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解决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提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一直面临着融资瓶颈问题。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而目前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量的比重还比较低。造成我国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内在本质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本文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对信贷约束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现实分析,从而提出解决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不对称 信贷约束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6)12-029-03
  
  一、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
  
  近年来,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 目前,我国各类中小企业的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已占全国的 60%、57%、40%和 60%左右。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相称的是融资难问题,尤其是间接融资规模还相对较小。有关资料显示, 1998-2002年5年间, 我国乡镇企业贷款、私营企业贷款及个体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一直徘徊在7%左右,如果考虑银行对其他类型中小企业的贷款,这一比重也只有10%左右。德国、日本这些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很大,20世纪90年代末德国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中贷款一般占55%左右, 美国、英国的这一比重分别为40%和60%左右。据对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调查显示,自身积累、银行贷款、非正规借贷、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这五种融资方式分别占企业总数的86%、76.7%、52.9%、3.5%和11.4%,这呈现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自身积累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银行信贷现在还是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首选。但在国有商业银行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形势下,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而要进入资本市场又遇到诸多障碍,致使我国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比例偏低,根据国际金融公司的资料,“2004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中,银行信贷约占外部融资的9.7%,股票份额约占1.3%,债券约占0.3%”。因此,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存在信贷约束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 导致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原因分析
  
  1. 理论分析:造成我国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内在本质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存在信息差别,一方知情程度高,而另一方知情程度低,知情程度高的一方有着利用信息优势去获利的动机,知情程度低的一方的决策受到很大的影响。在金融市场上,借款者一般比贷款者更清楚投资项目成功的概率和偿还贷款条件及动机。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效应会影响到金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及其结果,进一步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均衡状态和效率。
  (1)逆向选择。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 Stiglitz)将“信息不对称”应用到信贷交易中,分析了信贷市场逆向选择的产生。在信贷市场上,由于银企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逆向选择来自于银行事先不完全知道借款企业的信用状况、还贷能力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使利率和贷款准入条件不能达到信息对称情况下的最优水平。那些效益较差的、对银行贷款依赖性较大的企业最急于获得贷款,银行将资金贷给这些企业之后,风险加大,收益降低。银行为了增加收益,往往会提高贷款利率,这样就可能使得一些效益较好、风险较低的借款企业获得贷款的效用低于不要贷款的效用,于是这类企业将不再申请贷款,高风险借款企业就会把低风险借款企业“驱逐”出信贷市场。这就是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2)道德风险。即融资者在不对称信息的掩护下,从事偏离投资者利益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活动,例如,借款者获得了一笔贷款,由于使用的是别人的钱,他们可能改变原来在签订借贷合同时承诺的项目,从事高风险预期收益较高的项目投资;或者将在借贷合约中承诺用于投资的借款挪作消费支出(如许多上市公司用所募集的资金在二级市场上与一些大机构联合坐庄)。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归还贷款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贷款者的预期收益,因此,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者向企业发放贷款的意愿。
  (3)信贷配给。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必将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于是就产生了银行的信贷配给问题。 斯蒂 格 利 茨 和 韦 斯 (Stiglitz & Weiss,1981) 指出:当面临对贷款的超额需求时,银行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不会用提高利率的办法来出清市场,而是在均衡利率水平上对贷款申请者实行配给,在配给中得不到贷款的申请者即使愿意出更高的利率也不会被批准。信贷配给是市场经济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按照银行标明的利率,所有贷款申请人的借款需求只能部分的得到满足,第二类是银行对不同的借款人实行差别待遇,一部分信息较对称的借款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另一部分则被拒绝。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大多出自第二类信贷配给。
  2. 现实分析:在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上,作为资金供给者的银行与资金需求者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状况,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形成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1) 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借款人的信息分为两类:一是有关借款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借款人的人品素质、个人能力、风险偏好等信息),二是有关企业经营方面的信息(包括会计信息、资本运营管理控制等方面的信息)。个人信息是一种人格化的信息,是一种软信息。企业经营信息则是一种可以用数据和书面资料形式反映的非人格化的信息,是一种硬信息。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对外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且经营历史短,信誉积累不足,缺乏品牌及信用历史发挥的间接传递信号的作用,因此在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中,银企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严重。例如,有的中小企业使用两套,对付银行的是一套帐,自己进行会计核算的则是另外一套账。此外,从道德风险看,少数中小企业缺乏长期经营理念,守法、经营意识和信用意识淡漠,有的从借款时就没有想到归还,有的在经营出现问题时就以各种形式逃废银行债务。部分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后随意改变贷款用途,增加银行放贷的风险。
  (2) 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一是目前我国金融体系还存在结构性缺陷。目前我国以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己任的中小金融机构在数量上还比较少,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二十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增加了四倍,而包括城乡信用社在内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只增加了一倍,这种“僧多粥少” 的现象也是造成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之一。二是银行方面对中小企业的信息积累比较薄弱。由于获取中小企业的信息成本要远高于大企业,无论是客户经理还是基层银行,都不愿冒更大的逆向选择风险,承担更多的交易费用,去开拓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三是银行尚未建立起一套针对中小企业风险特点的风险控制策略。目前大部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评级体系、信贷评审流程、贷后监控策略还停留在和大企业基本相同的状况,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使其与大企业相比,风险评级低、抵押担保差、贷后监控难,信用风险远远高于大企业。
  (3) 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完善。一方面我国目前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发达,中小企业贷款的抵押担保难以有效落实,使银行失去债权的资产保障。抵押担保方式是银行较为理想的防范风险措施,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时间短,可抵押资产少,固定资产设备简单、低值,难以满足银行的需要,而中小企业也难以找到符合银行条件的有效担保人,专业性信用担保机构不发达,加之抵押拍卖市场不发达,使得抵押担保方式适用性降低,从而增加了企业失信的成本。另一方面,征信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使得银行失去债权的法律和社会机制保障。由于我国尚未对于中小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失信行为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惩罚制度。加之司法部门打击失信行为的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失信成本过低,不能激发企业的诚信责任,使得失信行为不易被曝光,从而不能对企业主和企业经营的前途形成巨大威胁,客观上纵容了企业的不守信行为。

