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儿手足口病76例临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 为手足口病的进一步防治提供临床参考资料。方法 本文通过对本院2009年3月―2009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76例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率5岁以下68例(占89.47%),其中3岁以下56 例(占73.68 % ),5~8岁8例(占10.53%)。76例均见手足口皮疹(占100%),42例伴发热(占55.26%),并发症以肺炎的患儿最多,有9例(占11.84%);并发心肌损害的4例(占5.26%)。重症患儿2例(占2.63%),危重病例无。本组患者治疗以抗病毒为主,辅以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支持治疗及对症处理,重症患儿给予降颅压、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治疗,全部病例治愈。结论 手足口病可防可治,其中防控是关键,做好个人与环境卫生,加强疫情报告,早隔离,并在疾病早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关键词: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 并发症 预后
  中图分类号:R3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001-02
  
  手足口病多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学龄前儿童,尤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伴或不伴发热,个别患儿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典型病例一般不难诊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2008年、2009年在我国多地区有爆发流行,给我国儿童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本文将本院2009年3月―2009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76例患儿作一回顾性分析,希望对该病有更深入地了解,更好地作好进一步防治。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 年3 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并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76例,病例均符合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 年版)中规定的临床诊断标准[1]。对其进行了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血、尿、便常规化验,血糖、血生化、血沉、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胸片及心电图等检查。76例患儿中,男45 例(占59.21%),女例(占40.79%),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8岁,5岁以下68例(占89.47%),5~8岁8例(占10.53%)。
  1.2 临床表现
  患儿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76 例均见手足口皮疹, 例伴发热。疹型:病初有散在红斑,约2~10 mm ,数量一个至几十个,经1~2 天发展为红点状丘疹,中央有半透明小水泡转为疱疹,丘疹与疱疹多同时并存,一般不痒,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皮疹部位以手口足为主,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并发肺炎的患儿最多,有9例(占11.84%);并发心肌损害的4例(占5.26%)。2例重症患儿均小于3岁,发热超过3天,体温超过38.5C,有心率增快,精神差、呆滞、嗜睡、烦躁、肌阵型抽搐(全身肢体突发式抖动,有类似于受到惊吓的动作,于睡觉时发作最为频繁),呕吐、头痛。
  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76 例,42例白细胞总数正常,27例白细胞总数升高,7例白细胞总数下降,分类淋巴细胞较高,中性粒细胞较低。心电图检查76 例, 窦性心动过速9例,伴有ST-T改变并心肌酶升高4例。76例肝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胸片检查发现9例有肺炎。2例重症患儿均有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
  1.4 治疗与结果
  本组患儿一般治疗给予注意隔离,适当休息,清淡饮食。治疗以抗病毒为主,辅以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支持治疗及对症处理。所有患者静脉点滴病毒唑7.5mg/(kg•次),每天2次,加用大剂量VitC 200mg/(kg•d),常规服用抗组胺药物扑尔敏2~4mg tid及蒲地蓝口服液5~10ml tid。白细胞增高者加用头孢呋辛50mg/(kg•天),发热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选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羚羊角粉、紫雪丹,禁用糖皮质激素。全部病例均同时加强皮疹局部护理,有口腔溃疡者局部用喉风散或西瓜霜喷剂。其他对症支持疗法,包括能量合剂等。重症患儿给予20%甘露醇5ml/kg/次,每4-6小时一次,30分钟静脉注射,控制颅内高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甲基泼尼松龙1-2mg/kg/天;氢化可的松3-5mg/kg/天。根据疗效判定标准[2] ,全部病例治愈,无死亡病例。
  2 讨论
  我国自2008年来部分地区省市发生了手足口病局部爆发流行,引起一定的社会重视。该病已经纳入了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将本院2009年收治的76例该类患者做一临床分析,希望将为该类疾病的进一步防治提供临床资料参考。
  手足口病是以手掌、脚掌、口腔黏膜上发生水疱为特征以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最早于1957年由新西兰Seddon加以描述,国内外均有散发、流行病例报道。日本是多发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东亚、南亚地区流行,我国大陆1980年广州首例报道。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均以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 A16 型(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 型(Enterovirus71, EV71)最常见。EV71是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的,自1974年首次报道以来, EV71已在我国有数次局部暴发与流行[3]。每年的5~8月份是流行季节,7月份为高峰,本组资料患者主要发病时间在夏季与之相符。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粪便中病毒的含量也很大。传染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亦可由被污染的物品经口感染。
  该病的发病率以5岁以下儿童最多,达89.47%(有68例),全部病例均见手足口皮疹,约 55.26%的患儿(占42例)伴发热,即说明只有约半数的病例有发热症状。
  手足口病整个病程5~7天,病人可自愈,可复发。诊断依据为流行病史,手足口多发疱疹或溃疡,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疱疹呈离心分布(手心、足底)的特征,易与水痘(向心性水痘疹)、疱疹性口炎、丘疹样荨麻疹等常见病鉴别。虽然手足口病一般病程短,预后较好,但存在一定并发症。人是EV的唯一自然宿主,EV在人体内却具有广泛的受体,因此病毒感染人体后往往表现出复杂的疾病谱,如疱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炎、脑膜炎、流行性胸痛、心肌炎、出血性结膜炎等[4]。本报道中患儿有一定的并发症,并发症以肺炎最多,有9例(占11.84%)。
  治疗方面,由于本病是病毒感染,主要予以抗病毒药物病毒唑,辅以清热解毒的中成药蒲地蓝口服液治疗为主,只有在白细胞升高等提示并发细菌感染的病例中才予以抗生素头孢呋辛治疗,其他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可予加强支持治疗等。本报道中有并发症的患儿,预后良好,并无后遗症。
  这说明手足口病可防可治,其中防控是关键,由于5岁以下患儿的发病率最高达89.4%,所以尤应注意加强托幼机构的防控指导工作。预防本病主要是及时发现并隔离患儿,消毒污染物品,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如勤洗手等尤显重要。同时加强疫情报告,在疾病早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大多数患儿预后均良好,不留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防治指南[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3):235-236.
  [2] 彭素芬,周亚男.小儿手足口病175 例临床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26(1):115-116.
  [3] 吴疆.我国手足口病与重症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2):100-102.
  [4] 张悦.手足口病271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9, 38(3):2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47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