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职业特色的中职班级文化建设思路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罗素丽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中职教育阶段,教师不仅应注重学生对自身理论基础知识的夯实和理解,更应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中职学生正处于自身专业知识体系塑造的黄金时期,因此在一个积极向上又具有职业特色的班级文化环境中,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积极,还能从集体精神、合作精神、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等多层次培养学生,立足职业特色的班级文化的构建,让学生真正在职业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关 键 词] 职业特色;中职教育;班级文化;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80-02
班级文化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它是指在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背景下,所有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相应的文化活动,并且由班集体共同创造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其主要包含了班级整体对学习活动、生活态度、情感价值、精神氛围等多方面的表现,班级文化对班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束缚力和指引性。因此,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不仅能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积极的学习氛围,更能够为整个班集体融入职业特色,促进学生对职业的认知。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在创造一个教育人的背景下,才能够让教育达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班级环境、班级文化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一、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职业特色的重要意义
(一)班级精神文化引领精神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中的核心内容,这种精神文化主要体现了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自身精神内涵的发展,并且班级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的文化观念。班级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精神、职业道德观、职业理想目标以及整体的班级风貌。班级作为学校活动中的基本组织单位,更需要在班级层面良好地展示整个班集体的精神风貌。班集体的精神风貌可以直接代表一个学校学风和校风的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内能够产生巨大的牵引力,对外能够产生强劲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展自身的职业特色,真正立足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
(二)班级活动文化引导学生行为
学生个体拥有具体的行为表示,而整个班集体也同样具有外在的行为表示,这种行为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学校举行的各种文体活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更是从细微的角度逐渐影响班风的建设。良好积极向上的班风是个人面貌、个人人际关系、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班级成员的个体行为,不但能够影响到其他同样是班级成员的个体活动,更能够让其他人认为这就是整个班级的精神风貌,从而影响到对整个班级的评价。个体作为班级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引导,能够让班级整个活动文化融入每个学生的内心,真正引导学生行为。
(三)班级制度文化规范学生素养
制度文化既是班级中师生意识和观念形态的集中反映,又是基于一定物质形式进行构建的。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更是活动文化的准则,制度文化在班级文化中统领全局,让每个班集体的成员遵循制度进行自我提升,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倒逼”学生身心素养的提升。制度文化中,班主任则成为制度文化的引导者,教师应当积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这些制度是为自身发展而制定的,感受遵循制度的好处和优势。
二、班级文化和职业特色的融合
班级文化和职业特色的对接主要是上文提到的精神文化、活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三方面进行融合,职业教育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应当在塑造班级文化的同时促进学生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的提升,打造出具有职业特色的班级文化。
(一)班级精神文化与企业精神文化的融合
上文提到,班级精神文化是班集体所有成员所认可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等,是班级文化最核心的表现。而班级精神和企业精神具有相似之处,企业精神也同样是企业职业文化的核心,在企业精神中更加突出的是企业的职业文化以及企业形象。中职班级文化的建设应当逐步地融入职业特色,而职业特色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从相关企业的职业精神中提炼出来的。笔者认为,班训的制定是班级精神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的重要切入点,班训是班级整体认可的精神和学习目标的体现,也是全班学生都应当遵守的集体约定。而企业精神则是整个企业员工所拥有的共同心态、思想境界以及道德标准等,更是企业管理经营者的指导思想。在班级制定班训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结合本专业优秀企业的企业精神口号,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融入本班级学生认可的价值观,在民主氛围下选出班级的班训,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认可班训。学生自己选出的班训就会让学生自主地去遵守,出现违纪的情况学生也会互相监督。可以将班训制作成相应的条幅、红字等,在显眼的地方进行展示,这种和企业精神对接融合的班训,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养成适应企业的职业习惯,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地提升班级的凝聚力,通过共同精神影响学生。
