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农民对城市社会的心理认同感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钱一舟
摘要:进城务工农民对城市社会的心理认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社会有效转移的基础。是农民告别乡土走出自己生活劳动习惯,进入一个新空间变更职业身份和意识的维系纽带。调查表明,农民工在低收入状况下的生存依赖和生活方式、行为取向、发展愿望及其可能,形成了他们对城市社会的心理认同状况。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心理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4-0081-04
自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已经有2亿多农民进城务工。郑杭生认为:“农民与市民这两个概念相互界定对方,从而相互体现对方的特征与自身存在的价值。从理想型的农民到理想型的市民是一个连续统一的两个端点,而从农民走向市民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进程,更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其中,进城务工农民对城市社会的心理认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社会有效转移的基础,是农民告别乡土走出自己生活劳动习惯,进入一个新空间变更职业身份和意识的维系纽带。它包括进城务工农民对自身新职业身份和城市社会生活特性的认识和肯定,享受新职业身份所带来的角色行为和心理变化,并自觉融入到城市社会生活中。而在实际生活中,农民工在城市里干着最脏最累的活,但他们的社会身份、法律权利、生活习惯、心理归属依旧。最初抱着巨大的希冀,改变命运、改变家庭生存状况、改变人生而来到异乡的城市社会;在经历了城市社会的种种失落及诸多情感的冲突后,他们可能的理性选择是回归,成为未完成市民化的城市候鸟。
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法和个别访谈法。选择江苏省吴江市作为抽样调查点,一是其位处全国百强县市前列,属于新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迅速;二是近年来,在各地显现民工荒的现象之际,这里的外来民工仍然持续增加,2005年末外来民工已超过了40万人,占当地户籍人口数的50%以上,各工厂企业的主要劳动力为外来农民工承当;其三,2007年外来农民工邮汇回家的款项达3亿多元。说明这里的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待遇并不属于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认识意义。本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1000份,回收有效卷496份。
一、农民工进入城市社会的心理动因
中国农民之所以离乡背井并坚持在城市工作的原因乃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促成,其中包括:
1 中国农村社会过密化的现状特点。这是费孝通先生在1936年的《江村经济》研究中就已经发现并指出的基本现象。其基本特征是土地资源稀缺,单位面积的土地难以养活该土地上必须承载的人口量。这种过密化的特征,必须要让一大部分的中国农民脱离对土地的依赖以减少土地的压力,从而改变农村的生存条件,使广大农民走上比较富裕的道路。
2 中国社会“位差”现象的驱动作用。在中国不仅已经形成了城乡二元格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位差严重;而且还呈示较强的东西差别、行业差别等,这些差别一旦有了流动条件许可,人们会像流水一样自然流动以改变这种差别,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是一种正常的流动习惯。经济学解释为“推拉理论”:由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农村土地的边际生产效益递减,从而对剩余劳动力产生一种“推力”;而城市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相对有利,从而产生一种“拉力”。就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政治学则解释“压力型模式”:由于行政化村治对村庄经济资源的过度汲取,对农民产生一种“压力”,从而使农民不得不到社区以外去寻求生存,而城市是最好的选择。
3 青年农民的自身发展需要。一些刚刚进入成年的青年人往往抱着见识社会扩展眼界积累经验之目的,所以,不畏惧生活之艰辛,他们进城务工的目标不仅是能够让自己在城市社会生存下来即可;一些已婚的有一定见识的青年则为子女的教育成长着想,要让自己的子女延续自己改变身份地位的梦想,在人生的起点上让自己的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接受同样良好的教育,为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发展条件。本研究的调查也表明了这样的状况。
问题:你出来打工的第一原因是什么?绝大多数的调查对象的答案把①和②③均排列在上。
从这里看,农民工到城市务工的最大原因在于经济。支持他们进城务工的原因最大为家庭及其经济因素,是维系他们在外吃苦耐劳的最大动因;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他们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个人发展的需求也占同样的比重:以“见识一下外面世界”+“为以后发展作准备”+“为子女的教育成长”占47.5%。此外,从农民工的个体来看,每个个体还有自身的特殊原因。而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因素,农民工对于进城务工的选择点是基于对城市社会的基本认同,甚至认为这是改变自己乃至自己家庭命运的一种有效选择。