  
  三、 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解决途径
  
   1. 中小企业自身
  (1)中小企业要努力树立起诚信形象。一是培育良好的信用意识。中小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并取得金融机构的支持, 必须遵循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 依法开展生产经营及融资活动, 自觉接受金融、工商、税务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二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中小企业要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经营管理模式, 吸收专业性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三是要加强财务管理, 建立财务预决算制度。配备精通财务的专业人员,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定期向社会各有关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 保证按期如数偿还银行贷款, 逐步在社会上树立起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
  (2)中小企业应努力和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中小企业应加强资金使用、周转和财务核算等方面的管理,还应经常主动地向银行汇报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和银行具体商谈贷款事宜时,要善于突出企业项目的内在特性满足银行贷款政策。中小企业还可以申请银行派员进入企业董事会,参与其经营决策。这样做有如下优点:第一,银行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情况,预测企业发展前景,从而客观准确地判断其信用水平。第二,当市场状况、宏观经济发生变化时,银行作为大股东和债权人,可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减少呆账、坏账。第三,银行再次放贷时,可减少大量的调查、审核手续,提高了效率。
  (3)建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比一般分散的中小企业具有众多优势,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产业集群具有产业关联、空间集聚的特征,众多企业同处于同一个行业或相关产业,且相对稳定,银行可通过商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获得更多更完备的信息,而地缘上的接近性也使信息在集群内部流动加快,有助于银行建立足够的信息积累,减少因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发生而做出的事前逆向选择和信贷配给。另一方面,群内企业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产业集群区域的依赖程度高,迁徙机会成本大,有明确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又出于维护名誉考虑,贷后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大大降低。同时,作为产业集群区域内为生产提供辅助性服务的机构之一,与企业共处于同一集群内的银行分支机构相对更了解企业对资金需求的迫切程度和产品的市场前景,对群内中小企业信贷的可能性也会因此而增加。
  
