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以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试点,探索形成适合生物医药类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并就试点过程中遇到的企业意愿不强、家长积极性不高、文化交融难度大等问题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对传统学徒制的传承与发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纯粹的学校教育,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必须做到本土化,结合本国国情、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岗位特征等情况。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也提出了加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提出“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现代学徒制本土化的探索和在各个专业大类中的实践是当前一段时期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2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
2.1就业岗位调研与分析
通过发布和回收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调查毕业生、区域内相关医药企业、行业协会及监管部门,了解区域内企业药品质量相关岗位的情况、各岗位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需求情况、不同岗位之间的人员流动频次等情况。经调研我校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制药企业质量部门,岗位分工较细,从业后岗位的变动频次较低,各个岗位的平均岗前培训时间较长。相对固定的职业岗位,较低频次的岗位变动,较高的培养成本,这是本专业现代学徒制合作得以实施的前提。
2.2试点开展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调研情况,在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试点工作共进行三期,第一期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第二期实行1.5+1.5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期实行1+0.5+1+0.5人才培养模式。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形成适宜于制药类专业特点的“双循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及实施方案。第一个“1”是指的第一年在校学习文化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一个“0.5”指的是第三学期进企业跟岗实习,同时进行核心专业课学习。第二个“1”指的是回校进行一年的专业拓展课学习。第二个“0.5”指的是最后一个学期再回到企业进行跟岗实习。
2.3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身份在学生和学徒之间相互交替,学习场所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传统的课程体系显然已不再使用,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重建。重新划定普通文化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普通文化课程要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充分发展的需要,适应多方面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专业课程对普通文化知识的需要以及与普通教育沟通衔接的需要,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达到理論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作用。
3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3.1“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企业不愿意
企业在考虑对现代学徒制的投资行为时,首要考虑的是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是否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看来,其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最直接触点就是学徒培训结束所产生的成本-收益率。也就是说,如果企业能够在学徒制结束后获得足够的回报,如熟练的技能型员工等,那么它就有愿意投资现代学徒制项目,如培训成本、人员成本等。本项目试点过程中企业的合作意愿也不是太强,企业关注更多的还是项目实施过程能给自身带来多少适应岗位需求的熟练工。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在招工环节,即通过二次招工的方式将就业意向不明确的学生筛选掉,减少学生毕业后的流动性。
3.2“学生员工双身份”的家长不接受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再加上家庭子女数量的降低,父母对子女上学期间增加收入的期望并不是太高,反而对子女的文化素质教育和长期发展比较关注。因此,照搬现代学徒制的“招生即招工”、“学生员工双身份”等做法得不到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淡化“双身份”强调“双导师”,淡化“招生即招工”强调“订单培养”。通过1+0.5+1+0.5校企“双循环”的培养模式既实现了校企“双元育人”,又满足了父母的合理关切。
3.3“校、企文化融合”过程的排斥性
校企合育的基础是校企融合,校企融合的前提是文化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两种不同领域的文化,既有教育人、引领人的共通性,又有其特性、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性。当前高职院校校企文化互动中普遍存在重短期轻长期、重模仿轻创新、重交流轻交融的现象。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企业文化,物质、制度、行为文化只是其外在表现,是“载体”,精神文化才是核心,是“灵魂”。目前,由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物质、制度、行为等非精神层面上的交流和融合比较简单,短时间内易出成果。在两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校园文化要保持文化自信,不能简单的模仿,应该学习、吸收、创新,进而反过来影响企业文化。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如果学校更多关注点在学生的成长性,企业更多关注点在人才的培养,则更容易完成校、企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02):45-51.
[2] 黄蘋.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分析及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05):121-125.
[3] 欧阳忠明,韩晶晶.成本-收益视角下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研究[J].职业教育,2016(06):85-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7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