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合作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朝鲜半岛局势从2017年剑拔弩张的状态到目前的缓和局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当前朝鲜半岛的新局势可评价为走向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变化,而这一变化也恰逢中国、美国、韩国合理推进东北亚区域和平发展的千载难逢的绝佳时机。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主要有两条路径:以地缘经济合作促进地缘安全合作和加强区域内各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在这一国际局势下,中国应采取对策,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特别是中韩、中朝关系,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关键词:东北亚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东北振兴
  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4-0068-02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日学者首次提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概念,至今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7年,日本贸易顺差为2.9910万亿日元,其中对亚洲、对中国的出口额创造了自1979年以来的新高;2017年,韩国贸易额同比增长11.5%,达到1.0050万亿美元。中日韩三国双边贸易额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中日韩三国互为对方重要的贸易与投资伙伴。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已经形成“10+1”和“10+3”机制。中韩FTA(自由贸易协定)于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中日韩三国FTA的协商从2012年起开始进行,如果中日韩能够真正达成自由贸易协定,那么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将成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贸易区。
  一、东北亚区域安全机制建立的路径
  1.以地缘经济合作推动地缘安全合作
  无数事实和经验表明,国家和地区之间如果利益冲突较大,那么他们选择背叛合作的概率就大大增加。相反,如果通过国家间的合作能增加本国的实际收益,那么因为利益的增加,各国就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合作。建构主义学者阿德勒和巴纳特对安全共同体理论作了更进一步的深化,他们首次提出了建立安全共同体的三个层级,其中最为初始的层级即安全共同体的建立。在这个阶段,因为科技的进步、人口流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间相互联系的机会和频率大幅提升,这自然就促进了各国间的共同利益。尽管这种初始阶段国家间的合作与政策协调是出于现实需要和利益考量的,但这种“低层次”的国际合作毕竟为进一步建立国家间的信任提供了可能性,为更长远的建立区域安全机制打下了基础。
  2015年,韩国加入了中国倡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其后,日本政府也有意加入其中。同时,作为世界上第一、第二大经济体的中美两国虽然意识形态不同、战略互疑深重,在多个地区如东海、南海的争端中秉持不同立场。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之间的经济合作一直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近几年中美两国形成了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军事方面也开启了双方互访,经济上的共同利益,促使这两个大国保持合作姿态。
  虽然短期内建立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尚不成熟,但较低层次的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良好,这种次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可以为日后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一定的示范效应,进而推动整个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发展。目前东北亚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集中在中国、朝鲜、俄罗斯与日本之间。“主要有图们江三角洲、环日本海经济圈、罗津—先锋经济开发区、纳霍德卡自由经济区、环黄海、渤海经济圈。”这些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形成了东北亚区域内国家间的双边或多边经济带。
  2.加强东北亚区域各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
  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问题并没有随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大幅提升而有所缓解。与之相反,原有区域内的各种传统安全问题重新发酵,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国家利益是各国追求的首要目标,然而由于利益的纷争使本就复杂的国际关系更加微妙,特别是东北亚国家之间严重缺乏政治互信和民族国家认同,很多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比如在打击各种极端恐怖分子、分裂主义者、跨国犯罪、网络犯罪、海上能源安全通道建设、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上都缺乏积极的合作,使地区内原有的传统安全问题与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共同发酵,进一步加剧了东北亚区域的安全困境。
  东北亚地区内存在已久的历史遗留问题、领土纷争问题、朝鲜半岛等传统安全问题,其重点是关注国家的核心利益——主权与领土的完整。而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恐怖主义、气候环境问题、能源紧张、民族分裂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有很强的随机性、跨国性、扩散性和传递性等特点,使各国无法像应对传统安全问题一样有较多的准备,我们无法预测非传统安全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问题会发展到的严重程度也是很难掌控的。与传统安全相比,非传统安全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威胁来源的不确定性和行为主体的多样化。第二,危害的跨国性和社会性。第三,嬗变性。”传统安全问题的主体一般是国家行为体,国家或地区之间发生冲突与纷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主体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一个或几个集团组织,或者是自然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往往不局限于一兩个国家或地区,而是会超越其原始发源地扩散到其他地区,甚至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特点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相应转变,以往应对传统安全问题的军事、政治等手段,不能适用于各种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非传统安全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主体来源的不确定和行为体的多样性,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手段和长期治理的准备。