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都阅武与藩王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所著《献园睿制集》,关于中都的记录近30处,包括接见当地耆老、练习各种上奏公文,与兄弟间的互动,接见并筛选各类觐见人员,与下属在中都建立的感情,离开后的怀念等,这显示“中都阅武”与明朝培养第一代藩王关系密切。《献园睿制集》记载了关于蜀藩王在中都的种种历练,以及对中都的各种评价,再加上其他文献资料,从而勾勒出明朝所设“中都阅武”制度与朱元璋对藩王的培养意图和具体措施,以及藩王在就藩之前的独立性锻炼,皇子之间在中都的互动关系。总体上可以看出藩王们在中都期间接受的培养涉及面比较全面,第一批和第二批之间相比又有所异同,但都体现了朱元璋想通过皇子实现“大一统”的理念。这种培养对后世有许多现实的影响。
  关键词:中都阅武;藩王培养;朱椿;献园睿制集;大一统
  朱元璋将凤阳作为中都,曾经有过宏大的规划;虽然在洪武八年(1375年)停止了大型的建设工程,没有使最初规划的中都彻底完成,但这里仍是藩王之国前接受训练的重要地方之一。洪武九年(1376年)二月,“上以秦王棱、晋王棡、及今上(燕王棣)将之国,命先往凤阳观祖宗肇基之地,俾知王业所由兴。且命皇太子率之祭开国功臣,然后行。”“辛丑秦王樉、晋王棡、今上至凤阳。”被寄予厚望的皇子们先后到凤阳阅武练兵,朝廷有事又随时召回,如洪武九年九月,“召秦王樉、晋王榈、今上还自凤阳”;冬,“诏秦王樉、晋王棡、今上、吴王橚、楚王桢、齐王榑,往练兵凤阳”。这几位皇子中,特别是前三位,都是带兵镇守边镇的重要藩王。但明代黄瑜写“中都阅武”时却单独选择蜀献王朱椿(1371—1423)来描述其过程。
  朱椿是朱元璋(1328—1398)的第十一个儿子,在诸皇子中以贤能好学著称,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先在宫廷里接受基础教育。朱椿15岁出阁后,没有如几位同龄的皇子直接之国,而是由于蜀王府工程没有完成,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十月被命中都阅武,即史籍载的“尝奉命阅兵中都,即辟西堂,延揽名士李叔荆、苏伯衡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返回南京,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到成都正式就藩。朱椿跟几位带兵的兄长不同,朱元璋“尝以‘蜀秀才’呼之”。明蜀怀王刊印成化二年(1466年)版《献园睿制集》,很长时间在国内失传,作为孤本列日本东京内阁文库,书号“汉16870”,共四册,十七卷,480页(原本有4页留白),9万余字。这部文集收录门类丰富,全景式地展示了明朝第一代蜀王苦心经营自己分封之国状态,比较完整地记录了朱椿生平所作。其中关于中都的记录近30处,包括接见当地耆老、练习各种上奏公文,与包括皇太子在内的兄弟间互动,接见并筛选各类觐见人员,与下属在中都建立的感隋,离开后的怀念等。文集记载了关于蜀藩王朱椿在中都的种种历练,以及对中都的各种评价,再加上其他文献资料,可以勾勒出明朝所设“中都阅武”制度与朱元璋对第一代藩王的培养意图和具体措施,以及藩王之间在中都的互动关系。这既解决了“蜀秀才”称谓的来源问题,更上升到洪武帝以皇子们建立大一统帝国所作规划的层面。
