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运用激励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往往影响其未来成功与否,对小学生来说实行激励教育更有必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人们的教育理念已经发生变化,越来越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认识到激励在教育儿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励教育已成为小学各年级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激励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激励的内容非常广泛,更多的是激励是一门艺术,需要灵活运用激励策略,很多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所以很多教师也许对“激励”的概念并不陌生,而如何有效的使用激励策略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小学教育;激励;策略
一、改变教师激励理念,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
激励教育,就是一种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高效学习的方法。目前很多教师在教育激励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教师培训,对激励教育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有经验的教师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着自己的一套激励学生的方法,但是这些激励方式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激励性原则要求教师及时对孩子的每一进步(哪怕是极微小的)和成功都给予表扬和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因此,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激励的内涵,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丰富理论知识,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对话与理解基础上的交互主体性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增强信心和促进学习。在微观教育体系中,教师和学生是主客体的关系,教师的主体性不在于改造学生,而在于引发学生也发挥主体作用。这只是相对而言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依存、和谐共处,一项激励活动的完成需要主客体之间的积极互动,客体并非只是被动的,同时也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正确把握教育激励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的启迪、激励、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于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行动的主观判断,这个判断对于小学生而言大多来自于教师,教师需要信任学生,只有学生树立信心,对教师的积极主动做出回应,激励才是成功的,不是某一方努力的结果,教学教学就是教与学,是教师的双边主体活动。
二、面向全体学生,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一)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生本教育激励策略
德国哲学家莱布茨尼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师必须明确激励的对象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人,但在班级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兼顾每个学生,传统的应试教育主要是基于知识的获取,教师追求教学进度往往不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接受程度。学校和家长为了升学过于注重成绩和分数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致使激励策略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激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陶行知说:“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水;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特点恰当适度的运用激励方式,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小学生没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爱做作业,很多家长逼着孩子学习,而生本教育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和全面依靠学生的核心理念。教师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快乐学习,“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合理的运用激励策略十分关键。一般一个班级由后进生,中等生和优等生三部分构成,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如何使中等生不断激发潜能,如何激发优等生的危机意识等对教师怎样有效的运用激励策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这就更加需要教师有一双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眼睛,以此来激励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能做出一定成绩。首先教师要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其次,在落实激励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那么教师可以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出发点,抓住学生的闪光之处,鼓励学生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和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
(二)坚持集体教学原则,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教育激励既包括对受教育者个体的激励,也包括对教育集体的激励。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卡连柯在论集体主义教育时明确表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进行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主张在教育集体的同时教育个人,又在教育个人的同时影响集体。小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发展,集体意识已初步形成。此外,小组合作没有落到实处,由于教师对于小组合作把握的还不够完整,对小组合作的作用还知之甚少,没有得到实效,一些小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走个形式,没有真正的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所给的课堂教学激励更多的是针对学生个体的,针对学生小组的教学激励是少之又少。不能忽视集体教育激励的巨大作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集体教育是必要的,把全班分成好几个小组来共同讨论交流,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教师对完成的好的小组给予奖励和认可能大大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由被动转为主动。
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