二、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可能和生活方式
1 农民工在城市的劳动报酬和基本生活成本
吴江市执行江苏省月最低工资一类标准,原为620元,2006年开始为690元。调查中,月收入在600元以下者超过2成。在高收入层中几乎完全与其文化程度相对应。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合同工资最高为1400元,平均为559元。以620元为线,以下的占39.1%,600~700元的占50.3%,800元以上的只占23.72%。
农民工在不同的行业和部门有不同的收入。在吴江市以常规劳动时间的报酬看,一般企业新生员工的工资为600元,餐饮服务业为500元(不含配给的吃住),建筑装修业为每天35~70元。实际上各人的收入还与他们的工作成效挂钩,以及可能的工时来计量支付工资,而企业中也常常以产量的产出来计酬,一般装修业和驾驶员、三轮车夫每月整月工作的话可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此外,一些技术工人,他们作为企业中不可或缺者,收入也能达到这个水平。
而他们要在吴江生存一般月生活费计820元。其预算清单:①三餐饮食:15×30=450元(以最低快餐价格为例)②住宿费:100元(2人以上合租农民房,不包含水电费)③交通通讯费:70元④服装费100元⑤生活其它杂费100元(水电煤、日常生活用品等)
如果以他们的可能收入看,基本上是收入和支出相抵,甚至是入不敷出。
虽然农民工大多尚未结婚成亲,但他们依然是家庭经济的支柱,只有18.22%的外出农民工无须承担家庭的责任,57.95%为家庭责任的次要承担者,23.83%为家庭责任的主要承担人。其中最高负担为2个老人2个孩子的生活,对家庭的负担责任平均每人每月要负担557.76元。如果计算上个人打工中必须支出的生活费用,以吴江市居民生活最低要求,即他们在城市年收入至少要达到1.5万元才能满足他们在异乡务工的希望收支平衡。我们的问卷调查表
明,事实上,只有12.25%的务工人员基本达到这一收入水平,而这些人又往往是高学历者,或从事劳动力市场紧缺的技术工种,从事强体能劳动的工种,如建筑、装修、手工艺等。显然,这里存在着期待和实际满足可能的较大落差。
2 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取向
(1)位差的生存法则
我们的问卷调查表明,这些农民工的实际生活成本一般在300~600元之间,占自己所有收入的40~60%左右,其生活的方式则是尽量减缩生活开支,如在饮食上,以蔬菜粗粮为主,这样在饮食成本上又可压缩100元左右,平均为248元。在衣着服饰上,整体着装不超过200元。问卷调查也表明被调查对象年人均服装支出为117元。在住宿上,75.24%住集体宿舍,7.43%与朋友合租房,合租人均为不足100元的村民居,17.33%为单独租房,基本为已婚人员,其基本费用也不超过150元。至于白领阶层的租房则起码为700元以上的套房。而在小型企业务工和建筑装修业、服务业务工者,他们的住宿基本与工作地合一。关于通讯交通费用,20%的人表示无固定月费用,13.39%的人为5~30元,40~50元的占24.27%,60~100元的占25.10%,100元以上者为37.24%。回家探亲的可能主要取决于家乡的路途距离和婚姻状况,一般已婚、家乡在省内的年回家约3~5次,已婚、家乡在省外的年回家约1次;未婚、家在省内的年回家次数0~1次,未婚、家在省外距离遥远的基本不回家。我们的问卷对象30.11%的农民工表示已多年未回过家;而每年1次的为52.72%,2次为12.68%,3次的为2.03%,4~20次的为2.51%。年人均回家路费支出为250元。生活其它支出:平均为43.70元。综合起来,他们的平均生活支出为336.63元/月,每月的生活节余为287元,人均年节余为2565元。虽然远不能达到家庭所期望的经济支持力度,但毕竟这笔收入对于他们的家庭而言是一笔绝对收入的增加,所以,即使工作生活再艰难,他们还是在坚持着。
(2)枯索的闲暇方式
休闲时间支配。问卷调查表明,他们中的75%以上者有加班情况,周加班工作时间高达30~40多小时,平均加班收入为237元/月,最高加班时间为62小时。由于业余时间基本要用于加班,他们平均每周的自由支配时间(去除必要的睡眠饮食起居时间)仅为10.88小时。
休闲方式。从调查表看,农民工的休闲生活方式十分单调,这一方面在于他们来自比较贫穷落后的农村,不会休闲也不敢休闲,表示无娱乐方式的占38.54%;有时间主要做家务和补睡眠的占9.27%,休闲方式为逛街,看电视为12.55%,而他们能够用于看电视的时间人均每周为0.68小时;余下的是看书和听音乐;对于锻炼身体,无心理意识,无身体锻炼计划,占68.20%。
娱乐消费费用。无娱乐消费的占40.60%,5~50元的为21.34%,60元以上的为38.06%。娱乐费用年人均支出66.07元,项目主要为看电影、交友,也有朋友问的小赌博。
个人发展计划和投资。利用于个人发展不足20%,其中3.92%为学历,15.69%为职业培训计划;54.41%的人无打算。学习费用零付出的占47.80%,平均学习费用支出43.85元/年。
从这里看,农民工为了生存,勉力缩减着自己的生活开支,并尽力通过加班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劳动边际收入;正是这种劳动生活方式,挤压了他们未来发展的可能,并使他们游离为城市社会的孤岛。
三、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基本心态
1 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每个离开家乡在外闯荡的人在最初的时间里都会遇到许多困难。尤其是初次就业者,首先是资金问题,从贫困地区出来的年轻人往往都没有多少资金作预备,而一时又不知道如何找寻工作如何饮食安居,以致流落街头。其次是对所在城市的认知力较弱,表现为对该地的地理、经济、社会、文化习俗等知之甚少,甚至是连城市和乡村的具体差别也难以分辨。再次则为个人的适应力的薄弱,表现为个人的技术水平、思想行为习惯与所在市的工作生活的融合还有一段距离。我们的调查对象也表示:在城市碰到最困难的事情:前五位分别是生病(22%)、没有钱(18%)、没有亲人(15%)、工作太劳累(12%)、生活不习惯(11%)。在城市碰到最痛苦的事情:前五位分别是没有钱(19%)、生活条件不好(16%)、工作太劳累(15%)和没有亲人(15%)、生病(11%)。