  一、藩王中都阅武的基本任务
  朱椿到凤阳之时,“中都阅武”的各项制度已经成型。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培训程序,如果加上皇子们自身也認真历练,就有可能成为朱元璋心目中理想的藩王。其中经过完整历练且以“贤能”著称的代表人物就是蜀献王朱椿。
  关于出阁之前的情况,朱椿自己有零星的记载,如在《翠筠轩》中有“昔我未出阁,昆弟同游遨。当时在帷幄,济济皆英髦。”填中跟同样好学的潭王朱梓感情特别好:“记年少时气味之相与,出处之相亲,文学之相切磨,未尝朝夕离。自兄藩屏衡潭,弟亦侨寓凤阳,此乐不可复得矣。”洪武十八年(1385年)十月,朱元璋对四位年龄相仿且都爱读书的皇子作出了安排,先是“赐湘潭鲁蜀四王十七史等书”,然后分别将湘王朱柏(1371—1399)、潭王朱梓(1369—1390)、鲁王朱檀(1370—1389)派去之国。对于朱椿,朱元璋一方面考虑蜀国地处偏远,此地的藩王需要更多的历练,另一方面是西南军队还在忙于云南的战役,导致蜀王府尚未建成,于同月“壬辰册永昌侯蓝玉女为蜀王椿妃”,“丙午命蜀王椿居凤阳”。对于这样的决定,朱椿作诗明志,以表要成为河间献王、东平王那类贤能藩王的决心。
  中都留别
  龙飞十八载,有命驻淮乡。
  同予四兄弟,陛辞圣父皇。
  丁宁听天语,玉简俱深藏。
  出涕不忍去,恋阙心彷徨。
  储兄驾远送,百官拜道傍。
  行宫列珍膳,兹马涉大江。
  中途外祖祠,大功封滁阳。
  南望天咫尺,膝下那能忘。
  下车谒园陵,祖业怀感伤。
  艰难曾万状,修德惟天相。
  昔闻河间献,亦有东平苍。
  唐宋称宗室,上下相颉颃。
  顾我才谫薄,志存先哲王。
  三年享丰厚,善政殊未扬。
  明发神京去,翻思愧贤良。
  这里面提到临行时,四亲兄弟辞别父皇,储兄、即皇太子朱标(1355—1392)率领百官来送行。另外就是已经明确了要在凤阳驻三年。三年时间,对青年皇子的成长非常关键,下面具体来看。
  首先通过“表”“笺”等奏章经常性汇报。朱椿将到中都的观感、自己的想法,借父皇生日、节庆、赏赐东西的机会,上表表达对皇帝的感恩之情,同时表达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核心是为了“大—统”的宏图大业,决心将自己的本份工作做好。
  朱椿到凤阳的头两天,就上“笺”“表”各一,表达自己的观感,类似于今天的思想汇报。笺曰:“上言伏蒙恩命,以十月二十七日抵中都讫。谨奉表笺,伏以福地炳灵,肇基帝宅,天心符协,茂建中都,匪镇大藩,曷由控制……伏念宠膺全蜀,爵以王封社稷,贻谋本支百世……”谢恩表曰:“上言伏奉圣恩,赐开府中都,谨以十月二十一日陛辞,二十七日抵中都,祭告皇、祖之陵及应祀诸神,二十八日受百官耆老人等谒见讫。谨奉表称谢者,伏以山川王气,天咨帝都,大统肇基,地尊都会,伟兹重镇,宜控雄藩……鞠育恩深,矜怜抚教,子孙千亿,永建磐石之安,敢不奉扬皇仁,恪遵严训,上以尽忠君之职,下以竭人子之情……”   这两则上书,一方面描绘了中都的气势,仿佛找到了朱家发迹的地脉,生出一种皇室血脉的自豪感;一方面向父皇表明自己很清楚肩负的使命,即在“奉扬皇仁,恪遵严训,上以尽忠君之职,下以竭人子之情”的基础上,还要思考如何面对“王封社稷,贻谋本支百世”的长远规划。这也成为后来各个“表”“笺”的主基调。
