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提高德育实效的几点补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细群

  【摘要】 德育的实际效果是真正评价德育事项进行成功与否的最根本依据。如何提高德育实效?很多德育工作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与方法,笔者认为多注重德育过程,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实效评析,以及方式方法的选择,能够提高德育实效。德育工作本身是一门科学,不仅仅是一两位教师就能圆满完成的任务。当我们胸中有爱心,心中有学生时,相信德育的实效会在我们的努力中不断提高。
  【关键词】 德育实效;德育事项;德育过程;政治;自治;内化;校园文化
  
  1 注重德育事项的针对性和过程的循序渐进
  德育事项是德育的载体,它只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人,包括名人专家,英模,劳模,秀教师,秀学生等;一类是物,包括座右铭,好的德育文章,感人事迹等。当确定了德育目标后,德育事项就必须细致认真地进行选择,要有针对性,能让学生看地到、感觉地到。
  在一次班会上,我首先让学生讲述了他们过去的学习成就,然后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而学习?结合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一些经历,再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渗透了情感教育)
  对德育过程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实效的收获,德育过程一般分:
  (1)准备阶段,包括动机的确定、德育模式的选择、材料的处理等。
  (2)实施阶段,这是一个综合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并且紧密相连的过程。
  有这样一个思维顺序供大家参考:
  专家思维→组织或教师的思维→被教育学生思维
  这种阶梯式的思维顺序,能使德育过程变得有条不紊,学生容易接受。陶行知先生在“认知、顺从、内化”中特别强调内化,只有内化了才能自治,才能做到道德和品德的有机统一。
  设若一位老师一天两次苦口婆心地讲“做人要争气”,这样刺激条件显然不够成熟,过程不够具体细致,德育实效可想而知。本人曾这样设计:以詹天佑为例,教师详细介绍他的感人事迹,再结合实际,以班中的几位同学为榜样,表扬肯定他们的志气,使其他同学切身找到“能触到的距离”。
  
  2 多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环境,尤其校园文化是现代教育机构的一大组成部分,现代的学生,要配以现代的文化氛围,校刊、校训、校志、校碑、展览厅、阅览室等都不能缺少.
  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1) 能使德育事项补充地更为广泛具体,多渠道的给学生以教育,会使效果更加牢固。
  (2) 校刊、阅览室等能使学生更多地通过自身的体会、实践而收到德育实效,这比由别人来教育显得更为直接、深刻。
  (3) 校园文化不同于其他德育事项,它是每时每刻存在我们身边,正所谓“润物细无声”。
  (4) 校园文化能使德育交叉进行,不单调独立,会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情趣。
  一个优秀的学校总是会有丰富的校园文化、甚至包括多种多样的交流活动,本人曾就华东师大和温师院的两校退学情况作过比较,发现前者因犯校规而退学的人数明显少于后者,什么原因?不可否认,前者的建校背景、历史文化、以及校园设施、学习氛围等都较优于后者。
  在一个文明礼貌蔚然成风的环境中,学生往往会注意自己言行的文雅;在一个肮脏杂乱、污渍边地的环境中,乱弃杂物、随地吐痰的行为习惯就很难杜绝。教室里桌椅不整、墙壁装饰土里土气也会引起学生思想懈怠、纪律松驰这与学校的特点以及校园文化有很大联系,简单地说,校园文化能为我们提供必要的德育途径和材料。
  
  3 注重德育实效的评析
  评析工作主要步骤是收集数据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归纳分析。评析工作可从动机、学生、效果几个方面入手,并对结果进行多方面比较,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之间,级段之间,学校之间等等,也可反馈给各教育者,当然这些工作需要专业教师去完成较好。
  具体地说,德育实效评析有三方面的作用:
  (1)导向作用。即对整个德育过程进行反馈,作出比较客观的判断。
  (2)调控作用。
  (3)激励作用。及时发现“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推广。
  评析方法很多,有口头的,有书面的,有即时的,有阶段的,但都必须要有实际性和应用性。
  
  4 注重德育方式的多样性、方法的灵活性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标所采用的具体手段和工作方式。毛泽东曾经说过:任务好比过河,不解决桥和船这个必备的工具是不行的。
  本学期初,我把培养集体荣誉感作为学生德育的突破口,以军训为契机,紧抓整体的统一和协调,挖掘更多的各具特色的学生来展示他们的风采,经过谈心,拉歌比赛,寝室卫生突击检查,评最有意志学员,投稿参评、文艺汇萃,言行规范化每天五分钟,三个“一”――立正一分钟,歌唱一分钟、思考一分钟等等措施。学生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在军训总结大会上,我们终于领取了光荣的奖牌――整个有意识的德育过程充分有了回报,我还发现这种经过潜移默化了的集体荣誉感在后来的工作学习中常常起决定性的作用,班级连续三周获得文明班级称号,这说明学生的品德需要从内心深处走出来,走向社会,德育决不能是表面上的敷衍了事,应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有机统一。
  如果方式不对,常常会给德育引来负面影响,曾有一位学生因为承受不了母亲的再三拷问,而服毒自杀,令人扼腕痛惜,虽然该生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但其母亲的教育方法却不敢苟同。
  上述几点,是我结合多年实践所得到的一些拙见,而德育工作本身是一门科学,不仅仅是一两位教师就能圆满完成的任务。当我们胸中有爱心,心中有学生时,相信德育的实效会在我们的努力中不断提高。
  收稿日期:2008-03-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3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