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86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并发症的观察与临床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86例手足病患儿护理经验。结果 86例患者病程4~15 d,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 护士掌握手足口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提供系统全面的护理,可有效地预防手足口病并发症发生,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小儿;手足口;观察;护理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1]。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l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手足口病常出现暴发或流行,每年3~6月高发。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2009年3~6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者86例,其中5岁以下76例,5~10岁9例,18岁患者l例。男47例,女39例,男女比例1.2:1。病程4~15 d,无临床死亡病例。86例病例中,35例(40.7%)于发病前1~2 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大部分患儿伴有口腔疼痛、纳差、大便干,较小患儿多伴流涎拒食。所有手足口病患儿均有疱疹或红色丘疹.无疼痛及瘙痒,直径3~4 mm,周围伴红晕,内含较少液体,中间稍凹陷,表皮较厚,质稍硬,3~5 d疱疹自行吸收,不结痂,不留瘢痕。口腔疱疹分布于软硬鄂、颊黏膜和下唇内侧黏膜、舌尖和侧缘、牙龈根部,部分患儿早
  期仅表现为软硬腭处散在分布的红色小疹。手部疱疹主要分布在手心。疱疹部位手足口同时有89例(92.7%),疱疹或皮疹按发生频率累及部位依次为:手86例(100%),口腔84例(97.7%),脚70例(91.4%),臀部58例(67.4%),肘34例(39.5%),膝盖19例(22.1%),小腿、大腿8例(9.3%),躯干7例(8.1%)。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大部分正常,少数轻度增高,淋巴细胞多数增高。
  2 护理措施
  2.1 病区管理
  2.1.1 加强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带病毒者,在咽部、粪便、疱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并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密切接触传播。患儿一旦确诊,即予及时隔离,隔离期为2周[2]。本院设手足口专门病区,病区分医务、患者及家属双通道,全病区严格按传染病分区管理。病室内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次,30 min/次,每日紫外线照射病房30 min。物体表面、地面每天用500‰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等用1 000‰含氯消毒剂浸泡后方可带出病区,被褥及其他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6 h。患儿的口鼻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须经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后方可倾倒。病室内安装足够的洗手装置,医护人员在与每个患儿接触后在流动水下洗手,或使用碘伏、500 ppm含氯消毒剂擦手,必要时用0.2%的过氧乙酸溶液浸泡双手3~5 min,因此类病毒对酒精不敏感,不主张用酒精或以酒精为主要成分的快速手消毒液擦手。接触过患儿的听诊器、血压计等非一次性仪器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方法为3%碘伏擦拭。
  2.1.2 患儿安全管理 为确保患儿住院期间的安全和隔离,在患儿入院时,由主诊医生和责任护士共同向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并双方签名,包括及时使用床栏、禁止患儿攀爬外通道栏杆等。病区封闭式管理,患儿及家属外出必须持护士签发的放行单,所有陪护家属进病区时登记。
  2.2 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
  2.2.1 皮肤护理 手足病患儿皮疹为散在小丘疹、丘疱疹,出现部位多为手、足、口腔、臀部、双下肢,皮疹可因患儿搔抓而继发感染。应剪短患儿的指甲,防止抓破皮疹。对未破的皮疹及周围皮肤应注意消毒,保持干燥清洁。对破溃处用2%的碘伏消毒,进行各种注射或贴胶布时要避开皮损处。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清洁干燥。每晚给患儿洗漱,不要使用肥皂,更换柔软的棉织内衣,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2.2.2 口腔、饮食护理 手足口病患者口腔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明显。大部分患儿可出现纳差、流涎、哭闹。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淡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口腔疱疹较多或疼痛明显者,以及不会漱口的患儿用康复新液口含,3次/d,可以减少疼痛且帮助口腔黏膜的创面愈合。患病期间,避免饮食辛辣等刺激性和海鲜等易过敏性的食物,给予清淡饮食,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对于因口腔溃疡疼痛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3]。
  2.2.3 发热护理
  患儿体温多为低热或中等热度,应叮嘱其多饮水,减少衣物。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定时测量体温,体温≥38.5℃时,遵医嘱予药物退热或冰袋等物理降温。
  2.2.4 饮食护理
  饮食无绝对禁忌,6个月以上患儿主张混合喂养,添加辅食。1岁以上患儿宜予高蛋白、维生素、营养丰富、刺激性小的流质、半流质易消化的食物,如肉汤、牛奶、菜粥等;食物温度以温凉、清淡为宜,忌辛辣、煎炸等,以减少对口腔溃疡面的刺激。对于口腔溃疡疾病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的患儿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2.5 心理护理 由于对环境的陌生和疱疹的疼痛,多数患儿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表现为拒食、哭闹不安及不能安静接受治疗。家属护士对患儿的态度要亲切、耐心、和蔼,多使用鼓励和表扬法,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取得患儿的信任;同时护士在进行输液或抽血穿刺时,要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多次穿刺。
  2.2.6 并发症观察
  肠道病毒A组柯萨奇病毒(coxA)所致的手足口病,一般预后较好,很少合并其他脏器及神经系统的损害,而EV71型所致的手足口病除皮肤黏膜疹外,还可合并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膜炎、脑炎、小儿麻痹症、心肌炎、心包炎、流行性腹泻等。在护理中,对采用输液治疗的患儿,应根据患儿情况严格控制滴速。密切观察患儿有无高热、抽搐、剧烈头痛、喷射样呕吐、胸闷、气急、脉搏异常、嗜睡或哭闹不安等表现,对有此类症状和连续高热超过3 d、血糖高等有重症倾向的患儿高度警惕,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并及时告知医生,做好急救准备工作。协助医生行腰穿、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胸部CT、X线检查等,利于早期诊断重症病例,及时治疗。
  2.3 健康教育 提高手足口病宣传力度,宣传防病知识。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道.特别是卫生条件较差的的区域尤为严重。手足口病是通过粪口、皮肤、黏膜疱疹液感染传播,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本病重在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预防手足口病感染、也无特效药。症状较轻者可以在家隔离,一般需要14 d。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少食生冷瓜果。做到饭前饭后、便后勤洗手;家里定期消毒,时常通风;患儿衣物、玩具定期消毒,阳光暴晒;在手足口高发季节,避免去人多的场所;避免过度疲劳、增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减少患病的机会。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5岁以内的儿童之间的传染性极强。我院门诊隔离观察的86例患儿中,5岁以下患儿高达88.4%。治疗以抗病毒,预防感染为主。治疗期间,嘱家属回家也隔离治疗、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场所,用肥皂洗手,注意卫生、暂不要吃海鲜等易过敏的食物。同时,本病的宣传,尤其在幼托机构和学校的普及知识很重要,提高教师的警觉性,为患儿早期诊治提供有力的帮助。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教育好孩子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勤洗手,玩具、餐具、衣物等要定期消毒,多注意孩子手足、口腔等是否有皮疹出现,孩子哭闹、发热、流涎明显增多、纳差等及时到医院就诊。在治疗的同时。要做好消毒隔离,避免在医院形成交叉感染,进行有效的口腔、饮食、皮肤、心理等护理[4-5]。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有无呼吸急促、精神萎靡、胸闷、头痛、恶心、呕吐等,加强病情监测,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
  [1] 汤卫兰.手足口病68例护理体会.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1(5):57.
  [2] 李春兰.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9):838.
  [3] 尹莉.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护理.护理研究,2008,6:1653-1654.
  [4] 糜志远,张迎庆,王忆娟,等.阿昔洛韦口腔缓释膜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中国医药导报,2008,5(23):25.
  [5] 宋美听.手足口病78例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7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