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技法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技法、提升动手能力。小学生对美术课堂具有天然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不只源于美术课堂带来的新鲜感,更源于依托美术课堂内容延伸出的对作品内容和思维的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美术作品进行充分创作,提升对艺术美的感受,从而激发动手实践的兴趣、提升自身动手实践的能力。小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有了自己设计的想法和思考模式。美術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尊重学生的动手意愿。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学生;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04-0091-02
  引   言
  技法是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动手操作切实做好技法的培养,要先让学生自主进行制作和操作,然后进行分析和对比,在对比完成后再进行技法的教学,提升学生对技法的重视程度。如果学生缺乏发散性思维,教师应做好具体的引导,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思想的源泉,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时,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一、注重技法指导,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和按照课本进行操作是远远不够的[1]。教师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技法的指导,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手工制作过程中单纯依靠蛮力和模仿是不够的,而要掌握手工制作的技巧,把动手的过程融入技法学习中,注意操作过程中的细节,提升动手制作产品的质量。
  例如,在苏少版“冷色和暖色”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暖色调知识以后,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制作一张暖色调的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先提供一幅暖色调的范图,让学生根据范图进行思考和感受,然后让学生按照范图进行临摹,并自行进行暖色调颜色的调色,之后给出最终的成品。教师要对学生自由发挥制作的暖色调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进行了演示,在红色里分别加入少量其他颜色,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红。这样制作的暖色调的画色彩更丰富,也容易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真实感受。
  在“贺卡”的制作过程中,笔者进行了技法的指导,如用铅笔描绘构思好的图案及文字等,然后再进行裁剪和制作;在选择色彩时,先要结合贺卡的内容进行选择,考虑冷色调和暖色调的搭配;在制作后,要修剪外形和开挖创口,让自己的贺卡更加精致。笔者在色调、描绘图案和文字方面结合自己制作贺卡的经验,为学生进行了示范,同时依托视频内容,介绍了其他几种常见的描绘图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对比,并让学生在对比过程中掌握操作的方式和方法,提升学生制作贺卡的成功率和精致度,避免了学生只思考基本图案后对纸张进行裁剪,以免出现裁剪成品外形不美观的情况。此外,笔者还借鉴了剪纸的相关技法,在裁剪的过程中向学生进行演示,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发散思维,拓展动手实践内容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思维的发散和想象,并大胆创作,提升动手能力。
  例如,在苏少版“我设计的服饰”的课程教学中,笔者先整理了一部分服饰案例让学生观看,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现代服饰、古代服饰的类型等内容,主要是色彩、外形等方面。在观看视频以后,笔者让学生对服饰进行分析和交流讨论,如颜色、外形等方面。如笔者以中山装为例,带领学生进行了分析,对中山装的由来及特点进行全面的讲解,同时又结合汉服、清代旗袍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服饰的装饰及色彩的搭配。通过对多种服饰的欣赏,学生学会了研究各种美丽的服装。笔者鼓励学生在研究各类美丽服装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设计出风格独特的服饰,颜色、款式都不限制,但应依托基本的服饰类型进行创作,可以围绕服饰、头饰等进行思维发散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每个小组要设计出特殊的服饰内容。同时,笔者实施走动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如部分学生没有按照笔者提供的服饰和样品进行创作,而是选择了卡通服饰为样品进行创作。当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色彩和服饰设计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设计经验,及时给出了专业性意见,对这个小组进行了个别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设计的要点。
  三、注重个性培养,尊重学生动手意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充分尊重学生动手实践的意愿;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此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个性化的需要体现在美术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用积极的话语鼓励学生,避免冷漠态度和消极话术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动手能力的提升带来不利影响。
  例如,在苏少版“蔬菜的联想”的课程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生活中蔬菜的大小、色彩、形状和质感,使学生借助奇思妙想通过拼凑、嫁接、切挖、组合等方法,创作出不同的艺术造型;通过对蔬菜的联想创作,激发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对蔬菜进行创作,从而创造出奇趣的艺术作品。按照常规的想法和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学生在对制作蔬菜进行联想时,通常会侧重于采用切挖的技法,如制作南瓜灯、用番茄勾出笑脸、用黄瓜制作人物等。根据这些内容,笔者在课堂中提供的素材和范例多是由一种蔬菜制作而成的,然后组织学生观察笔者提供的作品并进行创作。在随后的走动管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蔬菜的联想和制作明细不限于简单的切挖,更不限于一种蔬菜,而是对多种蔬菜进行综合运用,设计出了很多不同的作品。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没有直接进行硬性管理,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蔬菜进行重新设计,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其他的干预,而是给予采用多种蔬菜制作的学生和小组更多关注,关注其作品最终的成型,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设计。在设计完成以后,笔者对采用多种蔬菜的学生进行了重点表扬,表扬其良好的思维发散能力,同时对他们使用的拼凑、嫁接等不同技法进行表扬。对于这部分学生,笔者让他们推选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设计和想法。在陈述过程中,学生明显感到十分自信,不仅是对自己的作品自信,更是对自己动手操作能力的自信,这也是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的方面。   四、营造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动手兴趣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还可以从激发学生的想象着手,这可以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很好的推动作用。想要讓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产生更多创意,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并通过想象力的激发使学生受到引导。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主题和学生特点展开相应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快速活跃起来。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进行各种合理联想。这个过程可以为课堂教学增添更多趣味性和活力,可以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同时,学生也会对参与活动有更高的积极性。有了这些学习讨论过程后,学生会更明确自己想要动手创作的内容,不仅会慢慢形成相应的思维,也能够明确动手过程要达到的基本效果。有了这些教学铺垫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可以让学生的动手过程更加顺利,也能让学生创作出质量更高的作品。
  例如,在“实物的联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拓展自身教学思维,从这个主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生活用品出发,结合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实物,进行联想与想象。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生活用品的外形及用途,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那些最为常见的物品的特点和使用方式。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动手装饰,使其具备更加生动的外观。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猜它是什么(谁)”的小活动,组织学生对彼此发挥想象力制作的物品进行猜测,提高课堂互动的趣味性。这样的课堂组织方式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同时,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思维也会慢慢活跃起来,甚至会有意识地研究一些物品装饰的方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不仅需要找到合适的教学切入点,而且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在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锻炼。学生只有具备灵活、开放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有更多灵感闪现,才能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进行更多积极、有效的探索。
  结    语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手工制作的技巧,提升动手制作产品的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学习知识,发散思维,激发灵感,在动手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实践。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应过多干涉学生的行为,也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创作过程横加指点,而是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待学生制作好成品以后再进行点评和鼓励,提升学生动手的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陈诚.小学美术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策略[J].名师在线,2019(31):82-83.
  作者简介:顾鸿雁(1977.11—),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1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