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残障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团体辅导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运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方法,选择40名残障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2个月的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和对照组(不进行干预)进行对比研究,目的是改善残障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团体辅导后生涯适应力水平呈显著差异,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残障大学生的生涯适应状况是可行和有效的。构建团体动力的核心在于个人与环境互动的能量在团体内外的生长与延续,团体方案的设计应围绕目标的达成实现多元化的统一。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残障大学生;生涯适应力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640(2020)01-0060-06
  一、问题提出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普及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障学生进人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研究表明,残障大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严重、抑郁心理突出、焦虑心理明显、人际交往障碍等。[1]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残障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适应性问题有着密切联系。此外,作为残障群体中的“精英群体”,残障大学生本身拥有其特有的优勢及积极人格品质,如何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其潜能,提高其适应困境的能力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是关于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组织与文化的科学研究。从国际研究来看,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大多数集中于成年人阶段,而较少关注儿童及青少年的发展。但随着人们对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日益重视,许多研究者也逐渐将积极心理运动推广至教育领域,关注儿童及青少年阶段的乐观、自信、自我效能、各种美德及主观幸福感。[2]积极心理学先驱赛里格曼曾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团体辅导实践研究,发现其可以缓解个体的抑郁情绪症状,提高生活满意度。[3]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将积极心理学纳入学校教育实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孟万金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该理论整合了积极心理学及相关教育理论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综合创新,是一种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奠基幸福有成人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4]在这一理论指导之下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已经深人各级各类教育领域,成为引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新方向的一面旗帜。
   生涯适应力(careeradaptability)的理论是Savickas基于Super关于职业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这一理论的关注焦点在于个体如何运用职业能力去调整工作的变迁以及对环境的适应。[5]生涯适应力概念的提出,回应了生涯心理学一直以来面临的挑战,就是“要概括出在不同背景下的个体,是什么因素使得他们做出有效且成熟的行为,并且是否有这样的一个结构能够适用于整个发展阶段、不同生活角色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6]随着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论建构,生涯适应力的概念历经三次修订,从最初的计划性态度(planfulattitudes)、自我与环境的探索(selfandenvironmentalexploration)和适应性决策(adaptivedecision)三个维度,增加至四个维度,分别为生涯关注(careerconcern)、生涯控制(careercontrol)、生涯好奇(careercuriosity)和生涯自信(careerconfidence)[7];在此基础上,提出每个维度相应的核心问题、因应行为等立体架构,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实用的评估干预模式。已有研究均表明生涯适应力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个体在生涯发展中的整体水平以及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包括情绪、行为、满意度水平等。也有研究表明,经历过挫折逆境冲击的个体会在生涯适应力的形成过程中呈现出差异性。如中国台湾的研究者曾文志的研究发现,有经历创伤事件且高适应的大学生,比有经历创伤事件且低适应以及没有经历创伤事件亦低适应的大学生,有更高程度的乐观、自尊、安全依附、社会支持和积极因应。[8]
