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好压力,坏压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致 桦

  30年前,地球上每10人中只有4人生活在城市里,但预计到2030年,城市将容纳70%的人口。在城市化的滚滚浪潮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相闻的田园生活早已远去。但如今,人们在享受城市生活诸多便利的同时,种种健康问题也接踵而至,有些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有鉴于此,世卫组织将今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城市化与健康”。在这些健康问题中,无处不在但又难以捉摸的压力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
  
  压力自何而来?
  
  在英文中,压力(stress)一词还有另一个解释――应激,即机体对有形或无形的刺激因子作出的自然反应。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内分泌学家汉斯塞利首先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了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这一现象,并随后开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
  在他看来,人体在面临刺激因子时,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警戒反应期(alarm reaction),当一个人察觉到刺激因子如危险状况即将来临时,便步入了这一阶段。心跳和呼吸的频率渐次加快,血压开始升高,血糖水平也会提高。与此同时,在大脑的调节下,机体开始分泌肾上腺素,而后是皮质醇。在这两种激素的作用下,人会更加灵敏警觉,精力也更加旺盛。如果危险状况持续,就会进入抵抗阶段(resistance)。在这一阶段,机体试图通过内部的调节来对抗刺激因子。此时心跳与呼吸的频率恢复到正常状态,不过血糖仍维持较高水平,以便为肌体提供足够的能量。然而这种状态并不能持久,也就是说,刺激因子持续存在的话,耗竭阶段(exhaustion)便会来临。这时候存储的能量大部分将被耗尽,这不但使人感到极度疲劳,而且无法再承受新的刺激。
  
  压出来的疾病
  
  毫无疑问,不论压力是突如其来还是长期存在,人体的身心健康都有可能受其影响。面对压力,人体的循环系统会首先作出反应,因而心血管系统也是压力首先打击的部位。比如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每当伊拉克导弹袭击以色列城市时,当地因为心脏病或中风而去世的病例就会飙升。
  人体内另一个易受压力波及的靶点是免疫系统。上文提到,压力来临时,机体皮质醇的水平会持续高企。研究者发现,长期如此的话,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抑制。20世纪80年代,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在大学考试周期间,受试学生体内一种对抗疾病的干扰素含量会下降,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患上感冒。在一些免疫相关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也可以看到压力从中作祟的身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者调查了100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结果发现声称自己承担很大压力的患者体内,一种名为催乳素的激素含量相当高,而此前的研究表明这种激素具有导致关节肿胀的作用。
  众所周知,免疫系统在帮助人体抗病防病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系统如果被弱化,就如同固若金汤的城池有了可乘的裂隙一般。1985年,心理学家格拉斯与其丈夫、病毒学家格拉斯尔在小鼠身上进行的试验就发现,压力的存在会损害细胞DNA的损伤修复能力。这意味着,一旦癌基因突变激活或抑癌基因突变失活而未得到及时有效修复,细胞便有可能滑向癌变的深渊。
  
  良性压力
  
  诚然,很多时候压力给人们带来的是心理与生理上的疾患,不过当我们把压力置于辩证法的范畴内考量时,会发现并非所有压力都是“面目狰狞”的。在进化的竞技场上,人类先祖的警觉性、灵敏度随着压力的来临而提高,这帮助人类逐渐成为赛道上的领跑者。如果做好自身的压力管理,我们同样能从良性压力中获益。
  汉斯・塞利本人就是良性压力的推崇者,他甚至将压力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盐”。对于这一点,很多人或许有切身体会。比如考前适当的紧张,会让人的记忆力与反应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是因为某些激素水平的提高会让肌肉充满能量,大脑的某些中枢也会处于待命状态,为临时性的提高记忆力而作好准备。
  但洛克菲勒大学神经内分泌学家布鲁斯・麦克尤恩在肯定上述观点的同时,也指出压力如果长期存在的话,不但对记忆力没有帮助,反而会致人出现压抑、健忘的病症。由此可见,想要趋利避害,利用好压力这把双刃剑,还需要找到其中的那个“度”。
  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压力大小的度量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不过可以根据一些症状来判断自己是否跨过了好压力与坏压力之间的边界,比如感到莫名的孤独、记忆力下降、容易疲倦、情绪变化不定、过度饮食或极度厌食以及非常关心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等,就说明很可能已经背上了坏压力。(摘自2010年5月3日《中国经营报》作者为医学博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85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