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感染治疗16例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科自2005年1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感染治疗1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1-53岁,平均38.5岁。其中股骨骨折钢板内固定6例,胫腓骨骨折钢板内固定10例。均于术后2周至3月发生感染,经保守抗炎治疗无效,内固定物松动,骨折错位,内固定失效。其中11例出现皮肤破溃,窦道形成。16例病人中,12例为外院手术,4例为我院手术;14例原始损伤胃开放骨折。
2 治疗方法
术前均行依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依据培养结果选择高敏抗生素3-5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病灶清除,取出内固定物,清除炎性内芽,坏死组织及被感染的骨折端,用1:1000新洁尔灭或3%双氧水浸泡,或用低浓度碘伏水浸泡5分钟,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行骨折复位;对有骨缺损的病人,在严格清创的基础上,一期取自体髂骨植骨对于彻底清创后遗留有皮肤软组织缺损者,行转移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一期消灭窗口。选择夏河桃组合式外固定架外固定,自由选择进针点,避开皮肤切口,进针点最大限度远离骨折端。术后伤口低位放置负压引流,72小时候后拔除。术后继续应用抗生素2周左右,鼓励病人尽早锻炼肌肉,活动关节。定期X线复查,必要时作适当调整以使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待X线片商有适量骨骨痂形成时,解除斜向横接杆及固定钉,使外固定架由早期的静力化固定转为动力化固定,防止应力遮挡,增加生物应力刺激。待骨折骨性愈合后,完全解除外固定架。
3 治疗结果
11例伤口Ⅰ期愈合,5例伤口周围红肿,部分裂开伴有渗出,经2-3周换药后红肿消退,伤口闭合。3例出现针道感染,经及时的局部处理,感染得到控制,并未改换穿针部位。所有病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时间3-13个月,平均6.5个月。经1-2年随访,功能良好,恢复了正常工作及生活。
4 讨论
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骨感染是病人最大的不幸,意味着原手术的失败,如何控制感染,使骨折得以愈合,功能得以早期恢复,一直是骨科治疗较为棘手的问题。随着搞生素疗效的提高及外固定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手段[1]。我们运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感染,取得良好效果,现讨论如下:1、组合式外固定架具有下列优点:(1)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自重轻,便于锻炼;(2)力学性能稳定、可靠、可塑性强,可随意组合矫正各种移位,使断端可获得坚强外固定而有利于骨的修复;(3)并发症少,即使引起亦不产生严重后果;(4)有利于骨的修复,待X线片上有适量骨痂形成时,解除斜向横接杆及固定螺钉,使其纵轴受到负重应力,即轴心移动性动态外固定,使骨处于功能状态,有利于骨痂的生长、塑形和模造,按生理需要进行修复,促进骨的形成,达到直接骨愈合及少量骨痴的优化骨愈合,避免了骨质疏松,肌肉萎缩,达到迅速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5)固定螺钉离骨折端远,使骨折端局部无异物刺激及干扰,有利于感染的控制[2]。2、有效控制感染是治疗成功的基础 搞生素的选择要依细菌培养及搞生素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无开放伤口患者则多选用头胞类及庆大霉素联合用药。至于病灶清除,所谓彻底只是相对而言。切除窦道,清除分泌物和肉芽组织,摘除死骨,并不等于彻底消除了感染因素。病灶内组织变性,细菌侵入范围不清,正常与病变组织界限难以区分,过多的组织切除无疑会增加修复的难度,且手术本身有加重或造成再感染的可能,因此,术中要权衡利弊得失,适度掌握[3]。3、植骨 近年来,相继有人报道有关感染灶内植骨的成功经验[4],我们对3例有骨缺损的病人,取自体骼骨做髓嵌支撑植骨,恢复肢体长度,周围再用松质骨条填充,外固定架加压固定,从而达到植骨块稳定,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免除了因肢体短缩而施行的一期或二期肢体延长术。
参考文献
[1] 李起鸿.骨外固定原理与临床应用[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7-121.
[2] 于仲嘉,刘光汉,张志占,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的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1996,4:211-214.
[3] 张双喜,付志新,刘秀芳,等.感染性骨不愈合的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1999,8:174-176.
[4] 赵德田,王捷,刘瑞波.慢性骨髓炎骨缺损的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1986,6:447-4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483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