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室可行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活、学习压力的增加,各類群体心理压力与冲突越来越明显。高校因压力过大、抑郁等心理问题而造成自杀的现象尤为明显,敲醒了人们需加大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同时,高校的心理健康资源配置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传统的心理咨询配置对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弊端。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室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本研究将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从重要性、组建方式、开展模式、评价反思等方面着手,探索一条有效的心理互助道路。
  关键词:大学生;朋辈心理;可行性
  一、引用
   为了提供更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部分高校开始设立咨询室协助学生心理成长,提供心理学活动给学生体验。据研究者观察,向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咨询的学生,大部分专业都是与心理学相关的,他们本身就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个人成长。
   除此之外,根据调查数据得出,学生在校期间遇到心理困惑,真正倾向于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寻求帮助的仅占17.84%,而40%会选择家人或老师、80.7%选择要好的同学朋友。
   刘澄(2018)发现,高校现有的单一的心理咨询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学生们发现通过与朋辈之间的交流能够找到与自己更加相似的例子,这种新型的心理咨询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①。高校逐渐开始尝试“朋辈心理互助”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发地组成,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给予支持、鼓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朋辈心理互助定义及特点
   朋辈心理互助是指年龄相仿者对身边寻求心理帮助的同学及朋友提供心理咨询,他们的身份平等,经历相似,因此更容易敞开心扉进行沟通交流,倾诉烦恼,彼此安慰。
   朋辈心理互助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发性,是从大学生自发助人的意愿出发,主动邀请他人帮助自己解决心理的困惑,增强其求助意识,这一行为具有自发性。二是义务性,朋辈咨询员通过协助同龄人化解心理冲突,促进心理健康成长,这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行为,并且不借此获得经济报酬,具有义务性。三是友谊性,同龄人之间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关注的问题具有相同的特点,彼此更容易接纳,从而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更像朋友,因此具有友谊性。
  三、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室建立的重要性
  1.解决教师压力
   大学生群体承担着成年人和学生的身份,面临着学业、人际交往、未来就业等压力。学校虽配备心理健康中心,但是大学生人数众多,教师资源不足。同时,教师需要处理较多的日常事务,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而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室的建立不仅可以弥补供不应求的缺口,还可以提供来访者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倾诉,及时给予支持和理解,起到心理缓冲的效果。
  2.具备心理学的交流平台
   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室除了开展必备的心理咨询之外,还会举办相应的心理学活动,可以弥补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短板,学生可以在此举办案例研讨会、心理沙龙等。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心理学的好奇,还助于心理学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拓宽视野,建立正确的心理学价值观,推动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学的工作。
   此外,目前心理学现状仍是许多学生对心理学存在偏见,将心理咨询看成“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需要”,或者担心隐私问题。同时,认为心理老师的经历不同而不理解学生的自我行为,也成为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抵触的原因。
   面对这一类学生,过于专业化的咨询方式可能会导致在咨询过程中,学生过度紧张,咨访关系难以建立。这样即使再舒适的咨询环境,也未必能让前来咨询的学生真正地敞开心扉。
  3.树立正确的心理学观念
   由于我国心理学发展仍未完全普及,学生通常将心理咨询看成“为患有心理疾病者的服务”,这种“伪心理学”的观念深入人心。尽管面对着专业的心理老师,体验着舒适的咨询环境,学生对心理咨询仍具备阻抗,难以敞开学生心扉。而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室能够影响学生“伪心理学”的观念,通过举办一系列贴切大学生活、学业、心理健康的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真正的心理学。
  四、建立方式
  1.组建成员
   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室可利用校园广播、文化宣传、网络宣传等渠道进行宣传,吸引有兴趣的同学参与了解,寻找一批心理素养高、兴趣高的同学加入队伍。新成员可由工作室内部人员及专业老师主持面试,需具备:(1)自愿参与活动,对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兴趣;(2)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以及团队责任心;(3)热情、友善、真诚、积极的态度;(4)理解、沟通、分享、倾听的能力;(5)保密意识强,不随意侵犯他人的隐私,尊重他人。
   初步筛选后,工作室将会邀请专业老师或资深内部成员组织培训。培训中,要求新人应持有专业的心理学工作态度,树立科学的心理学观念,让成员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心理学的工作内容。通过培训使新人需要具备以下几点:(1)心理咨询师的基本职业道德;(2)心理咨询师基本的咨询技术;(3)心理咨询的四个阶段;(4)心理咨询的一般任务。新人培训后需进行评估,再次筛选后进入实习期。实习期间,新人需不断优化自身能力,提高各方面素质,明确自身责任。
  2.工作任务的分配
   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过程中,成员之间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共同探讨,利于来访学生的个人成长与自我调适,在活动中帮助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其自我接纳能力。这需要内部成员做到不断强化自身能力,积极开展内部培训活动,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强化朋辈心理互助技术的运用。
