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接受治疗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探究组, 30例接受健康体检的宫颈黏膜上皮健康者作为对比组。两组研究对象均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其宫颈上皮组织中P16、ki-67表达情况予以检测分析。对比两组研究对象P16、ki-67阳性表达情况, 并分析P16、ki-67表达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
结果 探究组P16阳性表达率为73.3%(22/30)、ki-67阳性表达率为93.3%(28/30), 对比组P16阳性表达率为10.0%(3/30)、ki-67阳性表达率为33.3%(10/30), 探究组P16、ki-67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754、23.254, P<0.05)。经Logistic分析, P16、ki-67水平高表达是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OR=1.383、1.445, P<0.05);经Pearson分析, P16、ki-67水平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程度呈正相关(r=0.785、0.751, P<0.05)。结论 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具有显著价值, 有助于明确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性质, 同时有利于筛查早期宫颈癌, 应进一步扩大临床应用。
【关键词】 免疫组化;P16;ki-67;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4.024
宫颈癌作为生殖系统疾病, 属于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相关研究显示, 该疾病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 对女性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宫颈癌主要从宫颈上皮内瘤变开始, 并进一步发展。目前临床均认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的主要诱发疾病。故在宫颈癌检查时, 对不同等级宫颈上皮内瘤变予以筛查也具有重要价值, 其中P16、ki-67表达在临床筛查中应用范围较广。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P16、
ki-67免疫组化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30例
接受治疗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探究组, 另选同期
30例接受健康体检的宫颈黏膜上皮健康者作为对比组。探究组年龄28~65岁, 平均年龄(46.50±18.50)岁;对比组年龄29~65岁, 平均年龄(47.50±18.50)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在接受本次检验前均未接受化疗、放疗等临床治疗。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同意此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且本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
1. 2 方法 两组受检人员均采取免疫组化SP法予以检验, 在检验过程中全部流程及操作方式均按试剂盒说明开展。受检标本经过浓度为4%的中性甲醛充分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处理, 后续将受检标本进行切片, 厚度为4.0 μm, 并以常规方式予以HE染色, 做好病理诊断工作。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2, 3]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P16、ki-67阳性表达情况, 并分析P16、ki-67表达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P16判定标准:以细胞质或(和)细胞核中存在棕黄色颗粒物为准, 若细胞质或(和)细胞核中不存在棕黄色颗粒物即可判定为阴性细胞, 反之则为阳性细胞, 阳性细胞占比≥5%则为标本阳性。ki-67判定标准:以细胞核内存在棕黄色颗粒物为标准, 若细胞核不存在棕黄色颗粒物可判定为阴性细胞, 反之则判定为阳性细胞, 阳性细胞占比≥6%则为标本阳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研究对象P16、ki-67阳性表达情况比较 探究组P16阳性表达率为73.3%(22/30)、ki-67阳性表达率为93.3%
(28/30), 对比组P16阳性表达率为10.0%(3/30)、ki-67阳性表达率为33.3%(10/30), 探究组P16、ki-67陽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754、23.254, P<0.05)。
2. 2 P16、ki-67表达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分析 经Logistic分析, P16、ki-67水平高表达是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OR=1.383、1.445, P<0.05);经Pearson分析, P16、ki-67水平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程度呈正相关(r=0.785、0.751, P<0.05)。
3 讨论
宫颈癌作为恶性肿瘤之一, 属于常见妇科疾病, 近几年其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且呈逐渐年轻化趋势, 给女性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均带来严重影响[4]。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该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率及死亡率却有差异, 说明对于宫颈癌早期检验及筛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宫颈癌发病过程具有连续性特征, 一般由宫颈上皮内瘤变诱发, 且该过程持续时间较长, 具有可逆转性。因此临床对宫颈上皮内瘤变予以早期诊断、及早治疗, 对维护患者机体健康, 降低宫颈癌发生几率具有重要价值。宫颈上皮内瘤变在发病初期不存在典型的体征及相关临床症状, 为进一步诊断带来困难, 且宫颈上皮内瘤变分级繁多, 一般情况下评估其癌变风险后, 依照风险数值可分为Ⅰ级 病变、Ⅱ级病变、Ⅲ级病变等, 需在检验时对其开展精准性较高的鉴别与区分[5]。在癌变初期或相关癌前病变检查中检测肿瘤标记物是常用手段, P16、ki-67为常用标记物, 其中P16在细胞周期调控过程中可有效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反应, 同时对肿瘤细胞分裂负向调节产生作用, 抑制肿瘤细胞的复制, 可参与到多种肿瘤细胞的进展过程。P16可直接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 其可产生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的抑制因子-P16蛋白, 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的宫颈癌癌前病变中, HPV的E7癌蛋白可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及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的结合予以有效抑制, 使得Rb发生失活反应, 基因转录水平进一步上升, 最终导致P16蛋白表达呈增高现象。相较而言ki-67属于新型细胞增殖核抗原, 其在增殖细胞中以高表达水平呈现, 若在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存在可对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产生促进作用。恶性肿瘤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细胞增殖未受控制, 促使宫颈上皮内瘤变发展为宫颈癌[6]。同时ki-67可对恶性肿瘤治疗及预后的分子靶标予以评估,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ki-67的表达与宫颈癌癌前病变程度具有密切关联, 若其表达较高则表示癌前病变的发生及进展会进一步增强[7]。
本研究中, 探究组P16、ki-67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754、23.254, P<0.05)。经Logistic分析, P16、ki-67水平高表达是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OR=1.383、1.445, P<0.05);经Pearson分析, P16、ki-67水平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程度呈正相关(r=0.785、0.751, P<0.05)。进一步表示在宫颈癌的诊断及分级中可有效运用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情况予以诊断。
综上所述, 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可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情况予以有效的鉴别与区分, 并对患者宫颈上皮内瘤变性质具有辅助诊断作用, 可进一步为临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支持与帮助, 并有利于筛查早期宫颈癌, 故可在病理诊断中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兴民, 王鑫丹, 庞朗, 等. P16联合Ki-67免疫组化检测在宫颈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医学创新, 2016, 13(29):48-51.
[2] 赵晶晶, 杨绍和, 陶薇倩, 等. 宫颈活检标本病理诊断中P16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的联合应用. 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28):
130-131.
[3] 罗蓉. 免疫组化p16、Ki-67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的诊断价值. 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1):114-115.
[4] 廖志東, 朱文标, 郑少秋, 等. P16、Ki-67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吉林医学, 2016, 37(8):1926-1928.
[5] 杨安强, 赵华, 付锦艳. P16、Ki-67在HPV相关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职业与健康, 2016, 32(13):1764-1767.
[6] 赵娟, 马唯, 吴林林, 等. AEG-1、P16、KI-67蛋白在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中国性科学, 2016, 25(10):35-39.
[7] 王维俊, 吴强. p16、Ki-67和CK7在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7, 38(22):3091-30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097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