   基于以上研究基础,本研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将积极心理干预的四大基本干预策略,即认识和运用积极特质、感知和欣赏积极体验、训练和养成积极思维、建立和维持积极关系运用于团体辅导模式,以提升残障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具体来说,围绕自我和生涯认知,建立“认知一探索一运用”为模式的积极自我品质的探索和运用,将残障大学生固有的潜在优势予以发掘并运用于积极心理品质的感知和体验,是达成生涯适应力提升的基石;在团体辅导中,随着团体动力的形成,成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获得正向的感知.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团体辅导最重要的核心要素;围绕着团体目标的达成,将生涯决定、生涯规划等具体目标的实现嵌入整个团体辅导的过程与活动当中,最终使得团体成员和整个团体均获得积极成长,达成对生涯的掌握感和适应力的提升。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于2018年3月开始,至2018年6月结束,选取某地3所高校残障大学生40名,涉及的残障类别有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及听力残疾三类,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20人为对照组,20人为干预组,将干预组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团体辅导。在团体辅导前后均采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CSCAQ)测量整体的生涯适应状况,对照组则不进行任何干预。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赵小云(2015)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该问卷以Savickas对生涯适应力的理论建构为依据,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构建理论维度,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初始问卷,经历了预测试、正式问卷调查、内部一致性检验和效标效度的检验等。[9]
   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式计分,包括35个题目,包含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关注、生涯自信、生涯调适和生涯人际6个维度。总问卷的Cronbacha系数为0.90,6个因子的系数为0.64~0.79;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92,6个因子的重测信度为0.74-0.82。问卷的因子结构清晰,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满足测.量学的要求,可用于评估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9]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取向,结合生涯适应力的四个向度进行团体辅导方案的内容设计,以结构化的团体辅导为主,共分为四个单元进行团体辅导,主要包括我的生涯故事、我的生涯影響因素、我的生涯未来、我的生涯自信,并与相应的生涯问题、干预目标一一对应。具体内容见表1。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根据残障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结合团体辅导的工作属性与特质,围绕团体总目标及单元目标,进行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在生涯关注的单元,主要以回溯过往经历的方式对当前的生涯状态予以关注,引导团体成员从叙述自己的生涯故事出发,逐渐开始聚焦对生涯的关注与思考;在生涯控制单元,主要通过对生涯轨迹及与此相关的个人、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及社区等因素的多面立体分析,引导成员深入剖析自己在生涯决策、生涯事件中所受到的影响及结果呈现,帮助成员学会生涯决策与判断;在生涯好奇阶段,主要通过对生涯未来的幻想练习,构建探索未来图景的多种方式,引导成员加深自我认知,并对生涯规划进行多层面的探索分析;在生涯自信单元,以悦纳自我和正向肯定的方式,引导成员探寻积极心理品质及个人优势,帮助成员从自身特质出发,采取相应的行为以提高适应能力,并达到适应的结果为内在逻辑整合,从而能够以积极情绪面对压力,最后回顾收获面向理想未来。具体内容见表2。
   干预组的团体辅导均由具有实务经验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带领,每次团体辅导后对成员进行结构化访谈,团体前、中、后3个阶段分别对个人和团体进行评估,实验为期4个月。实验有前测和后测,并运用SPSS17.0对实验的前测和后测数据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团体辅导效果的定量方面
   表3给出了团体辅导前后测结果比较。表3的数据显示,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生涯调适、生涯好奇、生涯关注、生涯人际、生涯自信、生涯控制等6个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适应方面具有同质性,无明显差异。而在团体辅导方案实施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4个量表上呈显著性差异,分别为生涯调适、生涯自信、生涯人际、生涯控制等4个维度(P《0.05),而在生涯好奇、生涯关注两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通过团体辅导前后的对比测量发现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有所提高。
   在团体辅导的结束期,通过主观评价量表“团体活动评估表”和“个人成长评估表”两个量表的测量,得到团体成员对团体辅导活动的内容、团体辅导领导者、团体辅导效能等相关方面的满意度均值为8.9分;团体成员本身对团体的投人程度、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所获成长的自我评分均值为9.4分。由此可见,团体成员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投入,获得了团体互动的力量;通过以意图性的团体经验,总体上达成了团体辅导目标和个人成长,对团体凝聚力的形成及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价较高,对自身所获得的各方面团体辅导经验及正向感受等都有着较高的肯定。
   2.团体辅导效果的定性方面
