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北1 583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渝东北地区1583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耳聋易感基因突变位点在新生儿中的携带率与致病性。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渝东北地区接受耳聋基因筛查的1 583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新生兒足跟血液样本进行基因检测,利用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对常见耳聋易感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统计1 583例新生儿耳聋易感基因携带情况。 结果 1 583例新生儿血液样本中检出耳聋易感基因阳性45例,携带阳性率为2.84%,其中GJB2基因突变阳性率最高,检出阳性率高达1.52%(24/1 583)。结论 通过耳聋易感基因筛查能够早期、及时发现并预测新生儿耳聋,通过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耳聋发生率,因此在渝东北地区推广新生儿耳聋易感基因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渝东北地区;新生儿耳聋;耳聋易感基因筛查;GJB2基因突变;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6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0)03(a)-0183-03
Analysis of Genetic Screening Results for Deafness in 1583 Neonates in Northeast of Chongqing
HAN Dan, XU Yan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Kaizhou District, Chongqing, 404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rrying rate and pathogenicity of deafness-susceptible gene mutations in neonates by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screening for deafness in 1 neonates in the northeast of Chongqing. Methods A total of 1583 newborns who were screened for deafness in Northeast Chongqing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9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Heel blood samples of newborns were collected for genetic testing, and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and analyze the common deafness-susceptible genes. Statistics were carried on 1,583 neonatal deafness-susceptible genes. Results 45 cases of deafness-susceptible genes were detected in 1 583 newborn blood samples, 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2.84%. Among them, the positive rate of GJB2 mutation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1.52% (24/1 583). Conclusion Deafness-susceptible gene screening can detect and predict neonatal deafness early and timel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deafness. Therefore, the promotion of neonatal deafness-susceptible gene screening in Northeast Chongqing has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Northeast Chongqing; Neonatal deafness; Deafness-susceptible gene screening; GJB2 gene mutation; Clinical value
先天性耳聋是新生儿群体中较为常见的先天性缺陷,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与患病率呈整体上升趋势,我国新生儿耳聋发病率高达3%,2006年中国残疾人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我国目前存在听力功能障碍患者共2 780万人,并且每年有超过2万例新生耳聋出现,另还有5万余例/年迟发型耳聋患儿被发现。因此进行准确的新生儿耳聋筛查对提升新生儿质量、降低新生儿耳聋发病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与社会意义[1]。临床研究表明[2],部分耳聋新生儿是由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导致的,并有超过65%的耳聋患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而其根本因素则为基因突变,有学者提出通过易感基因筛查可提升新生儿耳聋的早期诊断能力[3],目前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而通过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可对筛查阳性的患儿进行提前预警,并结合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耳聋的发生,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风险。该组研究则通过对2015年1月—2019年1月渝东北地区1 583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耳聋易感基因突变位点在新生儿中的携带率与致病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渝东北地区接受耳聋基因筛查的1 583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婴805例,女婴778例,均为足月分娩新生儿,其中經阴道分娩895例,剖宫产688例,所有新生儿均无任何畸形症状或表现,新生儿家长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已通过该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
1.2 研究方法
新生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集新生儿足跟血作为样本采用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对常见的耳聋易感基因进行检测,包括4个耳聋基因共20个基因突变位点(GJB2:35delG、167delT、176-191del116GCTGCAAGAAGGTGTG、235- delC、299- 300delAT;GJB3:538C>T、547G>A;SLC26A4(PDS):281C>T、589G>A、1174A>T、1226G>A、1229C>T、1975G>C、2027T>A、2162C>T、2168A>G、IVS7-2A>G、IVS15+5G>A;MT-RNR1(12SrRNA):1494C>T、1555A>G)。
2 结果
1 583例新生儿血液样本中检出耳聋易感基因阳性45例,携带阳性率为2.84%,其中GJB2基因突变阳性率最高,检出阳性率高达1.52%(24/1 583)。见表1。
3 讨论
