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美术教学方法新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美术课是中等职业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任务是把学生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最终使受教育者成为能够服务于社会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在美术教学中采取各种的手段使学生扎实的掌握美术方面的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动手的能力,更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同时开展各种美术活动,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采取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克服以往职业教育美术教学中诸多弊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全面完善职教的美术教育,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想象思维的自主性,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美术属于造型艺术,只有拥有正确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更好的捕捉审美对象。
观察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它又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通过观察,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和领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同一个形象常常有不同的解释,只有提高学生对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更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观察和想象是相辅相成的,要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从色彩到基本的绘画语言,指导他们学会正确观察的方法,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而不是包办和强加指令,这点很重要。
对于对美术知识知之甚少的学生来说,这是需要引导的。循序渐进的帮助引导他们直接地进行观察训练、增强形象的认识。对物象形成心灵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应安排一些具体的教具,如优秀的作品等,让学生从那些有代表性的优秀著作里领略各种美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沟通,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的精神,使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修养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注意技能的训练,强调从绘画语言着手的创新意识。
创造想象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把学生从条条框框的的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启发式教学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其自觉性,积极性,可以通过临摹等方式使学生吸收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抛砖引玉,要做到仔细的观察,学会具体的表现方法。推动学生自主开发自身的想象创造能力,这就是启发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的启发诱导互动,更好的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当然学生的的自主学习也是内外因素兼顾的,为此我们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做了很多的创新,如我们学校的汪粟海老师先生从关注学生的审美教育角度,强调学生自由的认识事物,他曾经让学生自由自在地画画,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大部分同学在地上画树,但他们又凭自己的认识增加了各种自然的风景、人物,还有的同学在天空中画上小鸟等,使构图更加符合审美的要求,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这些尝试告诉我们,美术课走出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既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也放飞了学生的想象。
可以这样说,任何创作灵感的迸发都是平时的观察及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中不断探索的结晶。启发性原则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掌握,于此,临摹教学和走出课堂,可以说是由理论走向实践的最好桥梁。
三、把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一种基本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术课担负着美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审美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同道德相依存,情感溶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
艺术欣赏带有很多的情感因素,凭借直觉和感受,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同时产生潜移默化的审美经验。例如,对城市雕塑产生的抽象美感,往往就是感觉到很舒展,很合适很美,又很难说出为什么美的具体条件,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如何激起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在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安排欣赏课这一环节,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拓展思想,通过提高欣赏能力,从而达到在耳濡目染中将自己的情感自觉的倾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姚亮在《浅谈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职业教育的美术课堂应该:
(1)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更广阔的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准绳;
(2)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审美教育紧密结合;
(3)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把学生的活动范围由教室里扩展到更大的审美空间,改革实践教学条件,课程设置要体现学科的特点,合理的安排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主要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46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