   在团体辅导开展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相关人员分别对每个成员进行访谈,同时在每次团体辅导结束之前请成员分享和讨论对本次团体辅导的感受,通过这些方式及时和全面地了解团体辅导整体的状态,并对团体辅导的效果进行定性评估。从团体成员的评价可以看出,在团体辅导的整个场域层面以及团体成员个人层面均有着较为满意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改进建议。
   在团体辅导场域层面,成员表示,团体辅导给予了他们非常温暖而安全的体验,让人能够身心放松并愿意分享。在与其他成员互动过程中,有许多共同之处,也因此获得了更多支持与鼓励。他们通过一些与职业生涯有关的活动与分享,体验和思考了之前从未想过的一些问题,并在自我了解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未来职业的可能性、生涯规划的可行性等,而且团体辅导的过程给予了他们良好的情感体验和职业规划、生涯适应上的积极指导与正向思考;同时,在个人层面,团体成员表示从一开始的观望到逐渐投人。随着团体辅导的不断进行,辅导员与成员之间的友好互动关系也逐渐加深,成员之间彼此分享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真诚的支持与友善的互动,这种安全的氛围又让彼此更愿意分享,更愿意共同成长。成员普遍表示,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个人的期待与目标基本达成,但也仍有可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团体辅导的经历给成员带来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与感悟,他们也更愿意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并表示如果以后还有类似的活动,还很想继续来参加,以下是部分成员的访谈实录。
   这次参加团体辅导活动,是从未有过的体验,一开始觉得很新鲜,后来觉得很有收获。特别是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应该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的生活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我觉得我们这个团体真的挺特别,虽然以前在校园里也经常见到和我差不多情况的残障大学生,但大家之前并没有这种机会可以互相分享和交流。感谢这次活动,让我们认识了彼此。但更重要的是,从他人的眼中认识了自己,觉得自己其实挺棒的,对未来也有了更好的规划和安排。
   四、实务辅导策略
   团体辅导前后的评估数据对比情况表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方式对提升残障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效果显著,特别是在生涯自信、生涯未来和决策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通过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残障大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自我的认知,学习对生涯的规划与管理,更清晰地了解影响自身生涯适应的相关因素,并进行积极探索和改进。在团体所创设的安全温暖支持的总体氛围中,成员们增强了信心,能够更多地从优势视角看待自己及自己的生涯,学会积极面对生涯中的困难和挫折,找寻生涯适应过程中的积极品质。因此,本次团体辅导过程基本达成了团体目标,团体辅导方案也证实是合理和可行的。此外,在本次系列团体辅导过程的开展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团体活动与方式的尝试,对团体活动过程中相关实务问题的跟进和解决,为残障大学生的团体辅导实务提供了参考策略。
   1.围绕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构建生涯适应力的核心团体动力    团体动力的形成是达成团体目标的核心所在,将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嵌人到积极品质的发掘是本次团体辅导的重要方面。个体有其成长环境,而团体辅导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理想环境,让成员在团体的理想环境中进行对自我探索,同时将所获得的团体经验推广到现实环境中,這是本次团体辅导设计的基本构想。生涯适应力的核心在于适应、适应中所需要的品质、适应的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团体辅导的过程能够提供给成员生态拟真体验,,即一种非常安全温暖的氛围,这种氛围一般来说很难存在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但又可以从真实的环境中予以发掘。对残障大学生而言,环境中积极品质的来源分布广泛但运用程度不高,需要予以识别并加以运用。通过在团体辅导安全氛围中进行积极探索,残障大学生可以获得对个人及环境支持因素的识别,进而提升对生涯的关注与自信,构建生涯适应力的核心动力。
   不同的残障类型所带来的身体结构功能缺失,是导致残障大学生适应问题的首要因素。但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残障大学生充分利用自身和环境资源,积极克服困难,适应困境,在不断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自身能力,特别是抗逆力。例如,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在讲述自己的生涯故事环节,一位大学一年级全盲学生讲述了自己从刚来学校的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特别是在学习适应方面,因缺乏电子教材和资料的获取,加上大学的学习方式不同于高中,在刚人学时感到学习压力很.大。经过自己积极与任课老师的沟通及寻找可读资.料的方式,她已基本适应了大学学习,甚至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在积极影响着班级其他同学,在期末的专业考试中还考出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她表示,对未来的学习已经不担心了,但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专业实践能力,但这需要更多支持和帮助。这位成员的分享获得了其他同学的认可和共鸣,并推动整个团体以一种积极的面貌进行生涯因素的探索,获得了良好效果。
