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辅导员工作是心理工作的主阵地。辅导员工作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深思。本文从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辅导员工作现状与瓶颈,辅导员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策略及应该避免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 心理 现状 突破口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2-00-02
前言
在全省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教师心理健康培训中,与全省众多高校的辅导员老师进行充分的交流,了解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辅导员老师感到在所有工作中最难处理的问题,也是影响辅导员工作成效,让辅导员经常感到疲累的问题。怎样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1]。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不同专业不同分数段近千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通过对答卷的筛选分析整理,发现高职学生主要存在如下方面的心理问题。多数同学看不到自己的发展能动性,没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意识淡漠,缺乏责任担当,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部分同学有严重的娱乐思想,具有网游成瘾倾向或手机依赖倾向,自卑、叛逆、厌学、习惯性说谎、脾气暴躁,沉迷虚幻、打架、自闭、自私、冷漠、懒惰、拖延等症状,少数同学存在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个别同学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如何唤醒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筛查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实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高职院校老师特别是辅导员老师面前的大难题。这对辅导员老师的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现时期的辅导员工作总体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二、高职辅导员工作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多是兼职老师,或者是刚入职的年轻老师。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并不明确,职业归属感不强。其工作多而杂,无边界,无时限,常常疲于奔命,成为事情的被动执行者,无暇静心去研究学生管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多局限于表面,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激起学生的共鸣。
三、开展学生心理工作的出发点、突破口
1.改善学生的认知体系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的生活态度和外部活动。行为受思想水平限制,思想限制于认知水平。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改变学生的认知体系,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职学生已是法律意义上負有完全民事责任的公民,为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自己是承担责任的主体,而非父母等。改变学生认识体系,让学生认识自己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以及在每个关系中的不同地位。认识这个世界是多维世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2]。让学生认识到一定的生活压力和紧迫感,避免成为温水中的青蛙。
2.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
人的主要属性是社会属性,隶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群体的和谐共处是基于群体成员都遵守社会规则为基础的。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规则要有敬畏感,树立规则意识,明白国有国法,校有校纪,家有家规,遵纪守法,合乎规范既是社会需要,也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
3.唤醒学生自主意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认识模糊,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心理动力不足,缺乏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性。通过某种方式引领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听从自己灵感的召唤,深刻领悟内心深处的需求,激起学生共鸣,发现自己的可塑性,树立强大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和自我发展动力,变鞭策为需要,变被动为主动。
4.培养荣誉感和自尊意识
荣誉感是指个体做出的杰出贡献得到了集体或团体或社会、国家的认可而给予个体在某集体中的特有殊荣,其获此殊荣的个体所在其集体的给予殊荣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积极向上、富有正面意义的心理感受,时常伴随着”自豪、优秀”等一系列的积极情绪体验。这种体验会提升个体的自尊意识,自尊意识的提升加深荣誉感的需求,刺激内心的自我蜕变或积极进取[3]。
5.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所做出的解释和评价。合理的归因,可以让人全然接纳问题,冷静思考,做出正确应对。不合理归因可能会导致学生忽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甚至会滋生对环境或他人的怨恨,造成自身身心失衡,出现健康问题。归因为自身问题或主观问题,利于问题的解决。但也要防止出现自责。
6.学会解除压力
压力是身体面对某些让人恐惧或难以承受时做出的很自然,甚至是很恰当的反应。当一个人的头脑认为自己正处于某种危险或危机时,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就会有压力出现。长久的压力得不到释放,会让人感觉思想紧绷,内耗能量,会造成人身心方面出现问题,时刻感觉紧张,脾气暴躁,疲劳虚弱,甚至抑郁,无望,轻生。欲解决身心问题,就要治疗压力,治疗压力,先从内心记忆着手,内心的记忆和错误的观念是压力产生的根源,而不是事件本身。
四、辅导员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加强学习,提升个人魅力
每个人都有固化的心里模式和思维方式,一般很难被别人说服而发生行为的改变。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面对具有诸多问题的学生(不符合大众化标准),要想渗透心理教育,做好思想工作,首先必须参加国培、省培关于辅导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多加学习,善加思考,深刻领悟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测量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术语,明白问题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合理性,学会与青年学生的沟通技巧,掌握沟通艺术,全然接纳学生现状,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敞开心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辅导员老师的人格魅力,充分发挥领袖人物的影响权威。 2.做好学生心理状况摸底,分类制定可行方案
辅导员老师最好能掌握心理健康测量量表的使用(由心理咨询老师代为也可),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筛查,对筛查结果认真分析总结,详细了解总体水平和个别情况,建立分类心理档案。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可行方案。普遍存在的问题,可充分利用制度、环境、文化的约束与育人功能。根据需要设计活动,采取专题讲座、团体活动、团体咨询等方式,利用活动的反思功能,触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悸动。针对个案,主动介入、主动干预,一对一单独谈话,网络新媒体即时谈话等方式,引领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状态,探索自己发展的可能性,唤醒责任意识(对自己、对家庭、对群体、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自主意识。
3.打造优秀的班级文化,充分利用环境育人作用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中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说明环境就是大染缸,会将各色人等同化其中。若学生处在修德明志,积极进取的班级氛围里,会不自觉地受到身边人的言行教化,自觉向环境约束看齐,不断提升自己。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充分说明了环境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作为辅导员老师要充分发挥环境和文化的育人作用,利用心理学的从众心理理论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具体操作上,辅导员可召集班内比较活跃的同学共同商议班级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建设思路、建设流程,召开班会动员同学们共同参与优秀班级文化建设,让优秀的班级文化影响每一个同学,唤醒每一个同学,充分体现同学们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4]。
4.组建优秀提升小组,以先进促后进
在班里选拔成员组成赛事小组、综合素养提升小组等,采取强化培训或定期开展活动等,提升学生业务能力,放大学生格局,提高学生品味与修养,锻炼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演讲能力。让一部分同学先“靓”起来,就如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先富起来”一样,让变化触动心灵,让差距引领需求,激发其他学生积极进取的欲望。
5.打造心理角,心理阳光与学生同在
把教室一角布置成心理角,由面壁墙(通过“我怎么了?”“为何呢?”“有更好结果吗?”“我要如何做?”“我谢谢谁?”“因为啥?”等几个问题引发同学深思),减压抗体,心理书籍等组成。撕掉心理问题的遮羞布,让心理问题像“感冒”“发烧”一样正常呈现,让同学对待心理问题光明正大,把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五、辅导员老师在渗透心理教育过程中避开的心理误区
1.避免首因效应,先入为主
人具有两面性,有时会表里不一,不能因为自己的第一印象,就否定学生的可發展性。
2.避免戴有色眼镜
看待学生要公平、客观,就事论事,不带任何成见。
3.避免道德审判
道德审判,犹如长剑,刺人以无形,伤及其内心;道德审判犹如巨石,压人以无形,却无从去掀翻。“一个儿科医生轻松被杀戮”应引起高度重视。
4避免贴标签
贴标签会以偏概全,忽略学生的可发展性,显示对学生个体的不尊重,可能在言语上对其伤害,对心灵造成侮辱,让学生陷入万劫不复的深坑。
结语
总之,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面对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要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认真学习,勤加修炼,接纳学生现状,用智、用心、用情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难关,让学生成为心态平和,身心健康,积极进取的社会有用之才[5]。
参考文献
[1]薛艳.高校辅导员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2]张娜.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华文化论坛,2009.
[3]祁佳毅.试论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中国市场,2015.
[4]屈婉聪.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员工作的有机结合[J].才智,2019(01):51.
[5]贾志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的创新模式[J].现代职业教育,2018(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95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