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生核心人文素养项目课程开发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邓小利
[摘 要] 项目课程可以有不同的开发范式,项目也不仅仅限于“生产一个产品”“提供一项服务”,它也可以是“培育一种思想”“养成一种习惯”,通过核心人文素养项目课程的开发和改革,可以使这一类课程变得更生动、更形象,既有知识的传递还有思想的碰撞,既有心灵的感悟更有实践的锻炼,改变了传统人文类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关 键 词] 项目课程;人文素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9-0076-02
一、引言
医学人文素养具有多重含义:(1)指医学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尊重生命。(2)指医学人文关怀,强调对他人的善行,如良好的医患沟通。(3)指医学人文学科,如伦理学、哲学、法学等课程。医学人文精神是观念层面,医学人文关怀是实践层面,医学人文学科介于两者之间,是从知识到行动、从观念到实践的桥梁[1]。
医学人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即主体通过医学人文学科的学习,理解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具备医学人文关怀的能力,并在医疗工作中得以体现。显然,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必须从学校开始,从学生开始,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需要学生形成深刻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并能付诸实践,而怎样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却尚未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模式,这也成为当前医学教育界人士研究的热点问题。
高职医学院校学制多为三年,两年在校学习,一年临床实习,时间短、任务重。当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校需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目前高职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已然不少,除“两课”外,还有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规、医学史、医学社会学、护士人文修养等课程,课程多而繁杂,开课随意性大,标准不一,师资缺乏,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究竟从何下手?是培养全面素养还是关键少数素养,即核心素养?到底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我们试图综合考虑医学的传统、临床的需要、医学的学科性质、医学生的成长路径及职业发展等因素提出“核心人文素养”的概念。所谓医学生核心人文素养是关键少数素养,是学生自我发展、融入社会、胜任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有助于学生成为更健全的个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变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胜任医疗卫生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提炼出六个关键词“敬畏、仁爱、求真、慎独、合作、创新”,并围绕六个关键词编写了项目教材,开发了项目课程,从而让医学人文素养培育更为聚焦,更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
二、项目课程开发实施
(一)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项目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项目为载体和形式,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突出“任务中心”和“情景中心”[2]。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课程中的“项目”指的是有结构的项目,即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活动模块,在这一活动中,要求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制定出符合标准的产品,如要有一定的尺寸,包含特定的材料、能发挥特定的功能、满足质量标准等,按照常用的思路,可以把一个零件的加工、一个故障的排除、一个服务的提供都理解为项目[3]。按此概念理解,人文素养的培养以项目课程的方式就不太适合。但是又有学者认为,项目的价值在于过程,完成项目的过程是学生知识、技能、态度和情感培养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融入策略性设计,以最大限度实现各项培养目标,因此,项目不完全等同于任务,项目是完成任务而获得的结果,需要一种或几种形态呈现,需要用具体的实际行动来完成,项目的内容和形式是可以创造的[4]。对于不同的专业,其面向的岗位特点决定了课程中项目的形态也会有所不同,项目的形态不同,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内容组织也会呈现不同的形式,这就决定了不同的专业可以有不同的项目课程开发范式,围绕六个核心人文素养的主题词开发项目课程也就有了理论依据。
(二)课程开发的基本做法
1.围绕六个核心主题词进行岗位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流程)中的人文素养要求。通过调研再次印证主题词的提炼是否准确,是否需要补充和修改。根据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对应医院相应的岗位,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一线走访观察,并结合岗位人员工作职责,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有别于其他课程开发形式,除了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外,加上典型工作岗位的人文素养知识和能力的分析。如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所对应的岗位是放射科影像技士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流程)是:登记——接待患者——进行检查——图像后处理及胶片打印,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流程)的人文素养要求分别是:登记阶段——亲切的仪表仪态及礼仪,微笑服务;接待患者阶段——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自信、有爱心,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能恰当地与患者本人及家属沟通;检查階段——为病人检查时尽量轻柔,轻声安抚减轻患者痛苦,专注、专业;图像后处理及胶片打印阶段——严谨认真,实事求是,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及技巧。
2.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分别以一个主题词为一个项目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根据临床调研的结果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课程设计中大量运用临床案例,案例编排上由浅入深,由他到己,逐步深入,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和行业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如“创新”这一学习项目,第一步以CT的发明为引入案例,让学生初步认识创新对医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二步以本校附属医院一医生发明的“简易呼吸机”案例和学生共同分析该案例中此项发明的原理,让学生认识创新的基础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对工作的专注和反思上,第三步引入一个有争议的创新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是随心所欲,异想天开,尤其是医学上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第四步引入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即3D打印技术在器官移植上的应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与创新激情。通过案例的设计让四个步骤环环相扣,逐渐深入,让学生讨论、陈述、辩论,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做适当的点评和总结。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自己对该人文素养的认识,如何践行这一素养,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态度、知识和能力。最后,又通过典型案例的分享做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3.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人文素养类课程以讲授法为主,即便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强,也免不了让学生觉得说教成分太重,对教师的授课能力也是一种挑战。项目课程中采用了讨论法、辩论法、观察法、情景剧表演法、临床访谈法等,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课堂搬到了临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人文课程“活了起来”“火了起来”“获了起来”。
4.创新评价考核方式。以往人文素养类课程以笔试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熟记程度,难以考核医学人文教育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道德情操提升、医患关系改善等方面起到的作用。而项目课程采用写小论文、写心得体会、情景剧表演、病人访谈记录、病例采集叙事、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考核方法,更能考核学生的感悟、思想认识和行为转变,是一种更为立体和科学的考核方法。
三、结语
课题组按照项目课程的规律和要求进行了人文素养类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既有传承也有创新,编写了项目教材并尝试在个别班级进行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更喜欢新的课堂,收获也很大,坚定了我们继续研究的信心。也进一步说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可以有不同的项目课程开发范式,项目不仅仅限于“生产一个产品”“提供一项服务”,它也可以是“培养一种思想”“养成一种习惯”,项目的概念变得更为宽泛。同时也对人文类素养课程的改革做出了宝贵探索,通过重组、再造和改革,这一类课程可以上得更生动、更形象,既有知识的传递还有思想的碰撞,既有心灵的感悟更有实践的锻炼,改变了传统的人文类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改革做出了示范和启迪。
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一是各校重视程度不同,高职医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就业压力大,不少学校片面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人文素养类课程的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够,方法也不多,教学改革滞后,教学质量欠佳。二是教材建设滞后,目前基本上没有人文素养类课程的项目教材,开发项目课程教材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课题组编写的教材也只能作为指导性、参考性教材,需要任课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打磨、提炼和重组,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对习惯于以教材为纲的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三是师资的匮乏,医学人文教育专业性很强,最好是由有医学背景和临床工作经验的老师担任,他们对这个行业、对这份职业有更多的经验和感悟,师生才能更好地在一个语境下交流,更能夠引起和激发学生的共鸣,对案例的选择和分析更加专业,才能给学生讲透讲深刻,而目前这一类课程的任课教师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欠缺。
当前,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已经成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共同诉求,提高人文素养仅仅靠学生活动或是几场讲座是远远不够的,按照“知识—情感—意志—行动”的教学逻辑才能让人文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人文素养培育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于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开发更多的医学人文素养项目课程具有极大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张大庆.医学人文徐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徐国庆.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4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