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丽萍
【摘 要】阅读作为一个人学习和获取信息的基本方式在学校教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只是语言课程的任务。在理科教学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在新课程实施中,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显现出来。当然,数学教学中的“阅读”能力与语言教学中的阅读能力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着自身特性。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思考。
【关键词】数学阅读;数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205-01
一、数学阅读的特点和内容
任何一个具体物象,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经验人的眼中其含义是不一样地的。这是因为人的经验和目的在认知中起相当大的作用。自从实行新课程以来,为了体现数学的学科价值,从课程内容到例题习题,从课程引入到具体应用,都是把它们放在具体的生活应用情境中呈现出来的。所以,数学教学的前提首先是要引导学生从这些鲜活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以“数学家”的眼光从携带有多学科内涵的素材里过滤、筛选和抽取出数学信息,并从数学角度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重组,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就是数学阅读所具有的学科特点和与富有情感色彩的人文阅读的不同之处。从这个过程看,数学阅读与逻辑思维、空间想象以及数学认知结构的重建是同步进行并“缠绕”在一起的。从这个方面讲,数学阅读与其他教学要点一样应作为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培养包括很多方面,这里着重谈以下三点:
1.首先,数学语言的掌握和应用是数学阅读的前提。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是离不开语言的,人的所有思维过程,语言都参与其中,不管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是文字的还是符号图像的。所以一个注重数学语言培养的教师,在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有意识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适应和掌握数学语言及风格,并随着年级的升高,最终掌握数学语言体系,这包括逻辑化极强的表达风格和方式,更包括整套的数学符号、图形图像系统。只有掌握了这套语言系统,才有进一步进行数学学习和交流的可能,才能认识和感受到数学语言的简捷和严密,才能去使用由这套系统表达出来的数学结论、公式。
2.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解读和转换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文字语言这三种语言的转换。这种转换过程其实就是伴随其中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调整。显然数学语言的解读“翻译”和转换能力是数学阅读的前提,也是数学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表现。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读懂”题目,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文字内容进行数学化解读,还原其数学面目,然后进行数学解答。我们在教学中常常遇见学生对公式定律滚瓜烂熟却不会解题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这种能力的欠缺。
3.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表现在数学语言的理解、转换和表达等初级层面,更重要的是阅读中和阅读后的概括和联想能力的提高,也就是根据所给的文字、图像、数字、符号信息以及显露信息、隐含信息进行解读、翻译、分析、重组等初级加工后,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结构从各个方面进行链接、类比和转化,从而在旧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新的数学模型,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知识(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升华和重建。这其实就是新课程所描述的数学学习过程。
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与实践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不要急功近利,应该作长期的规划。这一点以表现在整个课程(标)编排中,那就是循序渐进、逐步提升。所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年级特征和教学内容特点,不失时机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发展和提高。其方法和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一些常用的基本方式、方法作一个归纳和总结。
1.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其他人文学科中是作为重点教学任务进行了长期培养的,这是培养和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最好基础。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时时记住:学生是一个有阅读基础、阅读能力的人。我们应该借助一些合适教学内容,大胆的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解读、交流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教师应该做的是适时的补充、点评。在这里,不要怕“麻烦”、耗时,更不能越俎代庖,要的就是这个过程。要知道,数学阅读能力就是在这种反复的磨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旦学生熟练的掌握了数学语言体系,不仅数学阅读能力能得到提高,而且今后的教学可把精力主要集中在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上,不再会因熟练的数学表达不足而烦恼。所以今天的“麻烦”是为了明天的方便。
2.示范与指導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常常把数学阅读当作了语文阅读,甚至变成了“识字阅读”。不能在给出的图形、数据、文字中提取数学信息,更不能将这些信息展开合理的联想、转换和迁移——即思维合理的发散即有效解读。面对这种情形,教师可以借助一些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示范性的解读,牵引学生的思维向“正常”的方向发展。最关键的是,在此过程中,逐步暴露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展开合理发散和联想,使学生的思维惯性“规范”化——做到联想与发散既合理有据,又活跃大胆。
3.开展议读和交流活动是活跃学生思维,锻炼数学语言表达的高效形式。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情绪,教师可随时创设师生间、学生间各种形式的阅读交流情景,让学生在这种交流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对数学信息的解读与联想,这不仅可以提高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既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的发散宽度,又可以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将思维引向纵深,既可有效的发展学生在数学阅读中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又可“规范”学生的思维惯性。
参考文献
[1]张水平.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网络科技时代,2008年20期.
[2]韦生农.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30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1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