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 实现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是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源头。高校的科技创新,最终要为地方服务,要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当然这个支撑发展不仅仅是支撑地方的发展,还要承担国家前沿科学技术的研究、国防的研究。不仅要支撑现在的发展,还要引领未来可持续的发展。这是衡量高校科技创新能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关键。
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促进高校与地方发展更好结合,实现良性互动和合作共赢,是政府、高校、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需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大胆探索,改革创新。
提高认识,形成地方和高校合作共赢的理念
高校与地方是密切相关、互为一体的。地方发展需要高校的服务,高校发展也离不开地方的支持。这两个是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地方积极支持高校的发展,能获得人才、智力、科技的支撑,这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我们不仅要支持地方高校,同样也要支持部属高校,部属高校更是科技人才的密集区。这几年,我们对省部共建浙江大学没有丝毫犹豫,浙江大学不仅是国家的一所重点大学,同样也是浙江的一所重点大学,浙江大学的品牌不光是中国的,更是浙江的。浙江大学培养的人才,出的成果,受益最大的首先是我们浙江。我们从来没有因为浙大是部属高校就“留一手”,而是对浙江大学的发展竭尽全力给予支持。这种支持是要能推动浙大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是希望浙大更好更多地为浙江服务。我曾到浙大作过一个报告,我讲要全力支持浙江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那什么叫“一流”?当然要有一流的校舍,浙大的紫金港校区,可以说是一流的,但这不是主要的也不是唯一的。所谓“一流”,还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技成果,这才叫“一流”的大学。建设一流的学科、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涌现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不像建房子,一年两年就可以了,那需要几十年、几百年。我也讲过,一流人才、一流的成果就是要能“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能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人才、成果就不能叫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我们非常明确地对浙大提出一个要求,既要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服务,也要为地方服务,要起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重要作用。我认为这就是政府和高校合作共赢的理念。浙大这几年对浙江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杭州有4个80%。浙大为地方服务还不仅在杭州,前两年,浙大与地方经济合作的会议我都参加了,当时我作了一个报告,主要讲了“十一五”时期浙江面临的矛盾、困难与问题,提出了七个重大课题,包括浙江的能源安全、土地资源制约、环境等等。浙大就围绕这七大课题,组织所有学科进行整合、研究。前不久,我还专门到浙大听取这七大课题的进展情况。我认为这两年浙大对地方经济做到了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双方通过提高认识都形成合作共赢的理念。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创建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支撑地方发展,也拓展了办学空间,增强了办学活力,丰富了办学资源。浙大提出要与美国加州大学联合共建纳米研究院,我听了三次汇报以后就完全赞同,省里投入一个亿,支持浙江大学和加州大学联合建立纳米研究院,在三个前沿领域即分子医学、纳米器件、纳米材料方面开展研究。
重视合作平台建设
构筑一个载体,建立一个合作创新的平台,是加强高校和地方合作的有效手段与重要途径。这几年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就是学校包括科研单位与政府、企业合作建设的载体平台,有两个内容:一是政府提出一些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请高校、科研单位来完成;二是推动、引导高校和企业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创新平台。不久前省里拿出4个亿重点扶持创新平台以及创新平台承担的重大科技项目,这些平台、项目都是由围绕浙江“十一五”发展的一些重大课题而建立起来的。每个平台都有高校参加,大部分平台浙大也参与了。浙江机制灵活,2005年全社会的科技投资330个亿,2006年可以达到370多个亿,我们与全国60多所高校、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共建各种类型的平台已达300多个。浙江的民营企业发展很快,但要他们掏钱,必须是对企业发展有利,否则,他们不会掏钱了。虽然投资有风险,但如果每次投资都没有回报,他们就不会再投了。因此我们现在搞平台建设,扶持高校、扶持创新单位的前提是必须与企业结合。
推进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
体制机制是合作能否成功、合作成效如何的关键。过去浙江没有科研大院大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民营企业吸引了不少科技人员,通过各种形式转化科技成果。这几年我们从大院大所引进人才,我们多次强调必须体制机制创新,不是搬家。过去几年有搬过家的,那些大院大所从三线搬过来,结果还是老样子。光搬家是不行的,我们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要有利于集聚创新要素,二是要激活这些创新的资源,三是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就是要围绕“集聚”、“激活”、“ 转化”这六个字来实现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虽然我们还在探索之中,但是已经有了一定成效。譬如,中国科学院在嘉兴办了一个应用研究转化中心,我们去看过,有西安科研单位来的,也有上海研究所来的,我开始大惑不解,后来他们跟我说,崭新的科技体制机制是吸引他们来的主要原因,他们既是研究人员又是股东,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活力。我明白了,只要我们体制机制创新,上海的、北京的科技人才照样能够被吸引来。
加强相关政策的引导
政策的激励对促进高校与地方合作十分重要。这几年来,我们制定了不少政策,目的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发高校广大教师为地方服务的积极性,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现在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科技的投入。在科技投入时重点扶持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我们很关心高校的科研项目与企业结合了没有,与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了没有。有一次我去中国水稻研究所,给他们出了一个题目,我说我不要看你选育了多少个水稻品种,但要看你怎样把浙江的水稻亩产从37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只要提高了就有奖励。我们搞研究,不仅仅是研究科学技术问题,还需要我们的科研人员吃得起苦,到农村、到田头去推广、去培训。现在很多成熟的科研成果为什么推广不了?主要是一些成果还浮在上面,没有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浙大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跳出原来的体系,利用教师、学生社会实践、科研实践,与农村基层相结合,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搞推广、搞培训,这既是师生接触农村、接触基层的好途径,又是科技推广的好方法。
浙江这几年在推动高校与地方合作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不能说都很成功,但可以说走出了一条路子。从2006年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数据看,保持了高速平稳发展势头,2006年1到3季度GDP增长13.9%,整个结构不断优化,如投资结构的优化、出口结构的优化等等,而且经济增长的质量有大幅度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有进一步增强,真正尝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成果,也尝到了推进两个创新的初步成果。
以上是我们在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与认识。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真正要走完这段路还有很多矛盾、困难和问题。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都是全国一流大学的领导,也是知名的专家学者,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浙江过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部、科技部和各高校的大力支持。浙江的许多企业与参加会议的高校都有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不少企业都是在高校的支持和帮助下发展壮大起来的。浙江今后的发展,更离不开高校的关心和支持。真诚希望各高校在做好服务当地发展的同时,继续大力支持和帮助浙江的发展,也热诚欢迎大家多到浙江访问考察。相信这次会议必将有力地推动全国高校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从而也促进高校自身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活力,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做出更大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9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