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方
摘 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传统化学课堂教学的弊端和目前我校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了高中化学课堂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该教学策略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调动了学生课堂上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关键词: 高中化学新课程; 课堂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119-02
一、教师进行激励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相信自己“能学”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充分地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这充分说明运用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举措。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学习上的自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的教学活动中,在老师的激励与引导下,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在我所带的班级中,有很多基础很差,对学习化学缺乏信心,几乎要放弃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不断地给予关注和鼓励,还随时观察、及时发现困难,适时补习;并采取分层次留作业的方式,让他们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知识开始做起。在各类测验中,只要求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获得成功感。当学生不再满足只解答简单题目,就可以趁热打铁,赞赏他们的每一次微小进步,使其充分意识到自己“能学”。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会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他会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学习就会多、快、好、省;一个学生如果缺乏了对学习的兴趣,那么学习对他来说,不是情感的内在需要,而是家长、老师、社会强加给他的苦不堪言的劳役,学习就会少、慢、差、费。在个别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细致的工作方式,真诚友好的情感投入,允许学生有反复,包括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激励的措施有:(一)期望激励。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一位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如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时,经常用“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老师希望你能做到”等激励性语言表露对学生的希望,使学生受到鼓舞。(二)表扬激励。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强的学生,教师要尽力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激发其奋发向上的动机。(三)反馈激励。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获悉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学生及时调整自主学习的行为,改进自主学习的方法。(四)成功激励。教学中,采种分层教学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行分层指导,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想学”化学的欲望
(一)设置悬念,激发求知欲,引起兴趣,让学生在好奇中探索推断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时机,巧妙地提出问题,并不马上回答,给学生创造一个期待、关切的情境,造成他们“愤悱”的心理状态,引发他们怀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专心听讲,主动寻求答案。如在讲了硝酸与铜的反应后,提问:“浓硝酸与铜反应被还原成NO2,稀硝酸与铜反应被还原成NO,稀硝酸被还原的程度大,因此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此话对吗?”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引导、分析、总结,学生掌握了物质氧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二)“发难”学生,运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编选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考”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原电池一节时,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怎样根据Cu+2FeCl3=2FeCl2+CuCl2这一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经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讨论出多种不同的答案,然后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并进行实验验证。这样做,学习气氛活跃,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思考和追求。
(三)设计错例,开展错题“诊断”活动。针对学生在试卷上和作业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错误,选择设计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错例,让学生来分析、“诊断”。在化学平衡移动理论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错答题:“在FeCl3和KSCN的混合溶液中,存在着下列平衡:FeCl3+3KSCN=Fe(SCN)3+3KCl ,当向此平衡混合液中加入KCl晶体后,上述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溶液的颜色变浅。”指出结论是错的。错答题摆出后,同学们的求知欲十分强烈。经过共同分析和研究,找出了正确的答案。
(四)巧立疑点,以疑激趣。教学中,通过设立疑点,使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引起争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讲授PH值的有关计算时,可让学生思考、计算:“将PH=2的盐酸溶液稀释1000倍,溶液的PH值是多少?将所得溶液再稀释1000倍,溶液的PH值又为多少?”等。通过对学生中的错例进行讨论、分析、讲评,使学生掌握了PH值的有关计算。
(五)运用变式的方法,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某些内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在讲授H2S的实验室制法时,讲过FeS与稀H2SO4的反应后,引导学生讨论:a、能否用稀盐酸代替稀H2SO4?b、能否用浓盐酸代替稀H2SO4?c、能否用K2S、Na2S或其他硫化物代替FeS与稀H2SO4反应?。讲过浓H2SO4和H2S的性质后再提问:能否用浓H2SO4代替稀H2SO4与FeS反应?等等。在讲习题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解多题”等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引起学生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会学习。
三、有效的指导学生“会学”
(一)指导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如何把握重点,选择注意的方法,并且对化学信息进行有效的选择。教师在上课的讲述中的内容不是要求学生全部掌握的,学生也不可能掌握教师在课堂上的全部讲述,这就要求学生能在这么多的信息中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同化和顺应。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如何在学习中学会在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区分和处理。例如我们指导学生利用新教材在章节最后的“章节小结”和阅读一些课外教参来掌握重要知识点面,如《志鸿优化》和王后雄主编的《重难点手册》均是我们积极向学生推荐的好书。
(二)指导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必要的深加工。化学知识的掌握即是理解和记住这些知识,并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添加、建构或重组,即将分散的、孤立的化学知识点集合成一个有着内部联系的结构整体。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深加工。新课程教学中也必须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内容的编排上需在章节的最后作一知识的小结,即对整个章节的知识点的联系作系统的整理,以便于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和对新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学生还应更多地采用此种方式对更多的、更深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深加工。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章节中,指导学生整理氧化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发生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得到电子,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化合价降低、生成为氧化产物、生成还原产物等关系进行系统地整理。
(三)指导学生有效地识记、保持、提取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强调在理解基础上强化意义式的记忆是经过科学证明的,意义识记无论在识记的数量上还是识记的精确性和持续性上均大大地优于简单的机械识记。意义识记的关键是强调化学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上,指导学生多利用这些例如物质间的相似性、递变性和差异性等联系来对识记、保持、提取的强化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例如卤素一节学习中,对众多内容记忆可指导学生采用递变的规律进行记忆。
总之,学生的发展是化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课标”的核心理念。化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掌握运用化学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不只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来源,也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教学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自己能够构建知识,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应利用化学自身的魅力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自主学习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教育,1999(09).
[2] 盛焕华.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M].北京:龙门书局,2003.
[3]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祖浩.中学化学课程评价反思与探索[M].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56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