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特点使各国都不能心存侥幸,独善其身,要求参与治理的主体多元化,各国需要在合作层次与合作方式上不断深化。特别是非传统安全问题跨国性的特点,将国家间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连接起来,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扩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利于促进地区性身份认同的构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以及在这一领域的地区合作,将会改变在传统安全语境下国家之间零和博弈的关系态势,所面对的共同问题会促使相关行为体形成共同的认知和共同的身份,萌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意愿,进而形成稳定的合作应对机制。”   二、中国的对策
  1.妥善处理中美关系,建立新型中美关系
  作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美国依托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在亚太地区设立了诸多的军事基地,不断巩固其双边同盟,积极发展三边同盟,与亚太国家的经贸往来密切,在亚太地区广泛投资,并以其强大的软实力对亚太地区长期进行政治、文化、思想上的渗透。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迅速增强,美国不断散布“中国威胁论”。“美国将竭力阻止中国获得地区霸权,因为美国不能容忍世界舞台上存在与之抗衡的竞争对手,其结果便是中美之间激烈而危险的安全竞争。”[1]面对中国的迅速发展,美国不断加强其同盟体系及军事部署;但也清楚地意识到,“要实现亚太地区的持久安全,没有中国发挥建设性作用是不可能的”[2]。
  因此我们必须理性认识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的新变化。这些变化表面上看充满进攻性,而其实质则是一种防御性策略,即通过一系列评估,明确美国的主要威胁,运用自身实力,在冲突爆发之前就彻底消灭这些威胁。美国与中国发生“热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即便中美关系并不一帆风顺,充满矛盾,但这些矛盾或摩擦都是在可控范围内的。中国应妥善处理中美关系,时刻保持理性。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中美关系。
  2.大力发展周边外交,妥善处理与邻国关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该国家或地区的对外战略选择。中国的地缘环境较为复杂,东北部毗邻朝鲜半岛这个火药桶,东部地区与日本隔海相望,北部俄罗斯近在咫尺,可谓“强敌林立”。古语云,“周边治,则能共享太平;周边乱,则难独善其身”。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周边外交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举措,这些理念和举措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
  特朗普上台后,美韩两国军方也都已经明确表示将继续推进萨德的部署。然而,“争取和维持韩国对中国的基本或起码友善这个重大利益依然存在,它密切地关系到防止和制止朝鲜半岛成为美国针对中国的战略军事堡垒”[3]。因此中国必须保持理性克制,不能做任何“决绝”之事,对韩国进行反击,尽最大努力不主动损伤中韩建交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特别是文在寅上台以来,中韩关系有所回暖。
  “中国和日本都在实行某种总体上对于对方的战略双轨方针,一方面谋求在有限程度上改善关系,另一方面继续进行战略对峙和战略预防。中国需要进一步稳定目前的中日关系,继续缓解对抗,防止军事冲突,同时依靠缓解对抗来阻滞日本行进中的解禁集体自卫权进程”。[3]
  3.树立负责大国形象,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信任不仅是调和、规划一国国内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还是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处理国际事物、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积极推动元素。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在其传世名作《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一书中在谈到国家显示权力的威望政策时指出:“在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这两个领域中,追求社会承认的愿望是决定社会关系和创建社会制度的强大动力。”[4]汉斯·摩根索所论述的“威望政策”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家的声誉和形象,这种声誉和形象使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权力能够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同,因此为国家间建立信任打下基础。在复杂微妙的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对重大国际事务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行动,都影响着其他国家对其的判断,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合作,是否值得信任的重要因素。
  中国在东北亚区域的战略基本可理解为:不断增强自身国力,但不需求在地区内建立霸权;重视与区域内各个国家的合作共赢,但也不放弃对主导地位的追求;强调制度约束的同时,合理扩大自身的战略空间;倡导用制度性力量推动东北亚区域的和平与繁荣。
  中国政府持续倡导新安全观,新安全观的核心内容强调: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以合作的方式谋求共同利益和解决冲突争端。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国际社会不断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让更多的国家对我国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得到了沿线国家的广泛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翰·梅尔斯海默.大國政治的悲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U.S.Department of Defense,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EB/OL].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easr98/easr98.pdf,998.
  [3]时殷洪.中国的东北亚难题:中日、中韩和中朝关系的战略安全形势[J].国际安全研究,2018(1).
  [4]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张正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07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