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服务对使用者社会资本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研究结合SNS应用在全球发展的历程和技术基础,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基于SNS的社交行为特征及其对社会资本营造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资本 社交网络服务(SNS) 互联网使用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数达到1.76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45.8%。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互联网这一虚拟技术入侵人类生活以后,对现实世界的改变”。而其中“社交网络服务对使用者社会资本的影响”又是最热门的研究议题之一。
“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是在1980年,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正式提出的概念,它指“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的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主张就是:关系网络创造了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价值的资源。并向成员提供集体所有的资本,即,使成员相互信任的可信度。”
当前针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有两个取向:一是从宏观层面或环境层面的研究,另一个是从过去持续到当今的研究,主要针对社会网络对于个人或微观层面的效应。社群与国家发展、社会凝聚、不同国家的社会信任关系等主题属于宏观层面,而后者主要是从个人层次研究亲密的朋友或亲戚等对个体提供的支持,以及个体自我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调动资源的能力和潜力。社会资本研究专家Ports曾指出:“我相信社会资本在理论上的前景最被看好之处,就在于个人层次。”本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在于SNS网站使用者的个体使用行为。针对他们的社会资本研究相应的也是从个体层面切人。所以,本文中所提及的“社会资本”暂不涉及中观和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问题。
一、传统研究中关于互联网使用与社会资本关系的观点
1.对互联网使用减少使用者社会资本的忧虑
多年来,不少研究者一直担心随着人们在媒介使用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人们与他人在现实生活中互动的时间会因此而大幅缩短,从而使个人的社会资本降低。例如,Tim Richardson就认为在网络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互联网使得人们更喜欢面对电脑屏幕而非现实生活中朋友的笑脸。1/4的网络使用者表示使用互联网使他们减少了花在家人、朋友身上的时问,也降低了他们对外界发生的事件的、关注度。1998年卡内基梅隆大学Robert Kraut教授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家庭网使用的研究。该研究分析了73万户家庭在刚开始上网一两年内的在线情况。他们使用专门小组设计(panel design)的方法来提高因果推论的正确性,调查中对心理状态、社会参与(社会网络、社会支持、孤独、压力、压抑)和客观的系统使用数据(每周平均在线小时数、电子邮件数量、每周访问的网站数量)等方面的测量也是可信的。结果发现,更高的社会外倾性和更广的社会网络预测了更少的互联网使用时间,相反,更多的互联网使用预测了更低的本地和远程社会关系网络。Kraut等人的研究还重点分析了弱连结以及强连结的变化与互联网使用引起的心理反应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互联网用户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减少,其个人关系网络缩小,压抑和孤独感增加。他们对此做出解释,认为网络空间的交往活动取代了现实生活中的强连结关系,而形成了微弱的网络空间纽带。他们因此得出结论:这种网络空间纽带并不能解决孤独和压抑,因为网络沟通者之间不能进行现实接触,可能不了解特定情况的发生背景。。尼和厄布林的研究则认为,互联网使用关注个体,而看电视至少能提供“某种共同体验”,人们在发展网上关系的同时,可能损害了他们与周同人的关系。同时,用户能够非常简便地将互联网的呈现、结果和使用个性化,从而减少了用户对各种不同观点的关注和接触。
2.互联网使用有利于增加社会资本的争辩
尽管,早期的研究者对网上社交活动会降低使用者个人社会资本的观点看似达成了共识,但是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以及人们上网行为的普遍化,各国研究者对互联网使用与社会资本之间关系的研究不仅没有因为前辈学者的研究结论而停止,反而,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这一议题的研究领域。将这一研究主题向更具体、更深、更多元的方向推进。