   2. 金融机构方面
  (1)建立和完善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商业银行仍然是中小企业最基本的资金供给渠道,我们要重视发挥商业银行以及中小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创造中小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中小金融机构协调发展的市场环境。通过大中型商业银行、民间金融市场以及中小金融机构的二元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建立正常的融资渠道和主要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银行服务分工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投入力度。国外经验表明,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一批与其制度、规模相对等的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最能充分利用当地(乃至社区内)的信息存量,最容易以较低成本了解到当地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最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成本高这一金融发展的障碍,从而可以省去大量调研费用,使金融业务的成本较低,服务价格自然也就可以相应较低,使供求双方都能发展。即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具有信息优势和交易成本低的优势,因此能形成企业和银行发展的良性循环,达到双赢的效果。
  (2)逐步发展关系型贷款。关系型贷款是指银行的贷款决策主要基于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贷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而作出。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其本质是金融交易中的市场失效。具有准市场交易特征的关系型借贷,实际上是银行和企业为克服这种市场失效而共同构建的一种制度安排,因为由长期关系所产生的各种软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财务数据等硬信息,部分弥补中小企业因无力提供合格财务信息和抵押品所产生的信贷缺口,并有助于改善其不利的信贷条件。因此,关系型贷款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相当盛行。虽然关系型贷款作为一种贷款技术,其存在和运作依赖于一定的经济金融基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还不完全具备使用关系型贷款的条件,但是商业银行可以从这类贷款技术中得到一些启发:一是银行应当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目前各银行竞相争取大型企业为基本客户,对中小企业无暇顾及,对中小企业的信息收集不够重视,中小企业也无从了解银行信贷政策的偏好。二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应着眼于长期利益。目前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定价较低而无法弥补其风险,这固然会降低商业银行对其贷款的积极性。然而,如果商业银行选择一部分有成长潜力的企业贷款,和其建立良好的资金和业务合作关系,则可以为未来利率市场化后获取较高贷款收益打下基础。三是要加强银行内部的信息系统建设。银行应重视信息的收集工作,不应局限于公众信息,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有门槛”的信息,尤其是应当注重收集企业法人代表的个人信用行为的信息,建立起各自的企业信息数据库。
  (3)打造对中小企业切实有效的信贷管理策略。一是要选准信贷切入点。应突出地方特色,集中资金支持部分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 帮助其向 “小而精、小而新、小而优”的方向发展, 防止贷款过度集中。二是要进行业务创新。根据中小企业特点,拓宽现有金融产品的运用空间, 开发配套适用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要拓宽存货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业务、打包贷款、福费廷、出口退税托管贷款等业务的运用空间, 积极探索以专利和商标等无形资产为标的的质押贷款, 帮助中小企业更加灵活、 便利地运用现代融资工具。三是建立与中小企业特点相适应的授信评审体系, 适当下放贷款权限,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四是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是信贷风险监管的关键环节,是信贷风险防范的最后一道关口,必须认真把好、把严。要定期上门了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状况,认真分析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判断信贷资产风险状况。同时要多方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如通过实地考察、现场座谈、与第三方沟通信息等多种方式,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的重大变动。五是完善机制,提高客户经理综合素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特点, 决定了贷款银行必须具备高超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极强的责任心。除引进和培育掌握行业专业知识、具备财务基础知识的客户经理外, 还应建立完善的客户经理选拔、培训、考核和奖惩机制,切实加强对客户经理履职情况的管理和考核。
  
   3. 金融生态环境方面
  (1)建立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针对间接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和抵押担保问题,各国都是采用信用担保体系来解决,因此我国应建立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资金短缺一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升级的制约瓶颈。而且,国家财政不可能对中小企业提供大量的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因此,中国应建立以贷款担保体系为主、财政支援为辅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首先是制定适合我国特色的贷款担保政策,其次是设计担保的具体操作要求,例如担保的额度、期限以及贷款逾期不能偿还时的处理方法等。完善担保体系,提高担保力度,规范担保政策。根据我国的情况,一方面落实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财政资金渠道,设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的特殊服务机构;另一方面以企业交纳风险基金为基础,设立贷款担保基金,建立金融机构贷款、政府分级参与担保、企业承担偿还义务的制度。此外,还要尽快建立区、县一级信贷担保机构。由于区、县是小企业的主要聚集地,建立区、县一级的信贷担保机构,对于整个信贷担保体系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2)尽快建立中国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以法护贷,对商业银行而言极为重要。自从《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等一系列针对金融业改革的法律法规出台后,对规范商业银行的有序经营有了法律依据。可对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经济纠纷,如何保护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法律条文不明确、不全面、不细致,急需增加和改进“比如,如何鉴定企业的逃债行为,对此行为如何定性和量刑;如何鉴定企业对银行资金构成诈骗犯罪,以及定性和量刑;如何使那些将企业搞垮,逃避银行贷款后又另注册新企业继续经营的法人代表不再获得法人经营权等等”。总之,要想保证商业银行资金不受不法分子的非法侵占,除银行自身的努力之外,国家司法部门必须为商业银行提供具体、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为保障商业银行资金安全的依据。
  (3)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方式,大力宣传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树立诚实守信是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信念;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的手段惩戒失信行为, 让失信者在生活和经营中付出与其失信行为相应的经济和名誉代价, 直至被市场淘汰。另外, 要大力宣传报导和表彰守信行为,使守信者得到各种方便和利益,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使其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二是完善社会信用征信体系。各省市可以在现有的中央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基础上, 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中心, 联合其他职能部门, 收集汇总税务、海关、金融、社保、司法等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 记录企业纳税情况、信贷记录、合同履约率、遵守法律等情况, 打造统一、高效、覆盖全面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供社会查询, 增加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也使每个企业和个人更加珍惜自己的信誉, 重视追求长远而非“一次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李扬,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上海财经出版社,2001
  2. 杨天宇,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配给行为研究,经济科学,2002 .4
  3. 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经济研究.2002 .9
  4. 余利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解决思路,前言,2005 .12
  5. 刘百宁,王海旗,王兆琪,中小企业融资实务和技巧,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6. 李建华, 仲玲,中小企业直接与间接融资问题探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 .1
  作者简介:
  苏凌云 交通银行授信部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在职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08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