   2.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围绕目标的达成实现一体多面的统一
   在此次团体辅导的过程中,考虑到团体成员的特殊性,特别是不同残障类别学生的特殊需要,干预组在进行具体团体辅导方案设计时进行了尝试和调整;此外,在团体辅导目标的设计方面,注重于适应过程中对自身生涯因素等方面积极心理品质的探索与建构,力图在不同层面实现一体多面的统一。
   首先,团体辅导形式的维度。从团体辅导成员的甄选、到团体形式与性质的选择,都因团体的特殊性而区别于已有的团体辅导经验。就团体成员而言,残障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团体辅导在某些方面的特殊性。本次团体辅导实施了系列方案,在成员的组成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其中一些团体辅导成员全部由残障大学生组成,并且主要是以盲生、低视力和肢体残疾为主,听力残疾占比例较小,另外一些团体辅导成员则加入健全学生,进行了残健融合的探索。就团体形式与性质而言,主要以封闭式的团体、成长型团体为主,同时兼顾在团体辅导进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特殊事件,如成员的退出或临时增补。以其他成员的意愿为出发点,充分征求成员意见,同时尽可能照顾到全体成员的诉求和身心特点。如肢体障碍的学生无法完成的肢体类活动,尽量以其他活动形式替代;听力障碍的成员通过文字或手语表达的方式进行功能代偿,以成员能够接受且比较舒适的方式进行,以保证兼顾到团体辅导过程的顺畅及成员的舒适程度。
   其次,团体辅导目标的维度。在团体辅导目标的设定方面,以生涯适应力作为模型建构的起点,并以积极心理品质的挖掘作为团体核心动力的助推器,从而形成生涯关注——控制——好奇——自信的螺旋式上升轨道。以探索——体验——分享——印证——推广为团体活动的设计线索达成团体辅导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考虑残障大学生的特质和团体目标的达成,通过成员自身对优势的探索、对生涯过程中影响因素的获取以及建构生涯适应力的能力提升,形成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统一逻辑关联的整体设计。
   总之,个体在与环境系统互动过程中,成员体察到生活压力,并拥有掌控自我生活的能力,找准自我方向,通过一定的应变方式获得资源和改变,从而达成新的动态平衡,这是理想状态中的适应过程。残障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形成过程也依循这一动态平衡的模式,并在个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呈螺旋式上升。残障大学生在与校园环境达成新的适应与平衡过程中,其个人客观因素(性别、残疾类型)等将决定个体的生命历程,在此时此地的社会适应横断面上,呈现出因不同的生命经验而体现出的不同自我掌控和资源获取的能力,由此带来面对同样适应困境但并不相同的适应经历与过程,结果导向也是多复杂和多元的,新的动态平衡状态也各有特质。在整个团体辅导的进程中,始终围绕个人与环境的互动,从纵向线索的生涯历程以及横向线索的生涯状况两方面进行着积极品质的发掘。既有在团体的安全环境中体验自我探索与成长的过程,也有将团体经验推广到现实生活环境的场景转换练习,从而将生涯适应力的提升放置于环境互动的整合场域中,在探索、发掘、体验过程中收获对自我的认可以及习得如何在适应过程中识别和增强积极心理品质等要素。
   (参考文献)
   [1]齐金玲,李辉.残疾大学生自信心团体辅导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3):317-318.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89-108.
   [3]祝楠,王宁霞,魏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四川震后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5):73-78.
   [4]王新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92-96.
   [5] SAVICKAS, M L. Career adaptability: An integrative construct for life-span[J]. Life-space theory, 2007, 45(2): 247-259.
   [6] SAVICKAS ML, PORFELI EJ. 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 Construction, reliability, and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across 13 countrie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2, 80(3): 661-673.
   [7]赵小云,郭成.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9):1503-1509.
   [8]曾文志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常识概念与主观幸福感之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2007(4):417-441.
   [9]赵小云,谭顶良,郭成.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6):463-469.
   (文字编辑:王香丽责任校对:邹红)
  收稿日期:2019-03-20
  基金课题: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社区康复的途径和模式研究”(16SHC005);2018年江苏省“333”工程人才项目。
  作者简介:吴填(1983-),女,汉族,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残疾人社会工作。
  通讯作者:王笃强(1967-),男,汉族,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福利政策。E-mail:dcwang@thu.edu.tw。
   引文格式:吴填,王笃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残障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团体辅导研究[J].社会工作与管理,2020,20(1):60-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5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