  其次是与父皇、太子、王兄等的互动。皇帝和太子不断地赐予其厨师、布匹、米茶、羊等物品显示关爱,朱椿则一再上表称谢,顺便汇报自己的进步,让父皇和太子放心。由于上的表、笺较多,且言辞优美,朱元璋知道后很赞赏,《明太宗实录》载云:“太祖皇帝尝称椿曰:蜀秀才”。与兄长如秦王(朱椿在凤阳期间其尚未担任“宗人令”)的互动,则属于比较私人的关系,反映在私人书信里面。
  从此,朱椿在凤阳文华殿住下来,开始了三年“学文练武”的历练。明朝黄瑜在《双槐岁钞》卷二《中都阅武》中记载了大致隋况:“……王阅武于中都,长史太原王仲礼等随侍……王至中都,首辟西堂,以读书自娱。阅武余暇,日与儒生探赜经史,商榷异同,沉潜玩味,殆忘寝食。时翰林编修李叔荆掌中都国子监事,大被亲宠。明年,揭‘忠孝为藩’四大字以自警。又明年四月,召诗文名僧来复,与之讲论,因谕作四箴以自警,曰《正心》、曰《观道》、曰《崇本》、曰《敬贤》,来复为之箴焉。又明年戊辰春,建宝训堂于殿之西,尊奉祖训录于中,先代帝王大经大典,成列于左,亦令来复记之。会叔荆被命与前编修致仕苏伯衡为会试主考,伯衡告归金华。王召之至中都,入见西堂,馆予国学者逾月,讲道论文,殆无虚日。且又劝学延师,给以廪食,教育扈卫百官子弟之俊秀者,俾各有成立。上闻而益爱之……”这则记录被作为旁观者写就的《贤王养成记》而广为传颂;而朱椿作为当事人,则更为谨小慎微,因为他能切身感受到来自朝廷的期盼与监督。
  皇帝亲自赏赐的主要有一些生活用品,如“御厨玉粒,五味偕来,在笥衣裳,侑以纤织,侈兹骈蕃之赐荐。”“赐所买段匹、果物等件,已于洪武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祗领讫。”“赐米三百硕,盐三百斤,茶三百斤,钞一万锭,已于二月初七日祗受上赐讫……宝楮盈庭,荣分内帑,廪人继粟,紫茗新颁,伟兹日用之常,荐沐天恩之赐。中谢:钦惟御大一统,众建宗亲,顾幼冲未莅乎藩邦,故鞠養特勤乎圣念,调以鼎味,饱以膏粱,欣戴奚胜,抚躬怀愧。紫情深膝下,绻恋彤闱,亿载万年,钦承帝德。”“赐羊百牵,以供庖膳,已于十一月一十九日祗受上赐讫。”
  面对这些赏赐,朱椿表现得既不是受宠若惊地不知所措,也不是如纨绔子弟般听之任之、坦然受之,而是非常合乎礼节的、也是发自内心地去理解,去接受。他的回谢表恭敬地称为“饱以膏粱,华以时服,顾惭荣幸,特简帝心,誓竭丹诚,仰思报称。人子之职不能尽其万一,天地之德绵亿载而弥长”;甚至上升为“御大一统,众建宗亲,顾幼冲未莅乎藩邦,故鞠养特勤乎圣念。”这位方才15岁多的皇子,虽然有王仲礼长史在旁辅佐,但从就藩之后的表现看,也确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除了对皇帝赏赐回谢表外,朱椿还在各种节庆日上表恭祝。如朱元璋的生日,冬至节、正旦日等。圣节表如:“伏以华渚星明,九秋协吉,忻逢圣诞,寿与天齐。中贺:茂建帝国,御大一统,福延宗社,物阜民安,实万世子孙所仰赖也。夙忝藩封,恩深垂裕,方辞膝下,瞻恋深劲。”冬至表如:“钦驻中都,学文练武,式逢令节,依恋弥深,敬仰皇闱,上祝万年之寿。”正旦表如:“伏以天清地宁,岁功肇序,圣人育物,茂对三阳,愿摅臣子之情,敬献履端之颂”这些看来是程序化的赞颂,理论上应该每年都有,因此《献园睿制集》仅录了一则。
