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它不仅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小学语文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吟古诗词可以培养情感,丰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兴趣和敏感性。中学教科书中的古诗词是著名的杰作,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
  关键词:新课程 古诗词 初探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些传世的佳作,经过老师过于直白的分析,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和魅力。学生缺乏对诗歌的感性认识,他们不得不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甚至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厌烦心理。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呢?下面笔者将联系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观点[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创造场景,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美好元素,激发孩子寻求知识和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学。如范仲淹的《苏幕遮》,全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远清旷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独倚高楼、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画面展示碧云、黄叶、寒波、翠煙、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同时配上一首笛子独奏《秋蝶恋花》,低回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的音乐渲染,再加上画外音的配音穿插,使学生的眼前呈现出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很容易领悟到作者在诗词中流露出来的广阔的胸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很好地理解作者所抒之情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2]。
  二、联系背景,知人论世
  诗歌作品往往是作者的经历、思想和感受的对外体现,可以说,充分认识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情的前提和关键。如在教授李白的“行路难”时,首先要了解时代的背景。在天宝元年(77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然而,在他进入长安之后,他并没有被皇帝重用,且受到了权力的摧毁。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是指他被迫离开京城,感叹生活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李白雄心勃勃,有“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要帮助皇帝,取得伟大的成就。在二十四岁时,他“辞亲远游”,直到他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迫离开长安,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只有了解了这个创作背景,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李白的情感[3]。
  三、抓住意象,进入意境
  诗歌意象作为作者主体情感的客观对象,是意义与形象、情感与物质的有机统一。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解读诗歌的形象,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感知诗歌形象,体验诗人的情感。自古以来,许多情感都有联系。诗歌的情感要么是国仇家恨,要么是儿女情长,或者是春风得意,或者是壮志未酬……诗人们往往借物抒怀:离别时折柳相送,诗人的离别诗歌常常会吟柳;愁闷孤独时,诗人可以饮酒可以垂钓,相思离别时,诗人又会对月抒怀……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诗中的这些意象,透过意象进入意境。
  进入诗歌的意境是欣赏诗歌的重要途径。对意境的欣赏必须对诗歌中的语言和作者观念进行更深刻的诠释,对诗歌中所创造的画面和氛围进行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 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首先让学生想象这首诗的前两句中所描绘的小屋,小溪和青草的清新美丽的画面,然后欣赏翁媪、三个儿子共老少五人的不同面貌和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神态。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所描绘的村庄之美,以及自然的和谐、人类生活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深远意境。
  四、评读诗歌,情感共鸣
  要了解诗人的心声,除了要理解诗歌字面的意思,还要探究和发掘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的立意。“词以一字为工。”古诗词中往往有诗眼。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对诗歌作出评价。
  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眼是“喜”字,读者领悟时必须顺着“喜”字进行:“知时节”的好雨通人性,在人们需要它时就来了,此为一喜;“润物细无声”,唯恐惊扰世人,令人生爱,此为二喜;“云俱黑”,浓云满天,应人之需而下个通透,此为三喜;“红湿”“花重”使人想象出润物的效果——春花更娇美,春色更怡人,此为四喜。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却无一处不在写“喜”,正是诗眼与诗文协调统一的表现[4]。
  古诗词教学要求我们通过作品的语言,把握艺术形象,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从而作出评价,获得愉悦感。
  总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有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潜在悟性与灵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才能在新课标引导下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钱雪华.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7,(4).
  [2]刘军涛.品读古典诗词感受国学之美[J].学苑教育,2011,(16).
  [3]石玲.诗歌阅读教学中的意象解读[J].文学教育,2016,(24).
  [4].周大华.走进古典诗词寻找美的踪迹: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原则[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0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