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万寿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史继忠
贵州是一个移民省,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规模移民。如果说明代的移民主要是“屯民”为主的话,那么,清代则是称之为“客民”的移民居多。由于“先入为主”的缘故,先来的移民已成“土著”,便把新来的人称之为“客”。“客民”是因经济原因迁来的自由移民,他们是来贵州经商、做手艺、当雇工或购田置产的,大都居住城镇。这些“在异乡作异客”的人,零星迁来,人地生疏,便以同乡关系结合起来,建立会馆。会馆是历朝历代商品经济活跃的标志性产物,其形式是以某一商帮为主,把同乡组织起来与其他商帮展开竞争。旨在通过会馆互相关照、提携,互通信息,并且联手经营某种行业,共同在会馆议事、交贸、联谊等等。各地会馆常常都尊某一名人为地方神,借以团结同乡。如四川人供川祖(李冰父子)、两湖人供禹王(大禹)、福建人供天后(妈祖),江西人供许真人(许逊)。贵州的会馆与他省不同,不像晋商、徽商地样向外辐射,恰好相反,是各大商帮向贵州辐射。
各地来贵州的会馆很多,以江西会馆最为普遍,几乎遍布全省。江西人善经商,但经济实力不如晋商、徽商,于是他们扬长避短,向欠发达的西南省份云南、贵州开辟市场,以经营瓷器、菜油、大米等日用必需品和土特产为主。江西人崇奉的许逊,东晋时修道成仙,被世人尊为“许真人”。宋徽宗时期推崇道教,追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并赐许逊的宫观为“玉隆万寿宫”。江西商人以此为品牌,在各地所建的会馆都称“万寿宫”。在贵州,凡有江西商人活动的地方都有万寿宫。譬如贵阳、遵义、安顺、镇远、思南、石阡,乃至黄平旧州、麻江下司、贵阳青岩等地。在众多的万寿宫中,以石阡万寿宫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建筑特色最为鲜明。
石阡万寿宫在县城北门外,位于平桥街与越城路之间,与禹王宫、忠烈宫、玉皇阁、黑神庙连成一片。据地方志记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石阡知府林大经始建水府阁,在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改名万寿宫。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江西南昌、抚州、临江、瑞州、吉安五府在石阡居住的“江西客”,捐资改建、扩建万寿宫。如今,占地约2300平方米的宫观成为石阡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因将原先坐北朝南的屋基改为坐东向西,而西面与禹王宫毗连,于是将大门设在前院左侧。这是一座前后两进的大院落,四周有高大的封火墙,墙顶砌有双层空心花砖墙脊,极为壮观。大门是牌楼式券洞门,在高封火墙上砌出四柱五层的砖牌楼,每层均挑出瓦檐、冀角,檐下饰以如意斗拱。中柱、边柱及斗拱上,均嵌有砖雕楷书楹联,额枋上有嵌砖人物、花鸟图案,正楼竖刻“万寿宫”三字。图案中的“八仙图”,实际是“九仙”,因为他们暗中把“神功妙济真君”加了进去。门前原有两个大石狮子,今已不存。前院的主体建筑是戏楼,两边配以曲尺形的厢楼,中间是石板铺成的大院。戏楼为两层单檐歇山顶,正脊、垂脊均用砖瓦叠砌,并塑有彩色人物及龙鳖狮兽,工艺精湛的宝顶高达两米。檐下有如意斗拱,戏台三面额枋上有浮雕。厢楼供人息歇、看戏,屋面上还升起一间小阁楼。后院并列三座殿堂,中为正殿,两侧为配殿,殿前的院墙上有牌楼式券洞门与前院相通,是乡人祭祀的地方。石阡万寿宫在上世纪50年代被改作仓库,但至今屋架结构仍然保持完整。1984年以后,国家拨款修复,于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以“乡土之链”把江西的地域文化移入石阡,与商业文化密切结合。为了团聚乡人,每逢祭祀许真人的日子,江西籍男女老少一齐赴会,说家乡话,吃家乡菜,唱家乡戏,以此方式共叙乡情。戏楼在这里具有特殊意义,它是商业文化的重要表征,正所谓“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各色人物粉墨登场,表演人生百态,通过戏剧来反映商人的心态,其中蕴含“和气生财”的道理。人们坐在两厢或戏台下看戏,饮茶、饮酒商谈生意,共谋发展,故有“酒戏台”之称。会馆文化是乡土文化与商业文化交融的产物,乡土情结浓郁,难改的乡音使客居他乡的江西游子感到既亲切又亲近。而谋求经济发展是他们共同的愿望,所以常通过名人题字和楹联表现出来。在这些江西人中,流传首这样一副对联:“君自故乡来,画栋珠帘,可见阁中帝子;我逢良宴会,赋诗作序,深渐江上才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00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