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睾睾丸牵引固定术式改良的探讨和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宏伟
【摘要】 目的 探讨隐睾症睾丸牵引固定术改良术式的优点及疗效。方法 既往术式;在睾丸牵引入阴囊后在阴囊底再施小切口,于阴囊皮肤及白膜间分离做一仅容睾丸大小的囊。改良后不再切开阴囊皮肤。将阴囊底自切口处翻出,仅在阴囊内切开肉膜约1.5 cm左右松解做一窝。结果 术后随访三个月至一年,所有下降固定的睾丸均无萎缩。结论 改良术式可改善输精管血运,避免感染,避免阴囊皮肤凹陷,及促进睾丸的发育等是一种可推广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 隐睾症;术式改良
隐睾症是小儿常见疾病,发病率达1%~2%;其中80%为低位隐睾;20%为高位隐睾。大部分低位隐睾可通过使用激素或腹股沟开放手术而治愈。本文拟通过本院收治的注射激素无效的高低位隐睾施改良牵引固定术治疗来论述其优越性。
1 临床资料
本院于1987年6月至2006年3月共收治的6个月到2岁的隐睾症的患者343例(368例)改良前手术115例(126例);改良后228例(242例)进行对照比较。
2 方法
手术要点:患者仰卧位于患侧腹股沟内环口上方做开放约2.5 cm腹股沟韧带平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将腹外斜肌;沿腹股沟管打开,一般可在内环或外环处发现开放鞘状突的睾丸,暴露睾丸和精索,轻轻将睾丸提起,精索血管清晰可见。同时寻找并保护输精管,然后离断睾丸引带,自精索旁分离并高位结扎疝囊或未闭的鞘状突,仔细向上游离精索血管,必要时可于内环处打开腹肌结扎切断腹壁下动脉、静脉(或从血管下游离亦可使精索明显延长),标准为睾丸在游离状态下能达对侧内环口。可认为精索够长,在肉膜上方打开1.0~1.5 cm的小口,用蚊式钳分离肉膜与阴囊皮肤,建立肉膜下袋,袋的大小可视精索长短来定。如精索稍短容积可造宽大些。一般分离直径为2.0~3.0 cm即可,后将睾丸在无扭转状态下置入肉膜下袋内,3.,0丝线在睾丸两极固定于肉膜上,两针距离为睾丸两极距离。游离之肉膜同时可起到睾丸引带的牵引固定作用。牵拉睾丸复位止血后关闭切口术毕。
3 讨论
隐睾症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自腹膜后下降,至出生时大部分已经降至阴囊内,婴儿6个月时隐睾的发生率为1~2%,大部分为低位隐睾,睾丸在2岁时就有明显的病理改变,如不早期治疗生育能力可受到影响且隐睾发生恶变是正常人的35~48倍。采取经腹股沟管手术均能降到阴囊内。而达到其发育的温度要求、降低不育、减少恶变的目的。睾丸下降固定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游离精索、修复腹股沟疝、固定睾丸于适合生长发育的环境。90年代后李洪海等提出了肉膜固定法,即将睾丸降入阴囊后将睾丸与肉膜固定1针。并将精索周围固定,此种术式只用于低位隐睾症患者[1]。朱国熙提出了肉膜外固定术。而本文讨论的肉膜囊内固定的手术方法[2],对精索血管较短可降入阴囊但达不到阴囊底的睾丸受肉膜弹性作用及重力作用可达到睾丸固定作用,同时可保持阴囊的美观不凹陷;不切口减少阴囊及阴囊皮肤感染。由于适当的肉膜弹性作用和肉膜下袋保证了精索的血管不受牵拉和压迫,避免了睾丸萎缩的发生。且住院时间短;此种术式减少了牵引而引起的牵引痛,同时也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患者能早期下床活动、缩短了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其他术式。
手术中发现228例(242侧)中238例手术顺利。1侧睾丸因合并嵌顿疝缺血坏死切除。3例睾丸变性切除。手术随访3个月至1年没有一只睾丸萎缩。
与常规睾丸牵引固定术对照如下:
4 结论
总之充分保证睾丸的血运和温度是使睾丸能正常发育的关键;进一步使精细胞正常发育、提高生育能力及生活水平、减少恶变的目的。改良手术方法是充分考虑了睾丸的发育环境条件及肉膜的性质而在前人的经验基础总结的结果。它具有几方面均能兼顾的特点及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李洪海,任立红,马建中.中低位隐睾手术治疗118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7,09.
[2] 朱国熙,王启太.阴囊肉膜外治疗小儿隐睾.长治医学院学报,1995: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7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