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的应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外跨文化交际也日趋增加。因此,中国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仅专业精,而且能够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这就使高校外语教学面临一项新挑战——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的应用。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情况,目的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目前,有很多学生可以顺利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却不能用外语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进行有效交流。鉴于此,主要从影响跨文化敏感度的因素入手,论述跨文化敏感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情况,并重点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跨文化敏感度;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9-0147-03
一、引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已经实现了经济大发展,并在跨文化交际中依托信息技术,将其作为平台,以经济为驱动力,进行了越来越频繁的文化交际。而对于外语教学者来说,如何培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就成为他们所关注的焦点。由此可见,为了跨文化交际更顺畅,大学英语教师也面临着新挑战,他们要承担起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重要任务,这是当前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大学英语已经将跨文化交际列为其主要内容。在跨文化背景下,跨文化敏感是促进成功交流的必需元素,在情感层面体现得尤为明显,既可以指跨文化敏感度,也可以指跨文化敏感力,也就是在不同文化互动或者是在特定的某一情景下,一个人的情绪或情感上发生的变化。Bennett在1986年创建了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并且根据1993年Bennett的定义,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就被认定为是能够适应现实中所存在的文化差异的能力,能观察到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敏感的重要性,它贯穿在整个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跨文化敏感度就是该过程中的一个新挑战。
二、影响跨文化敏感度的因素
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跨文化敏感度。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都各不相同,所以在跨文化交际时,他们在思维方式、信息交流上有差异性表现。如果不能感知并调节好不同文化所表现出的差异,那么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就会有误解、矛盾等产生,很难实现有效沟通。Chen 指出,有六种元素能代表跨文化敏感度,其中包括:自爱、开放的心灵、自我检视、移情、暂缓判断、互动投入,这六种元素能帮助理解“正面情感能力”。实质上说,跨文化交际指的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语言、思维及行为方式方面的一种正面交锋,它带来的疏离感、心理压力及挫折等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交际者造成冲击。正是因为如此,才要求交际者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有自爱心。首先,拥有开放的心态便能适当地去解释公开自己的思想,同时对于对方的解释也更愿意接受;其次,自我检视是指在溝通交流中对自己的社交行为做持续的审视及观察,做到专注,对他人的取向要极为注意,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适应不同的沟通情景;再次,移情和互动投入是能为对方多着想,将自己投射到对方的位置上,对言谈的交换更加专注;最后,文化交际过程中切忌妄加判断,必须要谨慎行事才行。上述的六大元素中,移情决定了交际者能否彻底摆脱自身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思维定式的影响,使文化差异引发的文化冲突得以避免,跨文化交际顺利推进[1]。
三、跨文化敏感度与大学英语教学
文秋芳在分析跨文化交际这一问题时始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开展外语教育时,交际能力是主因,除此之外还包括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有三个部分,即: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文化差异处理的灵活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层级发展的,而跨文化能力的发展应该从底层到高层逐渐进行。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不得忽视文化差异,必须要重视起来,应对其端正态度,保持敏感性,对对方的文化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且要加强训练学生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与技巧。强调文化差异敏感性的目的是要求交际者在对异国文化关注的同时也要了解自己本国的文化,区别对待本国和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在提示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文化加强认识。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作为交际者,所以要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对于自己的文化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拥有良好的开放心态。此外,移情能力是对跨文化敏感度造成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大学英语教师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而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角度则是移情的根本意义。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时,为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就要帮助学生树立以下信念:看待问题必须站在多视角,仅围绕本民族文化视角是不对的,还要结合交际文化。只有从他国文化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对他人的想法有全面的理解,也能确保跨文化交际更顺利。平时还要对学生加强有意识的训练,使移情能力提高。日常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需要向学生渗透认知差距如何缩小的问题,并要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熟悉程度予以加强,在这方面的训练要多一些,这对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有重要意义[2]。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的应用前景
1.在语言教室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敏感度
