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施高校体育文化节途径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慧

  [摘要]高校体育文化节是高校体育工作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重大举措。体育文化节的开展与落实,符合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了高校体育改革和未来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高校体育;体育文化节
  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而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紧密结合,在培养具有竞争意识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元素,彼此相依,不可或缺。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竞赛等体育工作,难以从固有的模式中解脱出来,长期导致学生没有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高校体育竞赛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田径运动会,缺乏趣味性,这严重偏离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发展原则,偏离了现代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和谐轨道。因此,加强和改善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管理已成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当务之急。体育文化节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体育文化组织形式,是有针对性促进高校体育工作的有力载体。它本着重在参与,展示个性的原则,以体育与健康为内容,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表演、展览等为形式。以欢快和娱乐为手段,以健身和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真正集健身、娱乐、竞争和教育于一体。为此,面向新时期的高校体育工作,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的目标,如何构建和推行体育文化节。就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管理这个重要课题中的主要环节。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节的研究,企图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关系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的身心教育具有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和转折的特点,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高校体育的主要内容是指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它们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主要组织形式和途径,构成了高校体育的整体。共同完成高校体育的目标。而体育文化是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师生体育行为所创造的体育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及其过程。它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外延的文化现象,与高校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群。高校体育文化包含了物质层面的体育文化、实践层面的体育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体育文化三个层面。而实践中出现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要素均可归入这三大层面之中。就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二者的关系而言,从内容来看,高校体育包含于高校体育文化之中。高校管理者应以建设良好高校体育文化。以文化建设的视角来规划高校体育的发展,这样保证高校体育健康、和谐发展。同时,高校体育文化的繁荣。将带动高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体育文化节的特征
  (一)全体性和大众性
  高校体育文化节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活动对象具有大众性。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在体育文化节上都能得到同样的参与权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感受到节日的喜悦,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体育文化节成为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大众化体育文化节日。与此同时,强调学生参与体育文化节运作的全过程。是体育文化节成功的保障。大学生主动参与,享受体育文化节的快乐,能发挥主体性作用,从而学生受到锻炼。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以及管理和评价将是高校体育文化节的一大特色。
  (二)健身性和娱乐性
  学校体育是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发展身心,达到育人目的。随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确立。增进健康成为高校体育文化节的本质内涵。高校体育文化节的建构就是把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师生健康的长远利益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全民健身的主题。同样,体育是一种活动性项目,将赋予学生丰富、鲜明的情感体验。高校师生在紧张工作和学习之余,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放松紧张的精神,才能适应和接受紧张的现代社会生活。体育文化节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了师生调整生活节奏的重要手段。
  (三)时尚性和人文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事健身活动更具个性需求。时尚体育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它不但拥有一般体育的竞争性,还拥有其他体育所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因此,富有求新求变的时尚健身性体育项目将受到高校师生的青睐。同时。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高校体育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应使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发展的脉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高校体育文化节应从传统的校运会的模式中突破出来,成为富有高校校园文化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以学生为本的学校体育文化节是传统校运会的本质回归,是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突出体现,将成为提升体育品质的推动力,将有力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四)传承性和竞技性
  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和文化知识的最佳载体,应发挥好其不可替代的传播作用。“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的魅力就深藏在体育文化节的底蕴之中,通过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激发师生体育热情。不仅会使师生体验成功荣誉,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还能传播奥运精神和奥运相关知识。学校体育是我国“奥运争光计划”中的基础部分。因此,高校体育文化节绝不能因传统校运会存在重竞技轻普及的弊端就排斥竞技体育。若没有竞争和比赛,学校体育文化节的发展也就毫无生命力可言。高校体育文化节应对一些正规的、高难度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趣味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的大众化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具有高校特点的高校体育文化节竞赛内容。
  三、高校体育文化节实施的主要途径
  (一)主题鲜明,弘扬校园主旋律
  体育文化节要突出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时代精神,弘扬校园主旋律,将体育与文化紧密结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体育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主体可以各个学校实际进行选择,如“健康”主题、“团结与协作”、“普及与参与”等。再如,如湖北大学提出的主题为“体育与文化并举”。主题突出、感染力强的体育文化节,使广大师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精神得到升华,使其获得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
  (二)健全组织机构,加大宣传力度
  体育文化节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为保证。各个高校可以建立以主管体育的校长为主任,由校办、工会、宣传部,学生处、保卫处、校医院、体育学院、学生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委员的体育文化节组织委员会。在健全的组织机构下,制

定总的实施方案。对体育文化节进行包括内容、时间、场地、规则、裁判在内的整体安排。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新闻宣传部通过校广播、校报等对体育文化节公开报道。体育文化节的组织形式要生动。不拘一格,应不断创新。组织机构要保证学生参与体育文化节运作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真正地贯彻素质教育。
  (三)活动形式多样。时间安排合理
  体育文化节在组织形式上要采用多层次化,或者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竞赛方法,或者将竞技类比赛、各单项活动的总决赛、大型体育表演等项目集中进行,其它类别活动项目实行分散比赛的办法,等等。体育文化节的安排要尽量避开酷暑和严寒季节,以春秋季为宜;避免与学校其他重大活动及学生考试时间相冲突。在时间上,各学校也应根据自身实际,以及比赛项目和参赛人数进行灵活安排。如果个别高校的项目丰富多彩和时间跨度增加,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在各校区可实行分散比赛,再实行学校总决赛这种集中比赛的办法。实行分散比赛和集中比赛相结合的机制。
  (四)增设师生同场和集体类项目
  多设集体项目、男女混合项且以及低难度项目,在竞技类和非竞技类项且中均可设立集体项目,如引进8~100米接力、拔河、集体跳绳等。同时,多设立师生同场竞技的集体项目。打破严格的师生组别界限,这样既可以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又能增进师生了解,促进师生感情。将娱乐集体项目融入竞技类比赛过程中,这有竞技类项目的观赏性,也有娱乐类项目的趣味性,如篮球赛中增加趣味投篮等。
  (五)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大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知识面较宽,自主活动能力较强,体育文化节各项活动的组织竞赛工作,特别是院自己承办的预赛组织工作,从报名、编组工作到裁判工作,完全可以大胆启用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特长。充分发挥体育专业学生的特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参与体育文化节的全过程,培养锻炼了能力。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英,王风春,王海恩,等.体育组织文化与体育经济和谐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6,(8):78-80.
  [2]张雪临,马晶,龚德胜.中国体育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精神的当代意义[J].体育与科学,2005,26(5):27-29.
  [3]周丽君,于可红.从文化的本质论体育文化[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
  [4]朱亚明.关于发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5,圆,
  [5]杨文轩,冯霞.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体育学刊,2006,13(1).
  (编辑/永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1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