耳聋在社会、临床上均为常见残疾病种,其致病病因较为复杂多用,可由细菌病毒感染、耳毒性药物、声损伤等环境因素导致,但近年来临床研究证实超过65%的耳聋患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其根本致病因素为基因突变,可由单一基因突变或复合突变所导致。相关调查研究显示[4],非综合性耳聋主要是由GJB2、GJB3、SLC26A4以及线粒体12SrRNA等基因突变引起,其中GJB2基因突变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耳聋基因,数据调查结果显示GJB2基因突变在先天性重度耳聋患者中发生率约为30%~50%,定位13q11-12片段,其作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主要负责编码Cx26蛋白并分布于耳蜗支持细胞与结缔组织中,若发生基因突变可导致Cx26蛋白无功能进而引发感音性神经耳聋,GJB2基因目前已知具备100多种突变类型,不同人种GJB2常见的基因突变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白种人以35delC最为常见,北欧犹太人种则以167delT最为常见,而其中国地区最为常见的GJB2基因突变位点为235delC,有学者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发现[5],235delC型突变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耳聋致病性基因突变位点,其构成比接近耳聋基因易感新生儿的40%左右,在所有致病性耳聋基因突变中约占74%,因此235delC型突变是导致中国地区耳聋的主要病因,而该组调查结果显示,1583例新生儿血液样本中检出耳聋易感基因阳性45例,携带阳性率为2.84%,其中GJB2基因突变阳性率最高,检出阳性率高达1.52%(24/1583),以235delC突变位点最为常见,约占所有基因易感耳聋新生儿的37.78%(17/45),这与既往临床研究结果相似。
而通过进一步回顾分析可知,GJB2基因突变中235delC纯合突变于新生儿时期便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是最为直接、严重导致新生儿耳聋的基因突变类型之一,当235位点C碱基纯合性出现缺失将诱发移码突变[6],产生无功能Cx26蛋白从而导致钾离子在淋巴结中的循环受到阻碍,继发性导致Corti器钾中毒,从而诱发新生儿出现感音性神经耳聋[7],因此对于检测出235delC纯合突变阳性的新生儿应及早予以相应的治疗干预,减少听力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8-9]。GJB3突变则可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隐形遗传性非综合症型遗传性耳聋,其中538C>T发生突变可引起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进而引起基因的表达出现异常[10]。而在分析耳聋易感基因筛查方面认为[11],耳聋易感基因的出现与发展是新生儿先天性耳聋研究的重大进展与突破,其可实现及早诊断并提升临床确诊率,并可在早期实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为降低新生儿先天性耳聋发生率提供了客观理论依据[12]。
而近年来有关耳聋遗传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的相关数据使人们越来越重视遗传基因在保护听力健康与筛查听力异常中的重要性,近十年来遗传性耳聋的发病机制及其分子流行病学也成为人类耳聋研究的总要内容之一。结合该组研究结果认为GJB2基因突变与迟发型进行性听力衰退密切相关,同时还发现12SrRNA155G、C1494T、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在出生时也不一定表现出听力损失,因此结合目前临床实际情况来看,对新生儿进行听力损失的GJB2、SLC26A4、1555A-G、1494C-T基因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联合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筛查能够进一步提升新生儿迟发型听力损伤的早期诊断与病因诊断,可有效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进而提升新生儿质量并消减儿童先天性疾病治疗方面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耳聋基因的发现与检测是临床耳科研究的重要突破,将耳聋的临床诊断由影像学与听力学推升至分子水平,极大程度提升了耳聋的早期诊断与预防能力,通过耳聋易感基因筛查能够早期、及时发现并预测新生儿耳聋,通过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耳聋发生率,渝东北地区新生儿耳聋现象颇为严峻,应在渝东北地区推广新生儿耳聋易感基因的筛查工作,进而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降低渝东北地区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真正做到优生优育、提升新生儿质量。
[参考文献]
[1] 唐军, 胡敏, 苏艳,等.518例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结果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7,25(2):197-200. [2] 封纪珍, 李天洁, 肖会者. 5018例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结果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 2015, 33(2):196.
[3] 马占忠, 许红雁, 张浔, 等.韶关地区1242例新生儿耳聋易感基因筛查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8,25(12):50-52.
[4] 蒋琦, 忻蓉, 沈学萍,等. 2029例新生儿耳聋易感基因筛查结果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6, 24(5):509-511.
[5] 林彩娟, 罗超, 李旺,等. 5545例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34):6007-6009.
[6] 张晶, 徐学海. 先天性耳聋基因筛查与诊断的临床应用进展[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3,34(2):152-155.
[7] 郭亿莲,曾祥丽,刘婷,等.听觉行为观察及高危个体耳聋基因筛查对儿童迟发性听力损失早期诊疗的临床意义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29(18):1618-1621.
[8] 余红, 杨晶群, 刘丹,等. 8187名新生儿听力与常见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研究[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8, 17(2):139-142.
[9] 杨立清,李星,苏雅拉图,等.1例遗传性迟发型耳聋大家系临床特点及其基因检测[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8, 38(12):1680-1685.
[10] 陳文强, 熊怡. 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对迟发性耳聋的预防作用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8, 15(3):120-122.
[11] 赵晓丽, 李娇, 杨慧芳,等. 长治地区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GJB2、GJB3和线粒体DNA 12S rRNA 1555A>G相关性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4,22(8):15-16.
[12] 王晓燕,潘拥军,蒋新液,等.新生儿听力和聋病相关基因联合筛查的临床意义[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4,12(3):463-465.
(收稿日期:2019-12-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42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