随着相关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互联网使用的影响。要更清楚地区分使用者的个体特质、使用情境和所采纳的互联网服务类型。KatelynMcKenna和John Bargh从自己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至少在某些情境下,互联网正使很多人拥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连结。而且,互联网使用对社会资本的提高有大量有利影响。例如自我暴露的提高、疏离感和孤独感的降低:抑郁症减少、获得他人更多的接受和喜欢、更大的社会交往圈。
2000年,Jeffrey Cole在针对新科技,特别是互联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开展了一项研究。研究发现,大多数美国人(75%)表示网络聊天这样的上网行为并不会让他们感到被亲人和朋友忽略。更多的受访者认为看电视比使用网络容易让人产生社会孤独。Mundoff和Laird(2002,P,592)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互联网使用者表示电子邮件、网站和聊天室对于他们结交新朋友以及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具有“温和的正面影响”(modestly positive impact)
特别是在"Web2.0”概念出现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早期对互联网使用会导致网民社会资本降低的担忧是否多虑?就连最先提出证据,证明“网络交往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和压抑”的Kraut团队在随后的跟踪研究中也否认了之前的结论。不过。他们认为该团队早期发现的结果是有效的,但是,随着互联网使用经验的提高,其负面效果渐渐消失了,使用互联网对沟通。社会参与和幸福感产生了积极影响。
有研究者指出现有的网络互动社区在2003年之前基本上不存在。虽然有关网络使用行为对使用者社会资本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大量出现了,但是当时的研究都是基于第一代互联网(Web1.0)。web1.0时代,用户使用互联网主要是通过浏览网页来获取信息,而web2.0时代,“创造和分享”为目的的网络传播活动大量增加,这样的转变使人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
二、P2P技术带来的网络社交行为变革
尽管早在1997年成立的SixDegress网站被视为史上第一个网络社交网站,但其功能主要是展示使用者的个人信息,其交流和分享功能还很单薄。对网络社交行为真正产生重大影响,甚至说是产生变革的是P2P技术的发明和应用。2002年,基于P2P技术的一种网络信息共享技术BitTorrent(简称BT)投入应用。作为一种里程碑式的下载工具,BT抛
弃了由一个中心服务器提供存储与下载服务的模式,而是采用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利用每一台电脑的计算能力。BT软件自动将一个文件分割成若干块,当某一电脑在进行下载的同时,它也成为了一个服务器,能够向其他网友提供已经下载的文件块。因此,来自不同计算机的文件块在一台电脑上“拼凑”成了最后的文件。看上去,BT的创新仅仅是技术结构上的变化,但是,它有效地提高了下载的速度与效率。从技术上,它是解决信息共享瓶颈的一种有效手段,而这就为应用空间的拓展铺平了道路。
BT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互联网“中心――边缘”的结构,采用对称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每一个参与的使用者同时也成为了提供者。它的诞生给网络信息共享方式带来新的变革,这就意味着互联网上的内容正在从“中心”走向“边缘”,在网络空间流动的内容开始逐渐从各大网络内容提供商的服务器上,转移到每个用户的电脑上。与此对应,互联网也发展到“从技术导向逐渐转向市场导向,从专属用户逐渐转向普通用户”的Web2.0时代。
P2P技术为个体对个体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提供了方便,也因此使得赛博空间的人际传播活动发生了很多质的改变,例如从异步交流发展到了同步交流,从纯文本交流发展到包括视频、语音等在内的多媒体形式交流,人际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也随之提高。
2003年8月1日,全球第一个新型网络互动社区Myspace成立,随后各种类型的交友社群网站开始大量出现,使用者得以借助各种网络媒体来连结、维持社会关系。随后的研究纷纷指出,网络不但不会令使用者失去与社会的连结,还可增加使用者与朋友、家人、同学的沟通互动,甚至还可结交新朋友。
特别是2004年以来,以facebook和中国的开心网为代表的社会交友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site简称SNS)在全球以病毒繁衍的速度发展,成为互联网时代人们交流信息、知识和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2010年7月Facebook宣布其会员已正式突破5亿人,每个月Facebook连结网络和新闻文章分享的图片数量,超过300亿张之多,会员们每月总花费浏览时间大约7000亿分钟。Facebook在北美市场的普及率最高,达69%。而且这些数据还在继续保持高速增长。0对许多用户而言,Facebook已经成了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的重要社交枢纽。这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使互联网应用模式开始从传统的“人机对话”逐渐转变为“人与人对话”,这一转变引发的不仅仅是一场互联网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因此,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接受专访时也表示:“为Faeebook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感到骄傲。”
