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均采用成角侧扳法治疗, 治疗前后对双下肢进行红外热成像检测。比较患者健侧及治疗前后患侧温度, 分析患者临床疗效, 比较不同疗效患者患侧各部位温差。结果 60例患者患侧治疗后的大腿后外侧、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小腿后侧、足底部位的温度分别为(29.42±1.08)、(31.69±1.07)、(29.87±1.05)、(31.78±1.03)、(28.42±1.01)℃, 均低于健側的(30.97±1.06)、(33.45±1.09)、(30.68±1.07)、(33.31±1.04)、(29.18±1.02)℃, 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27.15±1.06)、(29.23±1.01)、(27.09±1.03)、(28.91±1.04)、(26.65±1.0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治疗后, 优38例、良19例、中2例、差1例, 优良率为95%。疗效为优患者的大腿后外侧温差、大腿后侧温差、小腿后外侧温差、小腿后侧温差、足底温差均高于其他疗效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应用效果显著, 能反映患侧异常热区的分布范围, 评估治疗前后患侧温度变化, 评定临床疗效, 具有积极的临床 意义。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及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腰部疾病, 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内结构发生退行性变, 尤其是髓核从破裂纤维环中突出, 压迫或刺激周围组织及神经, 导致腰部疼痛, 并向一侧及双侧下肢放射,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的诊断多采用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虽能明确腰椎间盘突出严重程度, 但无法评估疼痛部位及涉及范围。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测定各部位的温度, 反映各部位病变程度, 有利于提升诊断及疗效的评定效果[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本院康复科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36~72岁, 平均年龄(54.1±10.7)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 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患侧下肢麻木、疼痛, 疼痛的区域处于腰骶骨神经根分布区域, 经CT或MRI检查确诊, 直腿抬高试验均为阳性, 其中, <30°有23例, 30~70°有37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成角侧扳法[2]治疗, 在治疗前后对双下肢进行红外热成像检测;检测时室内温度控制在22℃, 湿度60%, 患者肢体放松, 情绪稳定, 背对热像仪, 举起双手, 双脚与肩平齐, 以获得标准红外热成像图, 测定患侧和健侧的大腿后外侧、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小腿后侧、足底部位的温度。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患者健侧及治疗前后患侧温度, 分析患者临床疗效, 比较不同疗效患者患侧各部位温差。根据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Macnab疗效评价标准判定疗效。优:中医证候积分下降>90%, 患侧肌力恢复正常, 直腿抬高试验>70°;良:中医证候积分下降70%~ 90%, 偶有疼痛及麻木, 肌力恢复接近正常, 直腿抬高试验>60°;中: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0%~69%, 疼痛及麻木时有发生, 肌力有所提高, 直腿抬高试验50~60°;差: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0%, 仍有明显疼痛及麻木, 肌力较弱, 直腿抬高试验 <50°[3]。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60例患者健侧及治疗前后患侧温度比较 60例患者患侧治疗后的大腿后外侧、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小腿后侧、足底部位的温度分别为(29.42±1.08)、(31.69±1.07)、(29.87±1.05)、(31.78±1.03)、(28.42±1.01)℃, 均低于健侧的(30.97±1.06)、(33.45±1.09)、(30.68±1.07)、(33.31±1.04)、(29.18±1.02)℃, 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27.15±1.06)、(29.23±1.01)、(27.09±1.03)、(28.91±1.04)、(26.65±1.0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患者临床疗效及不同疗效患者患侧各部位温差比较 60例患者治疗后, 优38例、良19例、中2例、差1例, 优良率为95%。疗效为优患者的大腿后外侧温差、大腿后侧温差、小腿后外侧温差、小腿后侧温差、足底温差均高于其他疗效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体用人体体表温度的差异对疾病进行诊断, 当机体局部的热平衡遭到破坏, 则会表现出温度的升高或降低, 从而诊断疾病[4]。本技术在临床应用的时间较长,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上有较高应用价值。尽管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诊断的准确性上无法与CT、MRI相比, 但该技术具有较高敏感性, 操作方便, 观察直观, 通过皮温变化判断病变部位、性质及严重程度, 根据检查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健康人间远红外热像图表现, 患者的腰骶部菱形窝出现高温热区, 健侧下肢温度显著高于患侧[5]。这可能是由于患者腰椎部位神经根以及周围组织受压引发无菌性炎症, 导致局部被炎性物质浸润, 血流速度加快, 局部温度升高。同时, 局部炎性介质的产生以及神经根的受压均会产生疼痛感, 使得局部的代谢增强, 肌肉痉挛, 也能升高皮肤温度。若出现广泛热区, 则皮温升高, 表明炎症程度较重[6-9]。 本研究中, 根据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皮温测定结果, 在温度较低区域进行针灸及推拿治疗, 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无菌性炎症的消退, 松解组织粘连, 缓解疼痛, 促进腰部及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 60例患者患侧治疗后的大腿后外侧、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小腿后侧、足底部位的温度分别为(29.42±1.08)、(31.69±1.07)、(29.87±1.05)、(31.78±1.03)、(28.42±1.01)℃, 均低于健侧的(30.97±1.06)、(33.45±1.09)、(30.68±1.07)、(33.31±1.04)、(29.18±1.02)℃, 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27.15±1.06)、(29.23±1.01)、(27.09±1.03)、(28.91±1.04)、(26.65±1.0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治療后, 优38例、良19例、中2例、差1例, 优良率为95%。疗效为优患者的大腿后外侧温差、大腿后侧温差、小腿后外侧温差、小腿后侧温差、足底温差均高于其他疗效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治疗效果与温度改变呈正比, 温度升高越明显则腰腿部的功能恢复越佳, 这比单纯依靠自觉症状改善情况判断疗效更为客观和准确, 也更有实用价值。但该技术的影响因素较大, 如科室内温度和湿度、操作者调色、患者的情绪状态等均会影响温度的测定, 临床应规范使用红外热像仪。
综上所述,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应用效果确切, 能够提供客观的临床依据, 直观反映异常热区的分布, 指导临床的治疗和效果判断,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邓燕霞, 梁芳, 张志海, 等. 红外热像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能评定及疗效评定中的应用价值. 中外医疗, 2018(13):7-9.
[2] 王光辉, 崔韶阳, 袁双双, 等. 成角侧扳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 9(24):28-31.
[3] 梁芳, 张志海, 邓燕霞, 等. 红外热成像与CT/MRI在门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对比.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 11(23):56-57.
[4] 王军, 邓方阁, 王刚, 等. 红外热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地位. 临床军医杂志, 2010, 38(1):133-135.
[5] 梁学良, 黄国志, 吴文, 等. 远红外热成像可作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结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指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22):4100-4104.
[6] 梁芳, 邓燕霞, 张志海, 等. 医用红外热成像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门诊筛查中的价值.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7, 38(6):41-43.
[7] 仇湘中, 蒋盛昶, 张信成, 等. 红外热成像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候疗效评定中的应用. 中医正骨, 2015(2):17-19.
[8] 宋青凤, 张斌青, 张敏, 等. 红外热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7(3): 25-28.
[9] 余维豪, 孙丽. 红外热像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中的应用.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1999, 21(2):61-62.
[收稿日期:2018-11-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3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