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姗姗

  [摘 要]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是一项较大的教学任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提出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阐述进行任务设计的相关要点,以及在任务驱动教学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任务驱动 任务设计 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2-0108-02
  
  目前,中职学校一年级普遍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以打造学生本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基础为目标,因而,对这门课程学习掌握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但是,学生进入中职前已有水平的参差不齐,这些都造成计算机知识存量的个体差异性,给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和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既让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不乏发展拓展的空间,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笔者尝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现就如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谈一些想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它很适合我们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要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是以教学最优化为目标,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任务需求,确定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并对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四点:
  (1)任务设计的系统性。?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的设计时,不要只是独立的考虑教学设计的某个环节,要尽量考虑任务中操作涵盖的知识范围尽可能的包括整个章节的知识点,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开放性。任务一般涵盖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但完成任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任务应该是开放性的,千篇一律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可操作性和适当性。可操作性是指提出的任务应该是具体的,学生可以按任务的要求实现。提出的任务要难易适中即适当性,过难或太易都会影响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完成。
  (4)任务的趣味性。要能够体现“任务”的“驱动”性,任务设计的各个环节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设计的“任务”一定要有趣味性,可引入一些当前流行时尚的、富有幽默的、充满美感的、学生关注喜爱的元素,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将注意力集中到任务中来,并产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动力。
  3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设计环节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设计环节通常由创设情境、确立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总结评价五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连接、相辅相成。
  (1)创设情境。设立一种情境,将学生引入其中,使其正面接触任务中设定的问题。创设情境是有效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任务驱动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情境时应把握学生兴趣爱好、社会热点以及课程的发展方向,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可引入实际生活中一些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面对情境中的问题,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讨论、实践和总结,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在情境中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利用相关知识和经验去接受、消化所学的新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利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确定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任务的解决可以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分解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再将子任务往下分,直到每个子任务可操作或执行为止。在这些子任务中,有很多是要利用以前没学过的知识或技能技巧,这时适当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欲望,主动地去分析探讨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使用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3)自主学习。这是学生根据提出的任务去实践、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以自学为中心,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独立完成任务。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利用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将形成的初步假设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4)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主体的意义建构。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产生对知识新的认知与理解。在上机实践中,逐步地理解或模仿,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鼓励大家共享资料,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协作学习;遇到困难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完成,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对于任务中涉及到的各类操作特别是较复杂的、难度较大的操作进行演示,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规范地掌握操作知识点,实现与完成任务。
  (5)总结评价。总结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阶段。这是对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可以由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学生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当学生完成了一个任务后,从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向全体同学展示,并让作者做出自我评价,然后由学生对其进行点评,最后教师结合教学要点适当做出点评,着重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附带指出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供大家参考,帮助学生做好归纳与总结。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真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4 结语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代表性教学模式之一,其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在一定的情境下,结合自身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知识。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遵循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并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保持一致,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速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进程,真正达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杏梅.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3(7).
  [2] 侯庆来,王太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件开发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2003,13.
  [3]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4] 桑新民.《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64674.htm