曲的学习可丰富学生的钢琴技能和表现力,并增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意识,对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也有直接的作用。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京剧作为世界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吸引了一部分西方学者和民众,但在全球视野下来看,京剧所受到的关注却非常不足。在中国国内的中青年喜欢并懂得欣赏的人数极其有限,根据随机调查,喜欢并经常听戏的人非常少,不在少数的人认为京剧较为陈旧,听不懂,是老年人欣赏的艺术。而京剧风格的钢琴曲则为民众开启了另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户,通过学习、欣赏京剧风格的钢琴作品激起受众了解京剧走进传统文化的兴趣,这种跨文化、跨形式的音乐艺术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加持了时代特性从而更容易被接受。而钢琴这一外来乐器,通过演奏极具民族特色的京剧风格钢琴作品而更容易受到中国人的喜欢,很多人在演奏《皮黄》时会有熟悉亲切的感受,这与国人血脉中的五声调式和写意情怀分不开。京剧风格钢琴作品中各种装饰音、特性节拍等丰富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并有利于提升演奏者的读谱能力,更拓展了传统技术之外的演奏技术。   四、京剧风格钢琴作品的教学思考
  前面讲到中国钢琴作品近些年在教学及演奏中的使用比例有较大的提升,但一直以来更多的钢琴学生和教师都更为擅长演奏外国作品,不喜欢中国作品觉得很难弹到的想法经常听到,京剧风格的钢琴曲除《皮黄》外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其他作品。这些现象主要还是因为中国的钢琴教育一直以来是延续西方的教育体系,教材的使用也有局限性,最重要还是教师的观念和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皮黄》无论从篇幅长短、技术难易程度、旋律的可听性上都较为适合舞台表现,另一些冷门些的作品或多或少有篇幅过长或过短、难度太大或太小、旋律可听性不强的问题存在。所以教师一方面要高度认识京剧风格钢琴作品的学习意义,另一方面应主动丰富自己的教学储备,尽可能多的研读、演奏以京剧风格为代表的不同类型的中国作品,在增加自身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把正确的观点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另外在教材的选择上可以更加宽泛,在练习曲中可以增加如倪洪进的《练习曲四首》等作品;在复调曲中可选择张旭东的《京戲印象——西皮慢板》等作品;以京剧为题的奏鸣曲尚未见到,可用有中国风味的罗忠镕的《第一小奏鸣曲》等作品;乐曲的范围就更宽泛了可选用陈其钢的《京剧瞬间》等作品;除独奏作品外还有陈钢改编双钢琴、协奏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人类的财富和宝藏,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深刻体现,作为当代中国人要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统一起来,结合时代特征加以继承和发扬。京剧作为国粹,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的精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力提升,本民族的音乐艺术更应该备受关注,京剧风格的钢琴作品在因其自身的艺术魅力,无论从教学需求和文化价值等方面考虑,都需要在创作和教学中大力推广,作曲家能够更多的吸纳借鉴中国传统京剧中的优秀元素,创造出适合在钢琴上演奏的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京剧艺术中汲取养分,通过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京剧风格,钢琴作品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提升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加深其对母语文化的认识和认同,进而承担起弘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代百生.中国钢琴作品的“目的式”教学运用[J].中国音乐,2018第6期(155).
  [2]王业雯.中国京剧改编的钢琴作品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6.
  [3]蔡艺.中国钢琴作品中戏曲元素的运用与诠释[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5.4.
  课题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京剧元素钢琴作品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4G314。
  韩    莎     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95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