2 当地社会对农民工的容纳状况
(1)社会制度安排
吴江市对于外来农民工持积极容纳的态度。这主要表现在当地政府在引进项目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广泛的招工、努力做好农民工安置工作,做好务工人员的工资发放工作检查、扶持民工子弟学校、安排民工子弟就近入学,组织与民工子弟“手牵手”活动,给民工提供职业再教育的帮助等。但这些仍然难以彻底解决农民工的低收入低职业地位而造成的低心理位置。尤其是对于低学历低技术的农民工,社会提供的职业地位升迁流动性也比较固化,易造成他们心灵的固化和麻木。大专以下只有3.92%的打工者能够晋升到企业的管理或技术层,以4.41%进入管理层的调查对象为主要追踪对象,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11.11%。这是农民工最希望突破也最难以突破的壁垒;而他们又没有资本创业,当地的贷款政策也对他们的发展做了限制。
(2)当地市民与农民工的融合状况
从个别访谈看,农民工自身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和陋习也影响了市民对他们的良好的社会知觉,并构成了一定的社会错觉。如从吴江市民角度看社会安全感,近年来几乎吴江市民家庭每家每年有一辆自行车被盗,在大街上被人抢包、被盗钱包、家中被撬窃事件经常发生,几乎覆盖全部家庭。据吴江市公安局统计,2004年共抓获的作案人员为1117人,其中外来人口1012人,占犯罪总数的86%,2005年上半年共抓获作案人员为666名,其中外来人口601人,占犯罪总数的90.2%。至于在流动的人群中也有专门干“偷盗抢”的团伙,严重地侵损了外来农民工的形象。而造成了当地民众对外来民工的排斥的心态。虽然普通民众认为外来民工和外来的偷盗集团群体并不是等同的概念,但由于几方面的因素,他们对外来民工持戒备的心理愈越加重:
农民工的社交状况也可以看出他们与当地居民的交往为两个不相交的圆圈,农民工来到城市后即陷入了自闭的社会交往圈。在被调查者中,发现低学历的农民工人际交往对象基本是同乡圈、务工伙伴圈,由此,他们的婚恋对象也基本是这两个圈内人;当地城市青年一般不嫁娶外来务工农民。
3 农民工对务工城市社会和自身发展前景的认
同状况
一些媒体的报道和我们的个案访谈表明,初到一地,农民工大多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处在生活极不稳定状态,要找到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大致要3~5年时间,甚至更长时间。
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收获。其中在实际打工生涯中感受到的最大的快乐项目是:当然,这里的收获与他们初始打工的动机目标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这里的快乐因素是基于了他们在克服种种困难后放大了的情感感受。他们对于打工地的消极情感方面还有很多:
关于对现工作职业,不喜欢的原因:收入低62.86%,工作劳累程度大27.14%,要求太高17.14%,工作环境太差8.57%,制度不好7.14%,福利差12.86%,加班时间太长5.71%。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希冀是:希望成为老板的有17.65%的人,表示要作白领工作的有15.97%,倾向于技术工种的33.91%,不要再做现在的流水线工作的32.42%。从这里看,他们不愿意永远以简单劳动为打工目的,打工的真正目的在于求发展。
如果家里收入提高了你的打算是什么?回答:回家乡发展的71.08%;回去务农的1.96%;无打算的5.88%;继续打工的21.57%。
从这里看,他们进城务工的期望不仅仅是获得家庭经济的改善,他们敢于从底层社会做起,去面对生活给予他们的重重困难,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向上发展的基础。而现实展示给他们的是:期望与实际满足可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落差,且他们这种在城市底层社会生活打工状况将是一种无望的长期的状态。经历一段时间后,其面对自身处境的心理承受力也必然接近边缘,一旦时机成熟,回归将是他们无奈也是必然的选择。
四、小结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社会的边际人群,他们在进入城市社会后,虽经历种种困难后,无法获得他们所期待的收获,以一己之力,更是无法完成市民化的路程,最终他们只能放弃城市回归原本的生活状态。而农民融入市民社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策略和历史使命,也是推动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社会有效转移的手段。农民工的市民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和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政府在公正公平有序负责任的基础上,对于处于社会弱势的农民工帮助要落实到实处,要倾注更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更大的决心和政策支持,化解和消除农民工市民化的阻力因素,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
责任编辑 黄 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766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