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霞
摘要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体验学习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体验式学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文初步探讨了高中生物“体验式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 体验式学习 生物教学 情境创设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倡导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自主发展,既强调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又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学习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和能力发展过程中,体验式学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体验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从观察、思考、反思到实践的流程,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知识。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形成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在体验中让认知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
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亲历性。亲历既包括亲身经历,也包括亲“心”经历。只有亲历,才能触动人的心灵深处;只有触动到心灵深处,才能产生情感、生成意义、发展素质。因此,可以说,体验式学习是生物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体验式教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成跃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关注的根本点是:怎样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式和体验式的学习;如何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在体验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需求并提供恰当的帮助。
2 高中生物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2.1创设亲“心”经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1利用生物科学发展史创设体验学习的情境
通过对生物科学发展史的体验学习,可以丰富学生对科学探究本质的理解,从而能够了解科学概念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了解科学概念如何受到当时流行的价值观概念和当时所具有的资源的影响。通过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思维体验学习,能促使学生体验科学的艰辛,增强其探索欲望和培养其创新意识。
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节的教学可以通过发动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课堂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的主要历程。课堂教学活动围绕着5个思维探究体验来进行。
探究体验一:传统观念认为“土壤是建造植物体的原料”,直至1648年海尔蒙特提出了质疑:为何经过五年。树增重80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100克?请同学们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完成海尔蒙特的探究实验并得出结论。他的结论完善吗,存在什么问题?
探究体验二:利用CAI模拟1771年普里斯特利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尝试得出实验结论。
探究体验三:课外兴趣小组展示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天竺葵实验。思考:为何将绿色叶片暗处理几个小时?实验时为何将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引导学生思考后再问:实验现象是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体验四:利用CAI模拟恩格尔的水绵实验。提问:好氧细菌集中于叶绿体受光部位,说明什么?实验的巧妙之处在哪里?
探究体验五: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氧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呢?请大家探讨鲁宾、卡门的实验。该实验采用了什么科学技术方法,实验现象证明了什么?
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这段历史和结论,而是要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整合其中。教师选择经典的科学史料进行加工,创设的情境中蕴涵的科学本质更为鲜明,更突出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特点,更有助于探究体验学习的展开和深入,进而感悟科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和探索的精神。
2.1.2从生活生产实际人手创设体验学习的情境
将生物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驱动其知识的建构。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能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生活化教学还能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时,我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吃的东西过咸,为什么会感到口渴?为什么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大量出汗后为什么要喝点盐水?“以饮料代水”的做法科学吗?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疑惑,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又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
2.1.3利用视频、图片等媒体技术创设体验学习的情境
视听媒体较语言和文字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同时多媒体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在生物教学中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看到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进化、生命起源的连续过程;看到动物的取食、洄游、迁徙、生殖等各种行为的连续过程;看到只有通过显微摄影才能表现出来的,生物体内生理生化的变化过程:看到各种生物实验的连续操作过程。甚至可以用计算机语言程序实现模拟实验,这些都是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2.2促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学习体验
2.2.1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并操作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生命科学现象或验证生命科学理论的重要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设计与操作是一种重要的体验学习方式。如:“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问题情境 糖类是生物体中主要的能源物质,糖类摄取量的多少与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如何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验证食物中是否含有还原糖呢?
课前准备
1)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调查。①哪些生物组织中糖类的含量相对较高?②其中的哪些材料更易于采用课本中的实验方法进行糖类的鉴定?
2)设计糖类鉴定的方案。
课堂实验
实验器具 ①材料准备:西瓜汁、梨汁、淀粉溶液、蔗糖溶液、葡萄糖溶液。②鉴定试剂:斐林试剂。
实验探究 学生亲自动手实施实验方案,比较各个实验组的实验现象及实验效果。
实验成败分析
学生产生误区和问题:①为什么蔗糖没有显色反应?②梨汁中有显色反应说明其中存在还原糖,西瓜汁和淀粉溶液没有显色反应,也就不存在还原糖。③梨汁中的显色反应不明显。
师生共同讨论,根据查阅的资料和实验原理得出结论:①斐林试剂鉴定的是可溶性还原糖,富含还原糖的植物材料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种材料都是可以用斐林试剂鉴定的,蔗糖和淀粉不具备还原性。因此在该实验中不显色。②西瓜汁颜色深容易将反应中出现的颜色遮蔽。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糖较高而颜色较浅的生物组织(或器官),如梨的果实。③斐林试剂的配制和使用方法要正确。
2.2.2组织调查访谈活动
实践出真知。适当组织社会调查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思考、去顿悟、去感受知识。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可以让同学们对城市湿地的环境污染做一次调查,并针对如何防治和处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并指定组长。对组内分工,具体怎样开展活动,均由小组成员自定。要求做到人人有事,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2.2.3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师生间情感沟通、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形式。它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更多的学生动脑、动口。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交往能力,又有利于学生间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澄清模糊知识。教师为学生合作学习搭建平台,有利于实现全员参与、有效参与的目标。例如,在建立血糖调节物理模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将全体学生分为4人一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本有关知识,分工合作,利用色卡模拟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的机制。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后,各小组展示并交流构建模型的结果和遇到的问题。这样的小组操作活动可使学生在互动互助中自主、合作学习,在讨论和探究中积极主动思考。
体验式教学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提供一个足够的体验空间。体验式学习需要教师在活动开始前进行精心的思考与设计,具备一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生活的智慧,要能够知晓学生的感悟能力。由此,在课时有限,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实施体验式教学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3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