三、基于新型社交网站的社交活动特征及其对社会资本的影响
与一般的网络虚拟社区不同,社会性网络服务最大的特点在于帮助人们建立真实、诚信、可靠的联络和评价体系。利用信任关系拓展自己的社会性网络,累积、使用并管理个人的社会资本。以SNS网站上最常用的一个服务――在线通讯簿为例0:每个注册用户的名片内容不仅包括了联系方式、目前工作的公司名称、职位,用户还可以描述以往的工作经历、特长,与该用户连接的人还可以对他的工作经历进行评价,这些都可以帮助他更为详尽地展现自己。此外,除了和他连接的人,用户还可以看到和他连接的人的名片盒,从中发现他需要找的人。另外,用户还可以按照各种要素进行归类搜索。这些服务使用户能够在几秒钟内找到任意两个人之间最短的路径。由此也使得基于SNS的社交模式具有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弱连结”发挥强效应
藉助虚拟的社交网络服务(sNS)使用者在血缘、地缘关系以外的弱连带关系大大增加,每个个体的社会网络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朝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如果要画出使用者在SNS上的社会网络图谱的话,一定能发现它与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存在某些相异之处。这样的变化使得家庭和亲属关系不再绝对地凌驾于其他类别的社会义务之上。
在传统社交文化下,家庭内部的社会资本有着很高的程度,而亲属关系以外的社会资本却相对比较匮乏。但是,在新型社会交往模式下,对亲属关系过分依赖的”家庭主义”(familism)开始动摇。人们得以越来越方便地在家庭之外的社会大环境中营造社会资本。
英国的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97)和美国的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909/1962)都描述了在传统的小规模社会中,个人通过亲密的:初级关系联系起来。而且他们都与现代的、大规模的社会进行了比较研究,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经常由非个人的、次级关系联系起来。今天,SNS用户借助各种“弱连结”关系构建社交网络的行为,正是我们的社会结构从传统向现代迈进的一个重要体现。
2.社交行为的高自主性
为了保护用户社交活动的自主性,各个社交网站都通过技术支持来赋予用户自主权,让用户自己掌控个人信息对外公开的程度,同时选择管理自己的社交圈。
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社会向来是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结构起来的。因为血缘性的及地缘性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并且是个体与生俱来的社会关系,个人无法自行选择。然而,在现代的工业化的社会里,业缘性的社会关系属性无疑已经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社会属性之一。从国内外各大SNS网站的定位来看,业缘性的社会关系已经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视。
此外,SNS服务除了能够帮助个体链接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外,还通过个体的不同属性特征构建了一个个新的部落――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共同价值观或者共同利益的人也能跨越时空障碍,聚集到一起建立一种远距离的连带关系。这样一来,被压抑的个性,也因为获得了具有共同特征的群体的支持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释放。
由于SNS网络社区中的成员关系是自愿组成的,相对于传统的社交模式,基于SNS的社会关系较少受到外界干扰和限制,具有更高的自主性。
3.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
SNS支持下的社会交往模式是以个体自我为中心,主动扩展交往对象而形成的社交网络。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不同需要,与一些重要他人形成了不同社会关系,这些不同的关系系统没有明确的中心,而更像是一个基因结构。互联网利用电脑连接了使用电脑的人们,也连接了人们的社会网络。互联网结构的去中心化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并最终引发了基于互联网的社会交往活动的去中心化。正如加拿大著名网络分析家巴瑞・威尔曼(BarryWeUman)所言:“现代社会人们的交往方式己经变了。现在,人们社会网络中的交往已经是以个体而不是以地理意义上的社区为中心了。”
这种去中心化的交往模式,给社会交往带来的最大影响
是,群体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性大为增强。集中性高的群体内部,群内的成员主要是跟少数几个核心人物做高度互动,跟其他人员的互动反而少,这样的结构反商会造成资源传递与交换的不顺畅。传播理论大师罗杰斯在研究新观念传播的网络结构时也指出,有点黏又不太黏的网络最适合传播信息。因此,这种去中心化的特性不仅有利于个体拓展社会网络,也有利于信息和资源在网络内部以及不同网络之间传递和分享。
四、社交网络服务给使用者社会资本带来的影响