(一)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把人的需要分成七个层次,认为需要引起动机,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其中物质需要是基础。小学生好动爱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想要各种各样的玩具或学习用品,而他们又没有经济能力,每天的零花钱有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奖励不仅能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物质激励的运用要合理适度,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容易受诱惑,不能让学生过于追求物质激励,并且隨着年级的提高小学生的需求会越来越难以满足。 精神激励主要表现为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状、奖励小红花等等,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微笑和点头等通过口头和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的激励。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更重要,能够让学生倍受鼓舞、力量倍增。小学生年龄小、心智还不成熟、依赖性强,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正如皮革马利翁效应的“权威性谎言”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对学生保持期待,学生如果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望和肯定会产生一种驱动力,促使学生不断的追求进步,鼓励和支持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激励离不开环境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这里侧重讲述学校环境。“水不急不跃,人不激不奋”,青少年的成长不是自发的,而是在环境中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学校环境具体指校园自然环境,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等,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为了更好的实施教育激励,必须优化环境,好的环境能在无形中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江苏省无锡沁园实验小学实行“激励教育”十五年,从一所新村配套小学跻身为无锡名校之列。沁园实小奉行“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的理念,激励的校园环境,就是把环境作为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唤醒莘莘学子的求知欲望,营造学生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欲望。[4]例如教室墙壁上的名人画像和格言警句、校园无处不在的横幅都在有意无意的激励学生。校园环境也需要学生来共同参与建设,全校大扫除或者学生自己来布置教室,画黑板报等都能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把握评价尺度,加强家校合作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指出“评价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关系到学生自信心的树立,教师要利用好评价的这把尺子,既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能从中获得信心。教师评价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客观公正,正激励为主
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公平公正,具有针对性,以理服人。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客观全面的分析,不能掺杂个人情感,防止评价不符合事实。教学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今后需要朝着哪个方向努力。一味的批评只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很失败,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事情要找到原因,小学生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容易走弯路,需要教师指点。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面对班上的两极分化,教师要同等对待,对优等生要懂的响鼓也要重锤鼓,不断提高要求,对后进生要激励他们不断努力,相信学生,以免伤到学生的自尊心。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前面提到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表扬、信任等均属于正激励,此外还有负激励,惩罚、批评等均属于负激励的范畴,正激励和负激励都能起到强化作用。教师进行评价应该坚持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以正激励为主。在做评价的时候委婉中肯,透着教师的期待,这样才会起到激励的效果,缩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评价要抓住时机,适时适度
评价要把握时机,评价过早,学生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会使事情半途而废。评价迟了,时过境迁,让学生产生失落感。同时也要避免评价太多或过于集中,这样不仅过于把学生捧的太高,加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万一没做好心里落差太大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评价太多会让学生感到疲倦,反而对教师的评价不以为然,使得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少而精,不可滥用,注重评价的时机,防止教师语言的平庸化,部分教师经常使用:“真棒!”“真聪明!”“太精彩了!”等夸奖语言,并未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反而,让学生失去了对评价的信心[5]。
(三)发自内心,真诚宽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教师积极的评价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爱,要尊重学生,小学生情感外露,自制力差;对教师比较依赖,教师既是严父也是慈母。基于这些特征,教师要宽容对待学生,多用正面评价。教师的爱,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最有价值的激励。
(四)加强家校合作
教育并不只是在学校进行,家庭教育同样重要。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上心,经常向教师询问孩子的在校情况,教师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纽带作用,教师不仅要激励学生,还要激励家长,这样家长才能对孩子有信心,学生自己也能信心满满。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形成家校合力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多教师建立微信群,把作业发群里,让家长监督孩子做作业,此外,还有定期开家长会、亲子运动会会,开班会邀请家长参加等加强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以此来激励学生。当然教师需要端正激励教育的态度,随着教师体罚、学校霸凌等词热度居高不下,一不小心就会加深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信任危机,使问题及时解决。还有很多家长与教师教育观念不同,对激励教育不理解,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家校合作,转变家长观念,与家长一起促进激励教育的实施。
总之,在小学阶段教师如果能合理有效的运用激励策略会产生很大的教育效果,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教师,主动配合教师。对于教师来说运用激励策略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小学教育实践中,教师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激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需要用开放、包容的心态有效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激励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始终,来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教育是一门艺术,具有创造性、挑战性,教师需要发挥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用爱来浇灌孩子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习才能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王庆伟.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甘肃教育,2019(18):144.
[2] 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14,543.
[3] 王丹丰.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激励的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18.
[4] 牟峰,夏茹.赢在激励——江苏省无锡沁园实验小学“激励教育”十五年[J].江苏教育,2010(32):23-26.
[5] 董云.激励与唤醒——浅谈小学课堂的评价原则[A].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11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