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1带N”涟漪型阅读教学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潘雪杨

  【摘要】“1带N”涟漪型阅读是群文阅读的一个分支,同群文阅读一样,“1带N”涟漪型阅读旨在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品位等。“1带N”涟漪型阅读教学不仅可以运用在现代文上,也可以运用在古诗教学中。并且,在古诗教学中,“1带N”涟漪型阅读也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本文将从“1带N”涟漪型阅读的概念、“1带N”涟漪型阅读在古诗教学中的独特优势、“1带N”涟漪型阅读在古诗中的组文方式三个方面对“1带N”涟漪型阅读教学进行探讨,探究其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1带N涟漪型阅读”;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1带N”涟漪型阅读的概念
  (一)“1带N”涟漪型阅读
  “涟漪”本指小石子投入池塘后漾起的圈圈波纹。在此,我们将之借用到语文课程建设中。我们将文本特质或单元主题作为涟漪的圆心与动力源。开发与教材文本特质或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课外阅读拓展文本,并且在课内使用或者部分使用,使得课内外阅读一体,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涟漪型”阅读课程类似于多层次的辐辏,即从一个圆心向四周层层辐射,又像一个涟漪层层向外扩展。
  以陶渊明《饮酒·其五》为例,《饮酒·其五》就是涟漪的中心。最里面的一圈波纹也就是第一圈波纹可以是陶渊明的其他诗篇,比如《饮酒·其二》《饮酒·其四》《归园田居·其一》等。第二圈波纹可以是其他作者所写的山水田园诗歌名篇,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竹里馆》等。
  又比如《声声慢》,第一圈可以为与《声声慢》同样寄托愁绪的《醉花阴》等作品,第二圈可以为李清照在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写的作品,如年少时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以及后来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作品,第三圈为其他婉约派词人作品;第四圈可以与音乐跨界融合,播放演唱版或吟诵版《声声慢》等视频音频学习资源。
  “1带N”式涟漪型阅读教学策略,是以单篇文章作为学习的原点,作为教师向外拓展、向外延伸的引子。用“一篇带多篇、一课带一组”的教学策略,让阅读延伸到课外。
  (二)“1带N”涟漪型阅读与“1+X”联读
  “1带N”涟漪型阅读与“1+X”联读不同,“1带N”一般是先做好“1”,再带“N”出来,重在迁移、在拓展、在应用。而“1+X”联读重在比较、互文和结构化的阅读。
  “1+X”联读教学是基于教材内这篇课文“1”,根据联读议题,加上与课文相匹配的一篇或多篇文章(包括语段)“X”形成的一组文章“1+X”的阅读教学。“1+X”联读不会只用课内的后10分钟来做“带读”的事,而是会在一堂课穿插很多片段或者文本进行比较。
  “1带N”涟漪型阅读教学策略,重在一个“带”字上,而“1+X”联读,重在一个“联”字上。这两者都是为了扩大阅读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但是方式是不一样的。“1带N”思考是由“1”怎么带出类似的一些文本,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加深对“1”的理解。“1+X”更是通过联读的形式让学生比较阅读,着重阅读的深度思考。
  (三)“1带N”涟漪型阅读与群文阅读
  “1+N”涟漪型阅读与“1+X”联读都是群文阅读的子概念,属于群文阅读的一种。他们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要了解“1+N”阅读教学,就不能不先理解群文阅读教学。蒋军晶老师对群文阅读的定义是:“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里,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是相对于单篇阅读而言的,“1+N”涟漪型阅读和“1+X”联读都是对单篇阅读的一种突破。
  二、“1带N”涟漪型阅读教学在古诗教学中的优势
  相对于在现代文教学中的应用,“1带N”涟漪型阅读在古诗教学中的实践意义更加大。
  (一)古代诗歌常用用典手法
  古诗中常常会使用用典的手法。使用用典手法,可以含蓄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典故就如同一种形式符号,在形式符号的背后,有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正因如此,用典这一手法在诗歌中的使用非常频繁。随着典故的使用增加,很多诗人会使用相同的典故,但是其表达的意思又是因人而异的。如李商隐的《锦瑟》中就引用了庄周梦蝶、杜鹃啼血的典故,而白居易《琵琶行》中也運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古诗中引用的典故,也不局限于前人常用的典故,又常常是化用前人的诗歌。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句“东风夜放花千树”,其实就是化用前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中的“火树银花合”。而“火树银花”一词经过广泛的传播与使用也已经是一个成语了。
  诗歌中的用典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将被用典的诗词介绍给学生、分析清楚,如果不理解原诗,就不能理解诗歌的含义。而教师将这些与要教学的诗歌有联系的诗歌介绍分析给学生,无形中就增加了学生的诗歌阅读量、培养了他们阅读古诗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课内古诗的理解。这就与“1+N”涟漪阅读不谋而合了。
  (二)古代诗歌主题集中
  古代诗歌的主题相对比较集中,同一主题的古诗比较多。如常见的诗歌题材有:思乡诗、边塞诗、怀古诗、爱情诗等。如当教师讲授一篇怀古咏史诗时,就可以很自然地带出一篇类似的怀古咏史诗,让同学们进行分析。比如蒙曼老师在讲《次北固山下》时自然地带出了同是在北固山所写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带N”涟漪型教学就是一种迁移,一种拓展,一种延伸,而古诗更加适用于这种教学模式。
  三、“1+N”涟漪型教学在古诗教学中的组合方式
  (一)以意象进行组合
