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高胆红素血症120例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晗 范雪莲
【摘要】 目的 探讨婴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多发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 6月在我院住院的120例婴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血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血清总胆红素在90~330 μmol/L,转氨酶异常者3例(50~260 U/L),转肽酶异常者88例,巨细胞感染者2例,诊断为母乳性黄疸者105例。结论 婴儿高胆红素血症以母乳性黄疸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好,预后较好。
【关键词】 婴儿;黄疸;高胆红素血症
近年来,婴儿高胆红素血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婴儿高胆红素血症120例。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儿120例。男74例,女46例,年龄20 d~2个月,表现为新生儿黄疸不退者110例,进行性黄疸加重者10例,母乳喂养儿115例,人工喂养者5例,2例有头颅血肿,2例有大便色浅或陶土样大便,患儿入院后常规查血常规、肝功、腹部B超等。
2 结果
血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血清总胆红素在90~330 μmol/L,转氨酶异常者3例(50~260U/L),转肽酶异常者88例,巨细胞感染者2例,所有患者没有明显的感染和溶血的证据,诊断为母乳性黄疸者105例,入院后给予蓝光照射及口服茵栀黄5 d左右痊愈,2例因为黄疸不退转上级医院诊治,追访知诊断为婴肝综合征。
3 讨论
婴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年龄满28 d后皮肤仍有黄染的婴儿,正常时血清胆红素为4~17 μmol/L,其中80%为未结合胆红素,其余为结合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7 μmol/L,即为高胆红素血症,在17~34 μmol/L称隐性黄疸,大于34 μmol/L称显性黄疸,即皮肤黏膜可见黄染。胆红素的来源、运输、摄取、结合、排泄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引起胆红素增高。临床结果显示,目前引起婴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为母乳性黄疸占87.6%。母乳性黄疸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有学者认为引起黄疸的原因为:①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道内,使肠道内已结合的胆红素又分解,小肠吸收量增加,而使肠肝循环量增加。②母乳喂养患儿肠道内能使胆红素转变为粪胆原的细菌减少所致。③母乳中有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孕二醇。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其特点为:①约30%母乳喂养的孩子可发生母乳性黄疸(60年代文献报道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仅有1%~2%,随着对母乳喂养的认识的提高以及近年来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以来,母乳喂养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②患儿无任何症状,吃奶好,体重增长满意;③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会继续加重,胆红素生后2~3周才达到高峰,如不经治疗,6~12周才逐渐消退,胆红素值可高达342~531 μmol/L;④停止母乳48 h,胆红素可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可再次上升。⑤由于黄疸高峰期在生后2~3周,此时期血脑屏障功能已较成熟又无其他高危因素,尚无发生核黄疸的报道。本病确诊方法:停母乳喂养后3 d,黄疸下降,即可确诊,母乳性黄疸一般临床上可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出现的时间相似,即在生后2~3 d出现,4~6 d达到高峰逐渐下降,迟发型如上述特点所述,临床结果显示,婴儿高胆红素血症以母乳性黄疸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好,愈后较好。
参 考 文 献
[1] 张家骧,魏克伦,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79,5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7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