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安 娜
摘 要:本文是在金融日益全球化和自由化,金融创新工具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试图从微观银行学的角度,探索符合国内银行客观现状的具有可行的实践应用价值的全面风险控制理论,并希望引发更多的关于微观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用性理论与方法研究。
关键词::信贷、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1-0038-03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主营业务,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金融业务的发展日新月异,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一、微观银行学最新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微观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与模型,纷纷创建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多种风险于一体的各种新模型,积极研究探索控制银行全部风险(整体风险)的理论与方法,开创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新领域和新课题。目前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下列两类。
一是基于组织结构体系全面风险标准化度量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ERM)的概念是以最近几年由美国几家最大的银行和证券公司为先导创立起来的,是在总结以前所有的创新风险管理模型及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金融市场出现的风险事件和问题而重新反思提出的改进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对整个机构内部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业务环节的各个种类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ERM系统要求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各种风险所涉及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如利率、汇率、股票、期权等,以及承担相应风险责任的各个业务单位,从业务员到机构整体,从基层机构(包括国外分支机构)到总公司(总行),进行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是基于风险决策因素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TRM)是从风险决策因素角度提出的一种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从系统决策的角度,引入风险管理策略的三因素系统概念,即影响风险决策的因素,除了现有VRM方法的概率因素外,还应考虑其他两个因素:价格和偏好。风险管理的目标或决策是谋求三要素的最优均衡。价格用来确定因预防各种风险所必须支付的成本,概率用来估计各种风险(包括衍生交易本身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偏好则用来确定经济主体承受风险的意愿和信心度。
二、国内银行微观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思考
就国内银行业的客观现状来看,上述前沿性的研究成果未免过于超前,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微观层面上来讲,缺乏直接的实用价值。对此以下有三点分析:
(一)分级授权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难以改变
从微观信贷管理的实践来看,信贷决策体系仍然是层层授权的分级管理体制,信贷决策是由授权审批人最终决策的,就单笔贷款的决策而言,风险控制主要依靠审批人个人的信息量、经验判断和风险偏好以及文化理念(效用追求)进行主观决策。到目前为止,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的主流做法无非是审贷分离的组织体系、信贷员第一责任制(贷款终身责任制、风险押金制)的责任考核制度、风险资产专设职能部门(资产保全部、特殊资产管理部、资产管理公司)的事后挽救机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越来越复杂的组织体系、职责不明和奖惩不公的业绩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风险控制严重滞后的成本非弹性补救机制。
(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贷决策无法实现完全定量化
尽管关于判断贷款风险的定量分析工具俯拾即是,但对于贷款资产的定价仍然无法实现完全借助定量分析模型进行决策。理由很简单,贷款资产是缺乏市场交易价格参考的,对借款人的信息了解是不完全的,对借款人的资信评价是无法抛弃定性因素的,因而无法以模型代替个人的主观判断。
低流动性资产对应的是浅层并缺乏流动性的市场,虽然存在二级市场,但非常有限,交易多数是谈判性的而非公开上市的,定价常常以模型为主,辅之以市场定价,并由流动性和其他要素调整;对国内银行而言,信贷资产是典型的低流动性资产,加之借款人信息的严重不对称,缺乏西方银行信用风险模型的理论假设前提和历史市场数据,只能是以主观判断为主,并尽可能借助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决策,上述模型方法难以直接应用。
(三)信贷风险控制的流程不因风险控制方法的改进而改变
