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穴位埋线治疗是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的产物。穴位埋线以线代针,用线对穴位产生持续性刺激作用,发挥针刺、穴位刺激及药物的多种综合作用,并能诱导机体发生变态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维持机体平衡,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现将近年来记载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作一总结,以此为针灸治疗临床疾病进一步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免疫类疾病;穴位埋线;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5.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9)14-0032-02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immunoregulation of 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JI Sheng(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Lingyu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237, China)
ABSTRACT 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 treatment is the combination of meridian theory and modern medical methods. Catgut embedding at acupoint replaces needle with thread, which can produce sustained stimulating effect on acupoint, exerts multiple comprehensiv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cupoint stimulation and drugs. Catgut embedding at acupoint can also induce allergic reaction to regulate immune function, maintain balance in the body, thus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diseases.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 on immune regulation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recent years are reviewed, so a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clinical diseases.
KEY WORDS immune disease; 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 immunomodulatory adjustment; clinical application; review
穴位埋线治疗是在中医针灸疗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治疗技术,是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的产物。《灵枢·终始篇》中记载“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1]。针刺对于体内各种化学成分、电解质等有使之趋于平衡的作用,维持体内环境平衡,提高人体抗病能力,既能治疗疾病,又能预防疾病[2]。穴位埋线即根据针灸“静以留针”的原则,将羊肠线植入所选穴位中,期间羊肠线在体内经历软化、液化并吸收等一系列变化,延长对机体的刺激时间,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近年来,穴位埋线在临床治疗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评价高。现将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可能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
穴位埋线治疗,不仅包括了中医刺血、留针、穴位封闭、针刺、机体组织损伤等诸多刺激效应,还包含西医羊肠线液化吸收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刺激。目前关于穴位埋线治疗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对穴位、神经和中枢的刺激作用,加快血液循环、增加淋巴回流、促进局部新陈代谢、促使腧穴周围以及机体内部微观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等综合作用相关。穴位埋线所用羊肠线对于机体来说是一种异种蛋白,埋入机体后能诱导机体发生变态反应,促进淋巴组织致敏,增强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调节自然杀伤细胞的生物效应,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
1.1 调节细胞免疫
穴位埋线治疗可以刺激机体发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顾鸿等[3]研究穴位埋线对吗啡戒断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在足三里、关元穴位埋线可以通过增强吗啡戒断大鼠的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改善戒断症状和体重,促进机体康复。张贵锋等[4]研究显示穴位埋线通过调控ET-1、TGF-β1、MMP-9、NF-κB、ICAM-1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发挥治疗哮喘效用。穴位埋线可以改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和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使CD8+ T淋巴细胞下降、CD3+和CD4+ T淋巴细胞以及CD4+/CD8+比值均升高,并提高NK細胞活性[5-6]。穴位埋线还可提高大鼠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进而提高大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改善大鼠运动型疲劳[7]。
1.2 调节体液免疫
韩雪等[8]在临床上取大椎、定喘、肺俞、肾俞、足三里、丰隆为主穴予穴位埋线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治疗3个月后发现可降低患者血清中IgE、IL-4水平,减少哮喘炎性细胞浸润,治疗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单纯使用孟鲁司特治疗对照组的73.33%。有穴位埋线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研究显示,穴位埋线能提高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中IgA和IgG水平[9],高于玉屏风口服液对照组;IgM水平则与对照组相当。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患者予以两侧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关元及气海穴位埋线治疗,术后12 d发现治疗组患者外周血中IgG、IgA、IgM水平明显升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改善[6]。 2 主要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理论基础以及工具等的不断完善,穴位埋线治疗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
2.1 呼吸系统疾病