尽管,众多研究表明SNS网络服务可以帮助使用者增加“社会连结”,特别是有助于增加“弱连带关系”。但是,面到研究者最为关心的个体社会资本是否随之增加的问题时,=古=多数的研究几乎给出了一致的答案――“没有”――社交网络服务无助于提升使用者的社会资本。
Keith NHampton和BarryWellman以美国一个郊外住宅区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小区居民通过社区网站建立的社交网络对其现实生活的影响。该研究采用定量的问卷调查和质性的民族志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对小区居民做了为期三年(因为研究设计问题,实际上收集的数据是两年时间)的跟踪调查,研究表明该社区的网络服务确实有助于社区居民与社区内的邻居建立联系(特别是有助于建立弱连接关系),这对促进社区内部以及外部公共事务相关的讨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弱连接关系对于居民个人(或家庭)的社会资本并无益处。
此外,美国学者进行了一项2603个样本的网络调查以检验美国在校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对个体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发现Facebook深度使用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公民参与、政治参与等行为确实存在正相关。但是研究者也指出,Facebook使用的各项变量与使用者的社会资本之间缺乏积极和显著的关联。
然而,社会资本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社会资本的生产和增加是通过交流、自我认知、交流能力和公共空间等变量来实现的。因此,为了增加社会资本,人们可以通过增加人际间的交流、增强人们对自我的认识,提高人们的交流能力,和增加“第三空间”或公共空间的数量。如果,网上社交活动能发挥上述功能,那么对于社会资本的积累都是会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当前大多数研究都表明,SNS的出现的确在有助于帮助个体增加“弱连接”,但是无助于增加个体社会资本。这种悖论的出现,或许和过往这些研究大多是短期的数据收集有关。从理论上讲,社会资本不是暗指一种即期的、正式的法律或商业契约的经济交换,而是短期利他与长期自利的一种产物,行动者为他人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但一般来说,行动者期望这种牺牲能够在将来的某个不确定的时候,如果有需要,就能得到回报。所以,即使Keith NHampton和Barry Wellman的研究长达2年时间,我们也很难根据社区居民在两年内的互动情况来做出“基于社区网络的互动行为对社区居民的社会资本积累并无益处”的结论。
同时,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证据表明,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社交网络正在演变为现代社会中人际传播的重要媒介,它不仅仅只是扩大了使用者在网络空间的虚拟交友圈,也给使用者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实际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使用者的社会资本。例如2009年10月18日,台湾苹果日报报道,28岁的毒贩王福明与一名电脑工程师合作,利用facebook的交友功能在其“开心农场”的农友中拓展销售网络,并获利不菲。。由此,我们不可否认SNS在提升使用者社会资本上具有的潜能。
五、结 论
当前关于SNS使用行为的研究都是把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关系当做"32具性行为”,例如其社会利益方面(social benefitsaspects)的价值。Keith N Hampton和Barry Wellman的研究在考察“社区网络使用对社区居民个体社会资本影响”时,测量的方式为:建立了新关系的社区居民在两年时间内是否在现实生活中有“实质性”的互动行为发生。例如,A在做饭时,突然发现家里的食用盐用完了,他是否会向社区网站上结识的邻居B借点盐?如果这种“实质的”的互动发生,表明他们的社会资本在积累,否则,即使他们之间在网络空间聊得很热络,他们的社会资本还是没有增加。单纯以“实质性”的互惠行为作为测量社会资本的依据,会忽略社会资本中的“信任、关怀”等“情感支持”层面,这种研究倾向已经越来越多地遭到质疑。例如,David Halpern就指出,如果我们太受制于狭窄的定义,将会发现“资本”这个概念不但失去旨趣所在,甚至连经济学上的价值也荡然无存。
SNS网站所提供的服务,正使因为高科技和现代化的生活力式而“老死不相往来”的人们逐渐回归“部落化”的生活状态。而互联网的核心始终是它促进我们社会联系的能力,并使相互连接的个体体验或实现生命更多的可能。正如Web技术的发明者Boler所言:“互联网发明的初衷并非向被动的受众传递资讯,而是为了‘分享创造力’”。像Facebook和开心网这类社交网站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它迎合了人们渴望与社会连结的需求。
尽管,正如很多SNS网站的行销广告所言“SNS网站可以成为你的个人社会资本银行”。但社会资本对个体的价值是不能仅仅通过“物质层面的收益”来衡量的,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社会信任等“效益”也同样值得关注,如果完全从功利的视角去研究SNS网站的价值,或许,会错过很多更有意义的研究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4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