任何信贷业务的管理流程都是调查、审查、审批、发放、回收(跟踪监控至到期收回、逾期催收化解、呆账核销)的一致的过程,不同业务的操作不在于流程环节的区别而在于各环节技术含量和操作要求的差别,从信贷风险控制过程来说,就是风险的识别、度量、决策、监控和处理的时间序列过程。操作流程的各个环节,是风险控制的各个节点,TRC 体系强调对每个风险节点的严格控制,风险发现得越早,风险处理越主动,风险损失或控制成本就越低。 在商业银行的基层机构中,首先缺乏对业务操作过程的合理的组织结构体系,缺乏明确的职能定位和合理的资源配置结构,因而造成岗位职责不明,收入分配不公、节点控制不力的普遍现象;其次是缺风险管理的系统性,缺乏统一的风险分析标准、一致的信贷理念和连续的信贷政策,将前后台分隔成孤立的环节,忽视人的主观判断在整个风险过程中的思维关联性,造成前后台的严重矛盾对立和情绪对抗,影响业务的平稳协调发展。
三、微观信贷管理的全面风险控制理论构想
针对目前国内银行业处于分业经营的状态,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的宏观金融环境和信贷资产属于银行核心风险资产的现状,基于国内银行微观信贷管理的现实背景,借鉴当代西方微观银行学的理论思想,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微观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新思路――全面风险控制方法。
(一)全面风险控制的涵义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是人们早已形成的共识,信贷业务是目前银行的主营业务也是不争的事实,信贷资产是银行作为企业所经营的主要产品, TRC的概念就是借用企业管理中的全面质量管理(TQC)的概念而提出的,是站在一家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的角度提出的一种改进或重新构建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文化理念。
(二)信贷管理的TRC体系的内容
首先是业务范围的全面性,是对全行所有信贷资产(或信贷品种)的全面风险管理,包括表内和表外信贷业务资产、本币和外币信贷资产、对公和对私信贷资产,即所有信贷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必须纳入统一的管理; 其次是人员的广泛性,是指全员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全体员工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一致的信贷文化理念、自觉的风险意识和主动的维护信贷资产质量的责任性和使命感;第三是过程的完整性,是指贯穿整个信贷业务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识别、度量、决策、防范与监控、化解与索偿(乃至不良贷款核销)的全过程。国外最新的风险管理理论TRM 理论的核心内涵是风险决策的三要素理论,即价格、概率和偏好,本文提出的TRC体系可以概括为三维度体系,即产品、人员和过程,该体系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是整体人员特别是全体信贷业务相关人员的素质。
四、TRC系统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框架
(一)设计职能清晰、易于监控和考核的组织结构体系
全面风险控制的组织结构必须强调过程导向和环境依赖,强调组织结构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的敏感性和反应能力,努力提高组织的柔性(资源柔性、制度柔性、文化柔性、反应柔性等),促使组织中的每个人主动思考。应避免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和职能边界的模糊性,结构越复杂,对问题的处理越糟,高度复杂性的规则也许不如简单的应变措施有效。
(二)制定全行一致的信贷政策
信贷政策是信贷文化的一部分,包含了高层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和经营理念,也包含了各级信贷决策人员的行为准则和纪律约束。信贷风险控制必须始于风险假定的最近点,从最基层单位、从每个信贷调查人员开始,要使每个员工都对风险政策、管理体系有一致的、统一的理解,以确保数据、测量、控制的持续一致。高层制定的政策必须能逐级传达到最基层,必须通过各级主管人员自身的理解和领悟耐心传导至全体人员,通过长期的代代相传而沉淀为文化。
(三)建立内部信贷风险分析模型和标准
风险本身是一种概率,信贷风险主要是借款人(其他业务的申请人)因各种因素导致到期不能完全履约的可能性,即违约概率。风险决策必须首先识别和度量风险,关于风险识别和度量的研究已有大量可借鉴的成果,银行必须结合各自的环境制定或引进内部风险分析评价的工具和标准,如J.P.Margon的Credit Malries模型,信孚银行的RAROC模型等,所有模型的核心都是概率分析,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客观概率估计和基于决策者个人经验的主观概率判断。因而风险分析工具不能完全依赖数量模型,“人员的质量比风险模型的质量更重要”。
(四)建立实时的风险监测系统
风险是在信贷业务发生以后才发生的,而且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预见的,况且出乎预料的意外风险是最难控制的风险。造成信贷风险的外部因素可能是政策、战争、自然灾害、市场、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者的故意行为等等,必须在贷后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对内部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也必须实行严密的动态监控。
(责任编辑 刘 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23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