   由于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与阶段性的特点,我们可以让成员相互配合,负责自己擅长的一类咨询任务。在咨询前需要来访者填写个人的基本信息以及前来咨询的问题,朋辈咨询师可负责同年级的来访者,也可根据来访者的问题来安排合适的朋辈咨询师。   3.合理的时间规划
   活动的时间需要合理的规划,结合学校的大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团体的整体需求。个体咨询根据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人员流动量小,能够提供一个保密且安静的环境。同时,工作室需要安排坐班人员,为临时需要心理咨询的同学提供预约服务。除此之外,活动支持提前预约,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进行。
  4.活动的开展
   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具备灵活性、易操作性,适用于个体或团体。活动项目开展前,需要内部成员共同商讨决定,先实践后开展。来访者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报名参加,可与团队的负责人联系团体活动,了解团体的基本情况,为团体提供针对性服务。活动结束后,需进行回访工作,评估回访内容,及时找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内部成员开展督导工作。同时,还需要对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来访者及时上报、转介给学校专业的心理老师。
  五、开展模式
  1.优化团体活动,注重宣传朋辈心理咨询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遇到心理困扰时,80.7%的选择与身边朋友同学交流。虽然学生热衷于心理学活动,但是少有学生做到主动咨询,如果工作室以咨询为主则难以推广朋辈心里互助项目。
   在校园内宣传心理学特色团体活动,可以让学生以班級、团体为单位参加,主动参与到团体活动中,暴露并共同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一般而言,传统模式的心理学团体活动有团体咨询、团辅等。该类模式的活动消耗周期长,咨询员要求高。将传统的团体活动进行优化,推出新颖的活动形式,如团体心理艺术绘画、互动性的团辅、烛光夜谈等。活动过程中,朋辈咨询员可以承担助人者、传播者的角色,运用适当的方式宣传朋辈心理咨询的平等性、互助性、全面性等特点,便于大学生群体接受。
  2.开放式营业,降低体验门槛
   高校内的心理健康中心的咨询场所一般在咨询过后不可逗留。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室向大学生群体开放,为大学生提供解压、治愈的环境。工作室可划分咨询室、阅读区、办公区、大厅等,提供场地使用服务。部分学生对朋辈咨询怀有偏见,可以借助工作室与好友一起谈心、倾诉,也可以起到心理释怀的效果。此外,借用工作室场地阅读心理学书籍,学习心理学知识,也是让学生了解、认识心理学的方式。
  3.推广团体绘画,探索心灵的修行
   绘画心理学是心理学中最直接、最简单的,也是大众最容易接受的投射技术之一。心理学中的绘画如房树人、曼陀罗、自画像等,属于一个操作简单,自主性强,不需要绘画功底或者技巧,主要是围绕自身内心想法做出行动。
   绘画能够起到治愈、解压的作用,不仅可以一对一进行,也可以以团体为单位进行。而在大学生活中,社交问题是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难题之一,常出现部分学生拒绝参加班级、社团活动的现象。团体绘画以人际关系为主,让学生在轻松接纳的团体氛围中,了解绘画是一门可以互相了解的工具,提高团队成员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和谐地相处能力。
  4.建设网络免费课程,提供心理学福利
   受大众媒体、科普知识的影响,心理学在大众眼中是一个可以看透人心的学科。在高校中也是如此,学生对心理学的误解建立于社会上各种信息的影响。借用工作室的学生资源,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上课期间所了解到的学科知识,借用网络平台向大众分享。而网络直播,则是一个可以将这些知识更快速、系统的传播给非本专业的学生去理解、消化。建立网络免费课程,让本专业的学生给同龄人传授相应的知识,则可以更妥当地站在同龄人角度去提供专业福利。
  六、对开展朋辈心理工作室的思考
  1.优势明显,但需要完整体系来维护
   与高校的传统心理咨询模式对比,朋辈心理工作室具备可行性高、易执行、朋辈活动丰富等优势。该类型工作室优势明显,但同时也需要一个完整、稳固的运营体系。心理咨询对于许多大学生群体而言是一个敏感性高的话题,因此光靠学生团队的力量是不够的,辅导员、心理老师需要做到“中介”的角色,建立的“学生——老师——朋辈咨询员”的体系,引导求助者去做朋辈咨询。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咨询督导、效果评估和激励机制②,注重对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奖励, 以达到助人自助,自我成长的目标。
  2.高校应加大对朋辈心理的重视
   截至2018年,国内已有60%高校搭建开展朋辈心理互助的平台③。虽然各种心理讲座、心理活动备受欢迎,但是提到心理咨询,就很少人愿意来。由于高校对心理学的宣传不足,外加学生的“伪心理学”思维,对朋辈心理互助仍存在误解。以广州某民办高校为例,朋辈心理工作室已开展四年,但是仍有61%的学生不了解朋辈心理工作室,其宣传力度与宣传效果难成正比。高校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月、讲座宣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从根源上了解朋辈心理的意义和重要性,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心理咨询。
  3.完善朋辈心理互助网络
   高校可在大学生群体中选拔具备心理素质高、兴趣浓厚、乐于助人的学生,共同组建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室,开展各式各样符合大学生群体心理特性的活动。建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班级——宿舍”的互助网络系统,每个宿舍的宿舍长负责观察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心理问题,严重者直接转介给心理老师。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室与二级心理辅导站携手共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咨询的意义,为扫除心理障碍盲点,促进大学生群体更好认识自我做贡献④。
  4.重视朋辈咨询员的培训
   推广朋辈心理咨询,需要选拔一批崇尚心理学行业的学生。这批学生的专业素养培训应该得到重视,从而保障受益群体的心理健康成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选择团辅、咨询模拟、案例分享等形式,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的储备量,培养学生的心理咨询职业道德观,让学生在助人自助,自我成长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实力。
  [注释]
  ①刘澄,民办高等院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研究[J],校园心理,2018(2).
  ②张丹,浅谈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J].当代教研论丛,2017(11):75-76.
  ③刘欣雨,高校朋辈心理互助体系的构建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28):108-109.
  ④杨建敏,张程,郑一,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6(2):51-53.
  (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46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