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干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敏

  摘 要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作用,改善预防接种效果。方法:通过对儿童家长实施儿童预防接种的健康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格控制预防接种技术质量等途径,分类归纳并不断开展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干预。结果:系统护理干预减少或杜绝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预防接种安全性。
  关键词 儿童 预防接种 护理干预
  
  儿童计划免疫是针对某些疾病采取免疫程序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是投资少,效果好,保证儿童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法律赋予每个儿童的权利,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1],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2010年1~12月对来门诊预防接种的4886例儿童进行护理干预,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12月收治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4886人,年龄1个月~7岁。
  建立儿童档案:对所属辖区内每个新生儿建立档案并发放儿童预防接种证,做好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让其认识到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核实,掌握每个儿童的健康状况,并进行科学喂养及预防接种知识宣教。
  接种场所要求,接种门诊配置有关侯诊和接种室,保证室内清洁明亮,通风保暖,温馨舒适,张贴儿童喜爱的图片、画报,减轻儿童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
  系统护理干预措施:①接种前护理干预:接种前护理人员要微笑面对儿童,并亲切交流,消除儿童的陌生感。详细询问家长近期儿童的身体状况,有无过敏史及接种疫苗的禁忌症(如接种麻疹疫苗时询问是否对鸡蛋过敏),必要时进行健康查体,防范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并如实告知儿童家长此次接种疫苗的种类、价格、作用、禁忌症、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对患有免疫缺陷者,心肝肾疾病、活动性肺结核、中枢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者不能注射,向家长详细介绍原因,尊重家长自主选择受种疫苗的权利。注意预防接种的次数,按使用说明完成全程和加强免疫,告知家长各种生物制品的接种次数和剂量都是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检测儿童体内抗体水平等长期科学实验才确定的,不能随便更改,既不能少打漏打,也不能重打多打,否则不仅起不到预防效果,反而会加重接种后的反应,因各种原因漏掉的应及时补上。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因此接种的剂量、次数、间隔时间也就不同。同时疫苗间的免疫间隔是为了更好地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使免疫效果达到理想水平,不同疫苗间免疫间隔是为了避免疫苗免疫干扰现象和疫苗间的不良反应。按各种制品要求的间隔时间接种,一般接种活疫苗需间隔4周,接种死疫苗后需间隔2周再接种其他活或死疫苗。免疫缺陷或正在使用免疫制剂的不能接种,使用免疫球蛋白者应按规定的间隔时间接种。②接种中的护理干预:接种人员接种前认真洗手、减短指甲、戴口罩,认真核对疫苗批号、有效期、是否变质、安瓿有无裂痕,及时更换冷藏包内的排冰,确保疫苗及一次性注射器质量,根据儿童年龄及注射部位选择合适的注射器,确保预防接种的安全。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严格掌握各类疫苗的应用剂量,检查注射部位有无炎症瘢痕及硬结,确定接种部位后用75%酒精进行消毒,消毒直径≥5cm,待晾干后立即接种,注射完毕拔出针头时立刻用无菌棉签在皮肤上按压片刻,防止疫苗流出来或出血。并做好预防接种的急救处置,备好氧气袋及急救药品,如出现儿童注射时因饥饿,过度紧张等导致头晕、出汗、面色苍白等虚脱症状时,立即让患者仰卧,放低头部,吸氧,给予口服适量糖水,短时间即可恢复,遇有过敏性休克病例时,立即配合医生积极采取抢救措施进行救护。③接种后护理:接种疫苗后观察10~20分钟,待儿童无异常反应后再让其离开,同时对儿童家长做好离院指导,讲明接种疫苗后的注意事项,不要让儿童做剧烈的运动,注意休息,保持儿童皮肤及衣物的清洁、干燥。注射部位出现瘙痒症状时,应避免儿童手抓,并且2天内不洗澡,并密切观察儿童体温及局部反应,以防诱发局部感染。少数儿童在接种疫苗后出现异常反应,如轻微发烧,呕吐,腹泻及局部疼痛或硬疖等,根据症状给予儿童多喝水及热敷等对症处理,对于个别反应较重儿童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对需要多次注射的疫苗,在接种疫苗注射后,应详细告知家长每次注射的间隔时间,让其按规定的时间带儿童前来接种疫苗,以达到预防注射目的和效果。对使用过接种器材及废弃物品要安全回收并销毁[2]。
  讨 论
  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通过接种的护理干预门诊开展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多年来,按照规范实施预防接种,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和护理指导,没有出现1例接种意外事件。辖区内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及疫苗都有了正确认识,并积极主动地带儿童参加预防接种,保障了儿童的权利,有效地控制了相应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通过接种前中后的护理干预,儿童及家长有良好的心态配合预防接种。避免折针。晕针和心因性反应,并筛选出了疫苗禁忌症者和需延后接种的儿童,有先天性缺陷的患儿需经临床安全性评估后再进行预防接种,极大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减少和杜绝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5,3:24.
  2 徐爱强.预防接种安全注射[J].山东卫生,2003,3(3):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7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