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3+1”人才培养模式下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3+1”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着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本文从会计实践教学的作用入手,分析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会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举措,以期通过对会计实践教学的调整,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0.095
  “3+1”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校企合作”理念,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在大学四年的前3年学习专业理论和基本知识,第4年在企业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利用学校所学知识和理论,亲临企业完成实践活动,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还需完成与专业、工作相关的顶岗实习、社会调查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一系列工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打破传统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整合资源,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创新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作意义
  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实践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为行业和企业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途径。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会计实践教学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开拓新思维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实践动手和提升会计业务技能等综合业务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对学校、学生和企业都有重要的意义。对学校方面,通过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改革,能提升专业的认可度,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改革与创新,办特色会计专业,以会计专业为龙头,带动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模范作用,一点带面,实现全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综合竞争力和知名度。对学生方面,通过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改革,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为走出社会学到实用过硬的专业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对企业方面,能够聘用到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会计人才,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了一定的招聘成本和管理成本。
  2 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定位不清晰,教学目标不明确
  有些会计专业教学定位不清晰、教学目标不明确,也就是在实践计教学中教学内容没有面对市场,没有面向用人单位,缺乏对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的认知和了解,同时受到教学设施、教学场地和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教学内容和知识往往过于陈旧,不适用社会发展需要。由于教学的目标缺乏整体性,没有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效果不理想,培养的人才也必定缺乏市场竞争力。
  2.2 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由于实验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导致很多高校的实验设备都是多年前的过时的设备,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硬件和软件更新飞速,由于资金的限制,设备得不到更新,制约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不能适应新时代对技能的提高。另外,现在市面上适用各高校特点需求的高质量实践教材不多,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理论,课程实验中设计的内容缺乏前瞻性,形式单一,开设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较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发挥,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2.3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由于企业和学校目的不一致,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接收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于学生对工作不熟悉,需要安排人员专门指导,会导致企业的管理成本、运营成本增加,导致一些企业参与度不高。高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学校要生存和发展,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平台及管理机制,开展校企合作一体化育人的实践创新机制,加大实训的比例,着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4 师资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的质量决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很多应用型本科的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年轻化的教师比重大,很多教师直接是学生到教师的急速角色转化,年轻教师工作热情高,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对知识的认知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都不够。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高级职称的教师不足,高职称教师往往年龄偏大,虽然教学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强,但缺乏创新能力。
  2.5 实践环节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但目前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不尽如人意,实践环节的考试内容、考试标准、评分标准不规范,一些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已连续使用了十多年,根本无法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但是,一些学校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导致学生参与实践往往是简单应付,做好做坏一个样,很多实践性环节实际效果很不理想。
  3 会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的改革措施
  3.1 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过程及教学阶段,教学阶段的不同,教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也不相同,围绕职业核心能力,递进性地安排集中性实践环节,如采取“课程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由浅入深、由简单时到复杂的教学安排,构建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的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应用型本科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炼企业的典型业务和工作任务,按照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综合能力的递进关系进行课程设置,设置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成本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财务报告与分析、财务管理案例分析等理论课程,构建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体系,然后在这些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设置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实验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学会了会计的理论方法、处理会计业务和财务分析决策的能力,最后,学生完成校外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最终構建学生系统、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   3.2 深化了校企合作,优化了实习基地
  人才是企业行业的血液,高校是人才的摇篮,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但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离不开企业的协同育人,在“3+1”模式下,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需要大量的实训基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得到企业的技术、人才、场地和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校企联合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培养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可以回馈于企业,为企业的发展输送新鲜的血液。
  3.3 重塑实践教学的内容
  “3+1”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4年本科不同,针对目前会计类专业主要课程设置和内容设计缺乏整体规划,没有把课程设置发到整个专业发展的高度,一些课程内容设置重复。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实践教学内容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实验、综合实验、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四个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环节,形成模块化、一体化、流程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对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群要求,以职业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模拟仿真企业场景和职业情境,构建会计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职业素质、基本能力、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体系,形成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课程,有效解决以往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突出问题。
  3.4 构建“双导师制”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3+1”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构教材知识体系,提炼精华,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在企业中,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将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对企业教学活动提出的更高要求。所以,建立一支配合默契而高效的“双导师制”队伍是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保障。由于“3+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学生一般在大四需到企业顶岗实习,为保障这一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需要学校和企业都要委派指导老师,学校方面,指派校内指导教师,每位老师负责管理10-20个的学生,负责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等工作。企业方面,指定经验丰富的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监督指导学生的实习。通过“双导师制”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学校也应以此为契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进高职称的专业人才,合理构建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丰富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3.5 构建严密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应从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改进三方面进行控制,要有一套逻辑严密、规范科学的教学文件作保障。每一门课程要有规范、科学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进度表、学生考勤表和成绩登记表等,并组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通过检查来落实教与学的完成情况和达到的效果。教材选用要严格把关,选用适用本校实情的优秀教材,或者自编校本教材,考试试卷命题要规范,要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评分要严格依据评分标准。教研活动也常抓不懈,以老带新,相互交流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实践课程考核方面,完善考核体系,形成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体系,注重学生养成教育,过程性考核成绩比重要合理,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课程的总评成绩构成的要素要包含考勤、平时作业和实训、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多要素。总之,要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提升能力为目标,以实践教学制度为保障,丰富课堂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着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结束语
  “3+1”人才培养模式带给学校、学生、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共赢的局面。对于学校方面,可以有更多的平台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保证了教学质量和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企业方面,能获得专业对口的人才资源,缩短了培训新职工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对于学生方面,通过在企业的实习,熟悉了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和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于社会方面,优化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减少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和谐,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轶敏.“3+1”人才培养模式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
  [2]黄慧艳,张小菊,李横江,等.独立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观察,2017,(12).
  [3]朱应雨.虚拟仿真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8.
  基金项目:广东理工学院校级课题“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视野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XGG2019044)。
  作者简介:林宪平(1974-),男,汉族,湖南永州人,高校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會计理论与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48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