Ford(1996)认为,教学资源支持及学习挑战这两个方面应如何实现平衡是教学中谈论的关键,当学习中有新知识和新技能出现时,就要在挑战和支持之间获得平衡,否则学习者面临过多的挑战会身心俱疲,更为严重的还会有抵触情绪;相反的,如果有多的支持,那么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还会有懈怠产生,导致学习状态停滞不前。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正视教学策略及应用的支持材料给他们的教学工作所带来的多方挑战,在此基础上采用恰当的交流方式及不同的学习方式合理地去评估所选择的教学方法,最终可以找到一个最为合适的教学策略。DMIS还针对有较高要求的学习专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他指出各方面关系的平衡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还应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尽全力地给予他们一些友好的支持,也要有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如果是日常化、比较乏味的话题,那么需要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策略。总之,在确保平衡框架的基础上,教师能让那些在讨论文化差异阶段有着种族优越感的学习者承受更大的挑战;当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处于差异的接受、认同阶段时,文化差异这一议题的挑战性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样就可以在学习者参与高挑战性的活动时,运用更复杂的学习策略。 2.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第二语言文化教学中得到提升
DMIS模式所描述的是人们逐渐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整个经历。该模式的重点是展示学习者如何克服自身文化及种族所带来的优越感。与此同时,习得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被认为是这一模式中的重点部分,并揭示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文化差异这一事实,认为时间问题是教学的关键所在,语言教师能将这些作为参考应用到教学中,比如,评估学习者为学习某些类型的文化所做的准备工作、如何选择学习活动以及排序情况、如何在进度的预先设定基础上有所发展、学习者在跨文化敏感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的应用对策
1.初级阶段的对策
首先,文化差异否认阶段。“积极的无知”是这一阶段学生奉行的原则,并且认为“我并不需要知道”,强调的因素是熟悉。该阶段发展将帮助学习者对被否认的文化差异有个正确认识作为主要任务。教师要在授课时鼓励学习者对目标文化知识要多学习、多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们对真实存在的文化差异有所认识,焦虑状况得以克制。事实上,第二语言初学者大多数都处于文化差异的拒绝阶段,在此期间有大量的材料被应用到文化教学中,比如:关于文化的社会科学(如:政治学、历史学等)、目标文化知识(音乐、艺术等)、旅游常识,主要目标是语言符号的使用,而不是目标文化的运用。教师应当在课程设计时,选择的主题必须是不具争议性、又能愉快处理的主题(举办文化博览会、庆祝节日等)。在这一阶段,提高学生跨文化技能的关键在于大力收集文化信息、对文化差异的积极探讨、友好合作。
其次,文化差异抵制阶段。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抵制其原因在于他们害怕发生一些预想不到的变化、怕承担风险,处于“围城”阶段,学生们极力对外,排斥其他种族,要求一致性,坚信民族至上。学生在该阶段将对文化差异的探讨看作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障碍,寻求自身文化所能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在差异抵制期间,首要任务就是文化差异产生的分歧能减少,并得到控制,与此同时全面认识各种文化的相似部分。作为高校英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对文化差异增加一些耐心、克服跨文化焦虑;关注该阶段学习者的文化群,多促进合作;提供的信息资讯可以是相类似的,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文化比较情况;对学习者不同阶段的自我调控能力做对比,包括耐心、宽容、焦虑管理等;给予学生一切支持和帮助,去发现人类文化的共同性。此外,教师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进行客观阐述的能力。阶段学习内容将其侧重点看作是自身文化及目标文化两部分,如在升学过程中对文化过渡重新体验并在这个过程中评估自身习得相关文化技能的情况。选择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时,教师要以有效互動、较低的语言要求为原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来一场“头脑风暴”,说明某具体方面自身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相似处;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找寻文化共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阶段性发展的重点为:(1)自控能力;(2)包容的能力;(3)焦虑排除的能力[4]。
2.中级阶段的策略
首先,文化差异最小化阶段。一般情况下,学习者在此阶段往往会转变态度,但是仍然会发现他们身上种族优越感的存在,对于文化间的差异应尽量去掩盖,将这些差异纳入到所熟悉的类别中,毫不影响自身的世界观,认定所有文化都一样。继续深入学习自己的文化是该阶段最重要的发展任务,目的是文化自我意识的加强培养,以免对文化比较过度的紧张。教师应该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每个社区都有各自的流行文化,尤其是让他们合理地去区分目标文化和自身文化这两类文化。此外,该阶段训练跨文化能力将其重点放在以下方面:开明的思想;通识文化知识;客观认识自身文化;听力技巧培养;准确的感知能力。
其次,文化差异认同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会认为:“你对文化有越多的了解,所做出的比较就能更好。”在该阶段,高校英语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更丰富、更有效。如:在教授文化词汇以及语言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介绍文化差异,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敏感性,从而引起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有了文化意识,他们所承担的文化认知任务就会更复杂。教师在已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积极探寻新方法,增强文化自我意识,合理地运用特殊文化及通识文化策略。
3.高级阶段的策略
首先,适应文化差异阶段。一般来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这一阶段往往会运用移情技能,还会对自己的观点做出改变和调整,并认为:“我尊重与我来自同一文化背景下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尽管交流中我们持有不同观点,但应该被尊重。”这个阶段的文化分类系统正在逐步完善,学生基本都能掌握第二语言,并且在积极地探索问题,对语言能力要求更高,也希望能掌握更多的跨文化交际技巧。本阶段发展涉及到解决问题使用的技巧、风险承担能力、互动技能培养等。在该阶段学生的自主活动开展得较多,主要目的是用以刺激跨文化敏感性发展。
其次,文化差异融合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学习者已经很熟悉双语双文化问题以及文化身份问题,主要的常见表达有:“在充斥多元文化的世界,人们需要跨文化的头脑”“当我弥补我熟知文化的差异时倍感满足。”文化背景问题他们很容易解决,他们通常在发现自己并非是文化边缘群体时会备感欣慰。此外,教师为了让学生利用并借鉴理论模型,可以帮他们构建一个多元文化认同模式,也能帮到出国留学的学习者。总之,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高校以及英语教师要高度重视,从而加强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张世勇.英语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多层面发展模式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2]孙金保,刘涛.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敏感度培养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3]王德.浅析英语跨文化敏感度的重要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5(5).
[4]张叶.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J].成都大学学报,20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5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