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鸿雁
20世纪末,大学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全国迎来了大学校园建设的高潮。经过高等教育急剧扩张之后,大学城逐渐回归理性。而今时代赋予大学城崭新的含义:一方面大学城已经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方重要阵地,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主要形式之一;另一方面,这些大学城与城市密不可分,成为城市整体功能的一部分,对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生存模式的提升具有深刻的影响。大学城与所在区域之间通过资源整合、相互作用、互动发展,大学城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本文以杭州下沙大学城为例,深入分析大学城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期对大学城发展有所参考。
一、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般认为,大学是知识的象征,大学本身的目标也是为了“发展知识”和“传授知识”。大学城是大学高度聚集的地方,也是知识、人才高度密集的地方。根据产业集聚理论,要素的高度集聚会产生学习效应和成本节约,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产业集聚理论
在以往的大学城研究中,产业集聚理论是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马歇尔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认为来自于生产过程中企业、机构和基础设施在某一空间区域内的联系能够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带来一般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专业化技能的集中,进而促进区域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增加相互作用、共享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区域外部性。阿尔弗雷德・韦伯、佩鲁也对产业聚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认为产业的地区性集中给产业结构和增长带来了特殊效应,它会强化经济活动并相互影响,经济增长是通过生产的聚集及其辐射作用带动的。
此后,迈克尔・波特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保罗・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学派从空间经济学角度,对产业聚集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理论分析基础。
(二)产业聚集理论在大学城发展中的应用
1.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大学城布局的关键因素
中外大学城多数都出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一方面是因为需要解决的前沿问题往往较多,对较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也就较大,因此迫切需要建设各种大学以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同时也需要建立各类研究机构进行科学研究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生活条件往往较优越,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也较大,办大学的人力资源条件较好,大学建设的门槛因而较低。上述两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大学向这类地区聚集,大学城也就必然随之产生了。
2. 大学城的产业集聚效应
高校相对集中,可以产生多方面的集聚效应。第一,基础设施与公用设施的使用和节约。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城镇至少集中到5万人时才能在道路建设、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发展文化、医疗、商业、服务业等社会事业时,真正节省资源和投资成本,获取规模效益和集中效益。高校集中布局,既节约了大量土地,又可避免重复兴建基础与公用设施,节约费用,提高土地和设施的使用效益。 大学城对体育、餐饮、住宿、商业等统一配置,水、电、暖、讯、视、维修、绿化、环保、保安等统一服务。这样,入城的大学便能轻装上阵,给其发展提供了空间和环境;第二,知识与技术的集聚和扩散。高新技术园区往往会建设在大学城附近。园区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与大学研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大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更便捷地转化为企业实用技术,企业的实际需求也会更迅速地反馈到大学中去。同时大学师生广泛参与技术创新活动,也会加速企业技术进步。这样,在企业与大学的互动中真正产生技术的溢出效应,发挥出集聚经济的优势。
二、杭州下沙大学城基本情况
(一)大学城的基本情况
目前杭州城内共分布着4个新型文教区,下沙大学城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全部建成后在校生将达到13.5万人,加上教职工和家属以及大学城周边的其他社会从业人员,总人口将达到20万人以上,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下沙大学城分东西两大区块,总占地面积1.5万亩,计划区内高校14所。目前,各大院校已陆续进区,在校生已达7.82万。
