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钟荣杰
【摘 要】初中体育教育也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切实参与到生本课堂构建过程中,结合学生生兴趣特点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助力,促进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不足,基于此,笔者就在下文中针对初中体育学生主动参与策略展开研究,希望可以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学生学习;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124-01
引言
初中体育教育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比较显著,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教育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都表现出很大的改革需求。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以及体育教师在教学策略安排上的不合理性,导致很多学生缺乏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因此初中体育有效课堂构建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为了解决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展开教学方法研究。
一、应用游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影响,我们将游戏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可以全面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主动性,迈出构建生本课堂第一步。以课堂预热环节的体育教学为例,传统的体育课程预热环节形式单一,如绕圈跑、广播体操等,尤其是贪玩好动的初中生很快就厌烦了这种热身形式。因此笔者在指导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时候,就结合体育游戏引导学生参与热身,这样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厌烦情绪得到缓解,注意力集中,起到兴趣激发作用。但是具体的游戏内容选择还是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作出决定。比如田径教学中,可选择跳山羊、螺旋跑和钻山洞等游戏引导学生参与课前预热[1]。除此之外,还有听口令做相反动作、听数变换方向、喊数抢团等游戏都比较适合课前预热环节,如果教师在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合理把握节奏,则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调整到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为后续的体育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二、完善教学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为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对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提供客观条件。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体育活动模式的多样化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自主学习技巧。如篮球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掌握传球技巧,我在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时候,重点教授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实践,采用分部讲解的当时明确运动技巧重点,学生联系之后进行对抗赛。比赛联系环节,学生可以使用单手侧传球、单手肩上传球、行进间传球以及双手胸前传球等传球方式[2],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传球技巧,为其自主练习提供契机,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信心。
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为主动参与提供动力
教学评价是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体育教学评价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基础等差异性,做出针对性评价,避免挫伤学生自信心,此外,找机会让学生展示优势,并及时给予表扬。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水平直接影响课时教学质量,选择激励式教学评价方式,比较符合初中体育教学需求,利于学生在教師的肯定中树立信心,但是学生的不足教师也要合理指出,避免造成学生的学习误区[3]。禁止谩骂和体罚学生。如笔者在一次障碍跑训练中,就结合小组学习评价方式展开教学评价,学生在训练环节共同探讨战略战术,结合互助学习和观摩学习等方式,相互鼓励参与训练,这个过程学生无论是运动能力还是合作能力、交际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我在障碍跑训练中融入小组评价模式,以学生的集体表现作为小组成绩,让他们认识到合作互助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结语
总之,初中体育教育活动开展为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助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初中体育教育不能够再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工作者要投入全新的教学改革活动中,追求素质教育目标。教学活动作为师生互动的双边过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都对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关键。本研究中,笔者立足自己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指导中积累的经验,简要分析了几点教学策略,希望本文的观点可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袁爱民,张凤家.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6):120-124,128-129.
[2]李先东,王海燕.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的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7,21(12):166-167,169-170.
[3]张宏,李树起.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11(25):1152-1153,1157-11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1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