  皇帝日理万机,皇太子协助并预先处理,关心朱椿也是理所当然之事。对于年长自己16岁的皇太子,朱椿非常恭敬。而且洪武十九年(1386年)八月,皇太子朱标曾到过凤阳。在所有“笺”里面,朱椿称皇太子朱标为“东朝”“主鬯”,称其住所为“甲观”。
  皇太子的馈赠,很多是私人府中分出来的物品,数量不多,如一些布料、粟、茶、盐及少量的金钱;但朱椿记得很仔细:“衣赐宫罗,被躬且吉,御厨分粟,香茗同颁,专使鼎来,曷胜愧感”;“东朝主鬯,德盛位尊,悖叙彝伦,下抚冲稚,白粲出太仓之粟,宝楮分内帑之金,建茗吴盐,荣颁腆贶”;“伏以嘉命涣颁,恩波下浃,鼎来厚贶,宠自天庖”。
  收到皇太子的礼物,朱椿先要如侍君父一般表达感激之情,其次才是叙兄弟之情,并表示将来要尽宗藩之责:“奉藩伊迩,祗荷恩荣,瞻恋东朝,允怀翼戴”;“某心怀报称,永固藩维,亿万斯年,义安宗社”;“内笃彝伦,义均友悌,念宗盘之永好,推手足之至情。开府中都,瞻怀伊迩,式沾荣赉,感戴弥深”。
  除此之外,每逢皇太子生日,或岁令节气上笺问候,也是常事:“伏以吉旦天开,前星炳耀,千秋献寿,礼盛东朝”;“伏以三正肇新,天心应历,青阳布泽,福集东朝……近驻凤阳,忻逢令节,献履长之贺,聿怀甲观之春”;“伏以四时顺序,肇正岁端,礼盛东朝,泰亨协吉,睠兹臣邻之贺,益深友悌之情”。
  再次是关心国家战事。如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四月的捕鱼儿海之战,是明朝彻底终结元朝的最后决战。朱椿的岳父蓝玉担任大将军,立下奇功;但朱椿在给皇帝的表和给皇太子的笺中,反而将胜利归功于“天生圣人”“开万世之太平”的父皇,以及“平地涌泉”的瑞兆和皇太子“命将专征”的英明。这是其政治意识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如朱椿给皇帝的《贺平胡表》说:“伏以天生圣人,上膺实命,作民父母,君主华夷,故能开万世之太平。大一统而无外,兵锋所至,罔不来庭。乃者遣将北征,授以成算,大道助顺,孚应毕臻,平地涌泉,津流不竭,饮六军而沾足,沛四出以泓渟。遂利前驱,直抵胡塞,举国纳欵,兵不血刃,揆之往古,未见其比。中贺:伏惟聪明神武,茂建弘基,一视同仁,柔远能迩,是宜远人闻风慕义,率众内附,而幕南自此无王庭矣。凡在见闻,曷胜欣跃,权驻中京,恭闻捷奏,仰皇闱而抃舞,共亿兆以欢呼。”
  他给皇太子的笺说:“以圣神启运,诞受多方,庙算延谟,实资赞相,威行漠北,海宇永清。中贺:主鬯东朝,允文允武,辅成大业,远拓胡疆,命将专征,直抵深塞。感水泉之沸涌,足兵食而有余,天地交孚,神明助顺,皇仁所暨,部落全归。斯诚旷古之所未闻,是宜保大一统亿万斯年之永久也。权驻凤阳,欣闻凯奏,心依鹤禁,忭舞惟勤,无任瞻仰,激切屏营之至,谨奉笺称贺以闻。”   最后是中都官场的人情往来。凤阳毕竟是“龙兴之地”,驻扎有一些朝廷的要员;一些勋贵亦在此还乡安养或回乡安葬。这些人都会跟暂住于此的藩王发生往来。朱椿在中都期间,对发生在这里的一些丧事,还是积极参加,显示皇权的关爱,履行自己的职责。如其《祭兵部尚书致仕单安仁》中说:“曰余奉旨,暂驻中京,一觞往奠,鉴此孚诚。”《祭黄驸马》中说:“伟哉中都,职居留守,统镇三军,民安物阜。”
  二、藩王在中都有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