(二)大学城周边产业情况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下沙大学城毗邻。目前开发区内已经聚集了相当数量的科技型企业,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开发区聚集了摩托罗拉、东方通信、三菱、富士康、华宇电子等主机及相关配套企业,是我国最大的移动通信生产基地之一;聚集了九源基因、美国眼力健、康莱特、日本泰尔茂、旭化成医疗器械、浙大药业等一批生产企业和研发中心,是浙江省以生物基因工程、天然药物及制剂、医疗器械为重点的医药工业生产基地;同时,开发区还是日本松下公司在中国建立的最大家电生产基地,总投资2.4亿美元、占地24万平方米的松下杭州工业园正在全面建设;是浙江省最大的饮料生产基地,集聚了可口可乐、康师傅、娃哈哈三大著名品牌。
三、下沙大学城对区域经济影响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采取教师组织、随机抽取班级、统一填写的方式,对267位大学生展开调查,在A大学回收有效问卷192份,在B大学回收有效问卷73份。其中A大学地处杭州市下沙大学城,B大学地处杭州市城区内。选择这两所大学希望对基础设施情况、商业活动情况和高科技产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在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为47.6:52.4,平均年龄为20.17,其中B大学调查学生年龄偏小,多数为大一新生,而A大学调查学生多为高年级学生,因此在调研结论上会略有偏差,但不会影响整体判断。
(二)学生收入支出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消费水平比较集中,每月平均支出在500元-1000元之间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2%,1000元-2000元之间的占总人数的18.7%,而每月500元以下和5000元以上的分别占13.8%和2.2%。
据了解,学生消费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饮食、服装、交通等必要生活成本。一个大学生维持正常生活的必需开支也在500元至1000元之间。这说明学生的消费结构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这相应也导致了大学城内的商业结构以餐饮业和服装业为主。
(三)大学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问卷中将基础设施建设分为交通和周边配套设施两种,针对这两方面情况,进行了满意度调查。
1. 交通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192名A大学的学生中有68.8%认为从学校去市区不方便。从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由于大学城学生数量猛增,原来的公交线路时无法承载这超量的负荷。一到周末,下沙的公交红线路成了全城最挤的公交线。这说明由于大学城规模急剧扩大,交通设施难免出现暂时滞后的问题。
2.配套设施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有49.1%的学生认为学校周边配套设施一般,有47.4%的学生认为不完善,仅有2.1%的人认为周边配套设施是完善的。
调查中列出了配套设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者可以多选。调查结果显示,“交通不便”、“超市太少”、“餐馆太少”、“银行网点太少”被认为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被调查对象中,认为“交通不便”的占47.92%,认为“超市太少”的占48.96%,认为“餐馆太少”的占45.83%,认为“银行网点太少”的占53.65%。
(四)商业情况
调查中发现,不同校区的学生对于周边购物条件的满意度显然存在差异。地处城区的B大学的学生对周边购物条件满意度显然较高,选择非常满意的人数占总数的9.86%,选择比较满意的人占总数的36.62%,选择“一般”的人占39.44%,而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人仅占总数的11.27%。地处郊区的A大学的学生显然满意度要低于B大学,选择“非常满意”的人仅占0.52%,选择“比较满意”的人占总人数的19.37%,选择“一般”的人所占比重有所加大,占总人数的42.93%,而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人则占了总人数的37.17%。
但在提到“是否可以在学校附近购买到日常需要的绝大部分物品”时,地处城区的B大学有71.2%的人认为可以购买到,地处校区的A大学学生中这一比例也占到了59.4%。这说明大学周边日常用品还是可以基本满意学生需要,供给稀缺的是娱乐、培训、教育等更为高级的产品和服务。
(五)高科技产业及交流情况
由于下沙同时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区内有许多高科技企业,而城区内相对较少。调查结果基本印证了这一事实,地处城区的B大学学生认为周边有科技型企业的占28.8%,没有或不清楚的占71.2%;地处下沙的A大学学生认为周边有科技型企业的则占58.8%,没有或不清楚的占41.2%。
在回答“周围同学有没有在科技型企业兼职”的时候,B大学的学生选择“很多”或“有几个”的分别占4.1%和19.2%,而这一数字在A大学中则分别占8.3%和35.9%。这说明由于下沙科技企业云集,A大学学生在企业中兼职的比例要明显高于B大学,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高校与科技企业在区位上相对集中,彼此之间会产生交流和沟通,进而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当然这种交流和沟通还依赖于外界有意识的规划和引导,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交流和沟通的层级和水平。
四、结论
从下沙大学城的发展来看,大学城对区域经济发展已经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从直接影响来看,下沙大学城在投资、消费等方面对当地经济产生了拉动作用;从间接影响来看,下沙大学城的学生与当地企业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交流,这说明大学城的建设会影响区域经济的产业分布,吸引高科技企业,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极”,进而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作用。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1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