老昌辉等[10]将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分为穴位埋线治疗组和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照组,分别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的CD4+ 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L-4、TNF-α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优于对照组的87.5%。石来军等[8]将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予玉屏风口服液治疗,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0.9%,高于对照组的72.7%,证实穴位埋线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杨佩兰等[5]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联合西药治疗组和单纯西药对照组,比较两组肺部感染控制(PIC)窗开启时间和治疗前后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以及呼吸困难评分(MRC评分),结果发现穴位埋线组的PIC窗开启时间明显缩短,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MRC评分、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P)改善明显,提示穴位埋线治疗有助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感染以及急性发作的控制,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呼吸困难。
2.2 消化系统疾病
方殿壁[11]、朱海涛[12]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萎缩性胃炎,治愈率分别可达44.9%和80.4%,与对照组治愈率3.07%和54.6%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穴位埋线治疗还可以阻止腺体萎缩,逆轉肠化生进展,诱导细胞凋亡。周晓玲等[13]将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分为穴位埋线治疗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照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背俞穴穴位埋线治疗可显著降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改善肝功能;同时可降低血清瘦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调节血脂代谢。
2.3 风湿免疫疾病
马志毅等[14]建立Ⅱ型胶原诱导大鼠胶原性关节炎(CIA)模型,分别采用穴位埋线和西药治疗,动态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各项关节炎活动指标、滑膜病理改变、血清中IL-6、IL-17和TGF-β1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能有效改善CIA大鼠关节肿胀以及关节炎指数,提高血清中TGF-β1含量、降低IL-6和IL-17含量,有效减轻CIA模型滑膜组织关节炎症及病理形态的改变,提示穴位埋线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而显著减轻关节炎症。
2.4 五官科疾病
王秋云[15]采用穴位埋线治疗额窦炎所致头痛32例,将羊肠线长期留置局部阿是穴内,发现能激发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病灶部位血流量,改善血管通透性和血液循环,对额窦炎所致头痛有明显疗效。刘敏等[16]用卵蛋白注射及鼻黏膜刺激法制作变应性鼻炎(AR)大鼠模型,分别予以穴位埋线、西药治疗,结果显示穴位埋线可显著降低变应性鼻炎行为得分、提高IFN-γ表达、降低IL-4表达水平,明显缓解AR大鼠喷嚏、流涕、抓搔鼻部等变应性鼻炎症状。
3 总结
《内经》云“阴平阳秘,其人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针灸通过经络刺激可以起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调和、经络疏通的作用。穴位埋线是用埋线针具把羊肠线埋藏于穴位皮下组织肌层,以产生对穴位的持久刺激,从而达到持续性治疗的目的[17-18]。它是集穴位刺激、放血等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刺激效应复合性治疗方法,同时又可避免长期针刺对局部产生的不良刺激和反应。研究证实穴位埋线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通过抗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穴位埋线作为一种针灸治疗,“简便易廉”,易为患者接受。但是穴位埋线疗法作为一种中医疗法,其相关文献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数量均不多,缺乏多样性,在临床研究中缺少相应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对于免疫功能调节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和描述尚不足,还需进一步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1] 姚晓兵, 帕茹克·鲁提夫拉, 马忠. 穴位埋线疗法临床研究进展[J]. 新疆中医药, 2017, 35(1): 115-118.
[2] 石学敏. 针灸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 358.
[3] 顾鸿, 杨孝芳, 杨涛. 穴位埋线对吗啡戒断大鼠RBC免疫功能的影响[J]. 河南中医, 2009, 29(8): 761-763.
[4] 张贵锋, 江世平, 王立, 等. 穴位埋线对哮喘豚鼠炎性细胞因子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J]. 中医研究, 2010, 23(11): 17-20.
[5] 杨佩兰, 王振伟, 翁风钗, 等. 穴位埋线联合西药治疗AECOPD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其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C]//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乌鲁木齐: 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 2012: 603-608.
[6] 彭成. 穴位埋线对大肠癌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D]. 南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09.
[7] 崔毅. 穴位埋线对大鼠游泳耐力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D]. 大连: 大连医科大学, 2010.
[8] 韩雪, 金玉晶, 葛国岚. 穴位埋线加孟鲁司特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观察[J]. 中医学报, 2012, 27(5): 538-540.
[9] 石来军, 赵旸. 穴位埋线辨证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 西部中医药, 2015, 28(7): 117-119.
[10] 老昌辉, 戴勇, 梁可云, 等. 穴位埋线对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 医学研究, 2010, 39(11): 77-79.
[11] 方殿壁. 埋线疗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 2003, 24(8): 34.
[12] 朱海涛.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08, 27(12): 11-12.
[13] 周晓玲, 谢胜, 侯秋科. 背俞穴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血清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4(2): 58-59.
[14] 马志毅, 陈丽川, 李勇, 等. 穴位埋线对大鼠CIA模型Treg/Th17相关细胞因及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8(6): 21-25.
[15] 王秋云. 穴位埋线治疗额窦炎所致头痛32例[J]. 江苏中医药, 2005, 26(12): 70.
[16] 刘敏, 张大铮, 李昕蓉, 等. 穴位埋线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IFN-γ、IL-4的影响[J]. 江苏中医药, 2016, 48(4): 78-80, 85.
[17] 钟小蓓, 王光义, 贺志光. 穴位埋线、艾灸对佐剂型关节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7(4): 25-27.
[18] 李磊, 高尚轸, 王忠英. 背俞穴埋线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 2005, 21(6): 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01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