(二)班级活动文化与企业活动文化的融合
班级活动的开展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而企业的活动文化也是如此。在进行班级活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多层次、多维度、多角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通过辩论演讲比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思辨思维;通过篮球比赛,提升学生的竞争精神和合作能力;通过演讲比赛、综合晚会等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艺术素养。让学生能够在未来文化活动中展现自己,将一些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融入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在班级活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班级墙壁上粘贴班训,来营造和企业文化氛围相衔接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认真地对待专业学习。教师可以將班级当作“车间”来看待,设立每周、每月的“红黑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自己的进步并认知自身的不足。在班级内部教师还可以通过职业图书收集等,让学生在闲暇课余之时拓展自身的职业视野,从而真正地感受行业发展的前沿。通过对班级劳动用具的管理,严格地参照企业“7S”管理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就适应企业工作中的节奏,提升学生职业意识和素养。 (三)班级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的融合
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总纲领”。在进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当积极地借鉴企业的制度文化,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地感受企业制度的严谨性,让学生敬畏工作岗位,养成尽职尽责的精神目标和规范的职业意识。同时,教师也应当遵循民主的原则。在班级制度中充分体现班级全体成员的思想价值观以及相应的行为标准,只有自己制定的准则才能够真正去遵守。我认为,班级制度文化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认可的行为准则,这些班级规定、日常考核和相应的监督机制都应当借鉴企业制度文化而来,并且让每个学生都认可其权威性。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为班级内学生的活动设定了相应的标准和尺度,不仅对学生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更具有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班级制度文化还是整个班集体行为习惯养成和保持的重要保证,班级制度具有严格的执行标准,更应当配备相应的惩罚。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地向学生渗透企业制度文化的重要性,借鉴企业管理制度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明白企业制度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推动作用,从而引申到班级制度文化对班级发展的重要性。
三、班级文化职业特色发展的三层次
(一)职业目标共同奋斗
一个集体只有拥有共同的可预期的奋斗目标才能将集体中的每个人凝聚在一起。因此,在进行职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的基础等多方面因素考虑,设定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既是班集体中每个学生努力才能够达成的目标,又是需要整个班集体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目标。个体和集体之间互相依托、互相发展、互相进步。班级目标的设定应当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共同完成的目标对学生个体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让每个成员都能够自我肯定、自我鼓励、自我进步。
(二)职业管理逐步适应
班级管理和班级制度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班级管理是依托班级制度实现的,班级制度只有有效实施才能完善班级管理。因此,班级管理的首要前提就是建立完善有效的制度体系,师生合作完成班级制度的建设,然后让每个班级成员都能够自主
遵守班级制度,任何班级成员都没有超越班级制度的特权,这样才能够让班级制度公平、公正。此外,班级管理也应当和企业管理相衔接,让学生在学校都能够感受企业管理的氛围。
(三)职业特点全面融合
班级文化的本质就是凝聚班集体,一个班集体具有什么特点是每个成员共同决定的,职业特色要融入班级文化中,就需要将这种特点展示出来。教师应当积极地促进独特的班级标签的融合,通过这种与众不同的标签让学生对班集体更有归属感,爆发出更强的班级凝聚力,通过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班风建设,从而融入独特的职业特点,在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同时也让学生真正地认同班级文化,认同班级精神。
学生的不断进步不仅依赖于自身积极主动学习,更依赖于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而这种学习氛围正是班集体所需要构建的班级文化。学生作为班集体组成的基本单位,其自身的思想影响着班集体,班集体的风气也同时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凸显职业特色、构建班级文化,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从实际出发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慧君.浅谈中职院校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7).
[2]何丽.中职院校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9).
[3]仝建强.职业特色在中职院校班级管理中体现的重要作用[J].亚太教育,2017(9).
[4]蒋明辉.“凸显”职业特色,鑄就班级“军魂”[J].企业导报,2016(1).
[5]王睿锋.融合职业发展的民办职业院校特色班级文化建设[J].现代商业,2017(18).
◎编辑 李 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1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