  藩王在中都,毕竟远离京城,在规定的训练内容之外,就是学会独立,有可以自由发挥的许多空间。表、笺这类公文,可能由藩府长史司代笔,很难单纯从字句中判断藩王的真实意图。但蜀王朱椿因为有《献园睿制集》存世,以及他45年任蜀王的贤能事迹和良好声誉,使其文字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朱椿在凤阳三年,学文练武之外的重点是选人用人,从所接见的人群中开始筛选有真才实学的人;其次是管理好自己的下属,使之能安心并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再次是为就藩作些前期准备和铺垫,着眼考虑自己藩国的长治久安;最后还要从容应付一些凤阳地方上的事。藩王离开了京城,权力是很大的,也是孤独的。
  首先是独立判断所接见的人水平高低。朱椿在《付蔡训导长通》里记当时陪伴在他身边的主要人员:“予初出阁,权驻凤阳阅武,余暇日接儒生,讨论经史。是时上饶周启为太常官属,遇正至必奉祝册诣皇陵,以相礼祀事。既竣,乃曳裾从游,多所著作,比予入蜀,无复相闻。厥后吴郡顾禄来为讲官,数称启贤,且有蔡甥长通,今为夔泮诸生,师其才华敏赡,风度飘逸,要之时流亦不多见,得侍同朝,禄之愿也。趣召与语,及观词藻,益叹禄之知人,而侍于吾邦者,皆以长通况于禄也。”
  朱椿在被其视为“尤为缙绅之冠”的李叔荆面前,对上述人,特别是未具名的儒生,评价不高。他在《跋李叔荆诸论》中写道:“予喜接四方贤士大夫,自中都抵成都才一二人,其他名实不爽者未知多见焉。”朱椿能在所接见的人中,辨明很多名实不爽者,这表明他是在很认真地挑选交往的对象,并最终选择了极少数人带到成都。能正确地选择李叔荆,显示朱椿筛选人才的能力是较高的。
  其次是管理好下属。这些人是朝廷委派的,不是朱椿自己选的。因为自从封王之后,朝廷就为其搭建起王府的架构,但朱椿对他们的能力和升迁评价至关重要。如其所言:“乙丑冬,予将权驻于凤阳文华殿,妙简官僚,遂拔居引礼舍人。”这说明朱椿在赴凤阳之时,有一次精简府内官僚的行為,在提拔了引礼舍人刘嗣俨的同时,肯定也裁减了一些人。这说明朱椿拥有在王府生杀予夺的权力,同时还需要下属的忠心与办事认真。在凤阳期间,府内事务由太原人王仲礼领衔长史司负责。朱椿需要有人陪着喝酒的时候,是审理正和典宝这两个职务的人陪得最好,是尽醉不辞,绝不相欺。朱椿在《祭审理正翟克铭》中有:“克铭心兮坦夷,曩驻中都之日,实列职于府司。当兹缙绅之士一时出于山西,惟尔克铭与景曾尤善餔糟而啜醨,数召饮于西堂,皆尽醉而不辞,以无心而事我,迄今念尔之不欺。”之后典宝和景曾要回乡祭扫,朱椿还有诗相送:
  赐和典宝还乡祭扫
  思乡遂志促行装,远别中都望太行。
  千里家乡荣宠锡,九重宫阙重观光。
  骅骝去踏红尘软,鸑鷟来仪白昼长。
  知尔老怀趋事急,不遑盘谷久徜徉。
  当然,要成一名有作为的藩王,朱椿还是需要能办实事的人。朱椿在《赐引礼舍人刘嗣俨出使诗序》中说:“乙丑冬,予将权驻于凤阳文华殿,妙简官僚,遂拔居引礼舍人。未几,长史司选差送祭服乐器先往国中,予时始驻凤阳,凡府中事之大小,未有条目而才难其人,予数忧形于色,及嗣俨还,有识皆贺。”这里面有两件事,一是提拔刘嗣俨不久,派他往蜀中,使府中一些事出现问题,让朱椿很忧虑;待刘嗣俨回来了,就大为好转了。二是安排长史司派人先期入蜀,这个对朱椿后来入蜀执政影响很大,显示朱椿对自己的藩王生涯规划很长远而务实。长史司派人入蜀是在凤阳期间,在朱椿与兄长秦王的书信中有所提及。