  关于意象,古今中外很多人都给其下过定义,但是都难以穷尽其内涵。美国的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不”》中给意象下的定义是“在一刹那间的时间里表现出一个理智和情绪复合物的东西”。曹明海在《文本解读学导论》中说:“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是意和象融汇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意象,融会了作者的情感。作者在选择什么意象进行写作时,并不完全是眼前看到什么就用什么意象,有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创作的需求来选用意象。这时,意象与作者的情感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通过诗中的意象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意象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抓手,帮助我们来理解诗歌。在教学中,以意象来进行组合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中的意象这一特色,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通过意象来解读诗歌。   例如,在教授《天净沙 秋思》时,诗中有很多的意象,其中“西风”这一意象是古代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我們可以以《天净沙 秋思》中的西风意象作为圆心,向外扩散。在解读“西风”这一意象时,出示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再向外扩散,出示晏殊《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通过1带N涟漪型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西风”这一意象蕴含着作者悲凉的情感。诗歌中这样的典型意象还有很多,例如“柳”“黄花”“月”“酒”等。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发现古诗中的同一意象往往有着相似的情感蕴藉。慢慢地,学生在今后解读古诗时,就会联想到他之前所学习的古诗,迁移地进行学习,能够举一反三。
  (二)以诗人进行组合
  古诗教学中的诗人浩如烟海,名家名作众多,这无疑给了我们进行组合的基础。在以诗人进行组合的1带N涟漪型阅读中我们可以有两种组合方式。一是以诗人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将诗人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不同诗作组合起来。这样进行组合,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诗人,也更加深刻地了解诗作的具体写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作。二是以诗人同一时期所写的不同诗作进行组合。因为是同一时期所写,这些诗作会有很多相似之处,组合起来理解也会更加容易。例如,我们以杜甫的诗进行组合。通常我们将杜甫的人生划分为4个时期:一是他早年读书和漫游时期,在这一时期他写下的著名诗作有《望岳》和《登兖州城楼》;二是他困居长安时期,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等;三是爆发安史之乱时期,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春望》、三吏三别等;四是他漂泊西南时期,代表作有《春夜喜雨》《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在进行“1带N”涟漪型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选取杜甫四个阶段的一首诗歌,也可以选取同一阶段的几首诗歌。
  (三)以诗歌主题进行组合
  诗歌的主题有很多,常见的诗歌主题有:思乡诗、边塞诗、怀古诗、爱情诗、思妇诗、讽刺诗、山水田园诗等。同样是边塞诗,高适和岑参的就不一样。同样是山水田园诗,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写法。就连同样是写喝酒,不同的诗人喝的酒就不同。李白喝酒,喝的是豪气,喝的是愉悦,他的酒是过滤了的酒,是值万钱的酒。而杜甫喝酒,喝的是忧愁,喝的是对家国和人生的忧虑。白居易喝酒又有不同,“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喝酒,喝的是一种温馨自在的氛围。所以你看,同样是写喝酒,不同的诗人喝的酒就不同,根据喝酒这一诗歌中常出现的主题我们就可以分析出不同诗人的特点,这样的诗歌教学,这样的“1带N”涟漪型阅读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
  (四)以地点进行组合
  中国的名胜古迹众多,诗人面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往往生出很多感慨,不禁诗兴大发,作诗一首。那么不同的诗人写同一地点、同一景物时的诗作就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了。如湖北的黄鹤楼,很多诗人都提笔写过,最有名的就是崔颢的作品《黄鹤楼》,传闻诗仙李白看过崔颢的《黄鹤楼》之后,都不敢写黄鹤楼了,转去写了鹦鹉洲。并且,他的句式也有意地模仿了崔颢的《黄鹤楼》。又如,赤壁这样的古迹,多少诗人面对赤壁有感而发。苏东坡、杜牧都写过赤壁。这样同一地点的诗作,就可以在课堂中进行“1带N”涟漪型阅读,同学们也会更有兴趣进行学习。又如,前文提到过的《次北固山下》,王湾写过北固山,辛弃疾也写过北固山,他们之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以将其组合,扩展学生的古诗阅读量。
  四、结语
  “1带N”涟漪型阅读在古诗教学中的实践意义非常大,其在古诗教学中的组合方式也很多,不限于上文提到过的几种。教师在实践时,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更加多种多样的组合。“1带N”涟漪型教学为古诗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使古诗教学不再仅仅是单篇教学,有了更加多样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朱瑛,徐洪权.小学语文“1带N”涟漪型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8(9).
  [2]朱海珠.“1带N”涟漪型阅读教学与“1+X”联读之比较[J].江西教育,2018(10).
  [3]蒋军晶. 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7).
  作者简介:潘雪杨,女,1996年生,辽宁营口人,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3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