首先是在父皇和太子的关心之外,秦王也很关心他,如他致秦王的信中有:“忆昨权驻中都,尝荷先兄友于之爱,往还甚厚。”而在朱椿之国之初,秦王曾来信询问生活物资情况,朱椿回信说,“闻命之初,遣人亲诣贵竹,葺庐舍以安其居止,辟土田以积其糇粮,凡百为备,不烦吾兄之过虑也,其详来使自能言之。”这个辟土田以积其糇粮,正好抓住了明初蜀中人员稀少的真空时段,合法地占有了成都平原广阔的良田。从数量上来说,正如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四川巡按孔贞一上奏所言:“蜀昔有沃野之说,然惟成都府属,自灌抵彭十一州县,开堰灌田故名焉。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正是这些资产,才保证了朱椿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在蜀实施“诗书礼乐化一方”的政策。
  正是由于有这些行动,使成都人士不远万里主动到凤阳来与朱椿互动,如昭觉寺僧人就是一例。朱椿在《祭昭党寺住持纯济》中有句:“昔与昙锽,中都来见,济济缁徒,我歆我羡。”而朱椿为就藩作准备,还可以追溯到出阁之前就开始物色蜀中人物,如《赐祠部郎中致仕王起岩》中言:“予未出阁时,闻王祠部蜀人也,未几以老放归田里。”
  总体而言,拥有实权的第一代藩王在中都是独孤的。在凤阳期间,蜀王朱椿大部分时间显得形单影只,没有父皇和兄长,没有朋友和知己,没有子女,只有需要自己指挥的僚属。自己过生日的时候,请李叔荆、苏伯衡这些名士,似乎又有所不当,于是只得千秋素奠:“钦驻中都,日逢初度,仰思祖德,素奠恭陈。”
  结语
  中都阅武是明初一项断断续续执行的制度,对藩王培养作用巨大。秦王、晋王、燕王经历比较完整,但他们一是侧重于练武,二是不爱好文学,记录颇少。但朱椿则不同。其封国地处西南。因当时远征云南的战事拖累,导致蜀王府推迟修建;又或者朱元璋担心蜀府距离京城遥远,故意要多培养一段时间,这才使朱椿有了在中都阅武三年的经历。这也便让我们大致知晓明初培养藩王的一个完整制度:皇子10岁受封;15岁结束皇宫内设的皇子基础教育,出阁,出阁后先婚配,然后中都阅武(其他藩王大都直接之国),锻炼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18岁回京,熟悉朝廷的礼仪制度和权力运转;20岁就藩,独自担当国事。朱椿爱好文学,遂能留下记录他一生经历的《献园睿制集》。种种原因使朱椿获得完整历练,最终造就“贤王”辈出的蜀府。这种培养对皇子的成长帮助巨大。在同时出阁的四兄弟中,其他三位都没有善终。在凤阳期间,皇帝时时关心,藩王则须时时反省,牢记使命,从而学会关心国家大事和身边的小事,逐渐理解皇帝的核心意志是大一统。同时,由于藩王在凤阳暂时脱离了权力中心,学会独立,自己选择交往对象,作些合法的私人打算,谋划就藩的事宜。这对藩王认清自己的身份,充分理解国家意志力,进而促进大一统,意义重大。朱椿也因此在就藩后能自觉执行大一统方略,完成藩王应尽使命。反之,朱元璋让其他皇子15岁就之国,这种放弃长期培养,急于建立藩屏的政策,从实践看是不成功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09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